

寻访老川茶的历史幽香
□ 杨辉祥 文/图
巴蜀之地产茶,且是我国茶树原产地之一。陆羽《茶经》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陕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可见早在唐代四川便有老茶树。老川茶,俗称窝子茶,一般为中小叶种,品种多样品质特征好,茶多酚含量相对较少,苦涩味相对较轻,鲜爽浓醇。“小二,来一碗小叶老川茶!”这是很多四川人的记忆。在四川的雅安、邛崃等地老川茶多有分布。
邛崃县城西北四十余里有一个叫茶坪坝的地方,这里便是老川茶的发源地之一。这个今天叫茶园乡的地方与邛崃其他乡镇比较起来似乎更加偏僻而低调,虽然它的名称中有“茶”,但现在说到邛崃的产茶区,人们更多会想到的是夹关、临济、水口、火井及卧龙等乡镇,茶园乡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但这里却是老川茶的故乡。为了寻访老川茶,我们在这里的几天走访,所得非浅,“一方水土养一方茶”,茶园乡的历史文化,让我们对老川茶的认识又多了一份厚重。
老川茶的主产地分布在雅安、邛崃等地。图为蒙顶山茶园风光(郑素琼 视界)
老川茶至今仍一片青葱
茶园乡镜内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上的茶坪坝
出邛崃县城北行四十来里便到达茶园乡(茶园场),茶园场历史上曾有西禅、西江等名称,它与大邑的新场隔 江相望。我曾查阅成书于1922年(民国11年)的邛崃县志,“城西北四十余里茶坪坝,由观音崖过铁索桥之大路,著姓李氏。过茶坪坝十里有懒板凳,腰店也。路通大兴场,石子坡……”书中所说的茶坪坝其主要范围就在现在的茶园乡。
茶园乡当然与茶有关,更与老川茶有关。为了追寻老川茶的历史幽香,我决定对它进行考察。我曾请教茶叶专家郑继辉老师,他说,老川茶者,顾名思义,老的四川茶树也,它采用茶树果实的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培育,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成茶后的老川茶有着耐冲泡、滋味香醇、回味甘甜悠长等特点,这是后来的新品种茶树或茶叶所无法代替的。当然也正因此,老川茶的产量较低。
从茶园场沿着 江上游上行十里许,在乡人的指引下,我们寻找到了过去茶坪坝的老场镇,说是老场镇却没有了多少房子,路边有几间房子也与一般农舍没有多少区别,显得有些萧索,看不出它曾经是一个重要的场镇。当地的老人却对我们说:这个地方,以前可不一样了,有二十几间铺面,还有旅馆呢!三坝、 江、石坡及大同等地过来的马帮、背子都要在这里做买卖,从这里过铁索桥走观音崖小路可以走拢到成都的大路。那时很繁盛呢!
为什么过去叫茶坪坝呢?一位姓李的大爷说,很久以前,据说这里有人挖泥做砖,发现不少老茶树的疙蔸,后来就把这里叫茶坪坝了。旁边的一位中年人却认为,古时候这一带坝子应该都种的是茶,茶坪坝的名字可能是这样来的。由此可见,茶坪坝地名的来源确实与这里过去繁盛的种茶业有关。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茶坪坝过去曾经是山区与成都平原交界的一个节点,茶马古道(民国县志中所说的“大路”即此)从这里经过。当地人也说,茶坪坝那时的青石板路有一米多宽,直达300多米外的铁索桥,在这里分路后,一边可到大邑方向的观音崖,一边可达邛崃的三坝、 江、石坡及大同甚至更远。路边至今仍存有一块石碑,倒卧在地,当地人说,这是光绪年间的一块指路碑,上刻有茶坪坝到各地的方向和距离等。足见这里过去确实是一处交通要道。
至于茶坪坝衰落的原因,了解的人都说是搬垮的。大概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人们开始迁离到十多里外的茶园场(又叫西禅场)修房置屋,茶园场慢慢兴起,茶坪坝却逐渐衰落了。这当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后来新场到大邑、成都的公路修通了,而从茶坪坝过河往大邑成都方向还是小路,茶坪坝的交通滞后是造成它衰落的主要原因。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茶坪坝过去不但是种植茶叶的地方,同时因为这里的茶马古道,它也是邛崃较早从事茶叶贸易的地方之一,当地人也因做茶叶生意而致富。为此,我们寻行到了离这里不远的谢家坝,拜访了谢润生老人,他祖祖辈辈都是做茶叶生意的,他给我们讲述了做茶叶生意的故事。谢老今年98岁了,听力还正常。他说他现在居住的老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老屋很大,有四个天井,龙门子虽然是泥砖砌成,但砌成拱形,泥砖上刻了花纹,却也显得别致古朴。
他说,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产茶,以周沟的最好。那时除了收购本地茶,还收双河、三坝的茶。这些茶都是农户在家里先做成半成品,当地的茶商到农户家里或者场上把这些茶收起来送到茶厂加工,打成50斤一包,最后才用骡马送到成都茶叶市场卖。有的卖得更远,要运到西安。他说,在成都市场茶叶的品质价格主要根据产地来确定的。谢老说:“老川茶,茶商喜欢呢!”
随着寻访的深入,我们逐渐了解到,至少在清代这里的茶叶生产便已经有了相当规模。有老人回忆说,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土地多的还要请人帮忙摘。但发展的顶峰应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很多老人谈起这一段茶历史都非常熟悉,如数家珍,透露出自豪。
他们说,以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茶乡,家家都有茶园,人人都会做手工茶。不少人从几岁就开始学揉茶了。新中国刚成立时,邛崃创建国营茶厂,就招了很多茶园乡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那时候除了公社有一个大茶厂外,在周沟和箭道也有茶厂。邛崃当时的产茶量在周边县排名第一,而茶园的产量又是全县第一,达到800来担。全县茶产量最高的大队、生产队都出在茶园。那时,甚至以蒙顶茶著称于国内外的名山县都组织人到茶园来学习,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里的茶业相对落后了。我笑着对老人们说,这是徒弟超过了师傅嘛。不仅川茶有这样的现象,其他很多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老川茶的幽香
春日里的茶坪坝一片葱笼,阳光下,那些老川茶树看起来还是那样茁壮青绿,很精神,枝丫奔放而自由,虽然已有些蓬松。专家们曾说茶园乡的土壤中的硒含量远超出一些茶叶主产区。有些老茶树高达两米,没有新茶树整齐上镜,叶子也好像要长瘦一些。这些老茶树栽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树龄一般有六十来年,有的年生更久远。茶树根部的那些灰白的斑痕历经岁月后,显得很沧桑。
谢润生老人给我们谈起了老川茶的特点:老川茶与新品种茶比起来,产量不高,芽形不太好看,汤色偏茶色,不显绿,但都没有打药,甚至连肥料都不用上,完全没有污染,原生态,做成的茶可以多泡两道,香味也非常浓郁。旁边的几位老人谈起老川茶,都说现在很多人找上门来指名买老川茶。今年的茶叶价格很好,而老川茶的价格也看涨,有的地方还兴起了“老川茶热”,办起了“老川茶节”。
乡人把我们带进了一家制茶的作坊:老灶台、一口铁锅,燃烧的是秸秆。师傅开始演示制作手工茶:待锅热,把碧绿鲜嫩的茶叶倒进锅里,用手在锅里快速翻动;随后把炒热的茶叶高高地捧起来,快速抖动,茶叶从指缝中又均匀地撒落到锅里,几番翻炒拌和后,师傅用棕刷子把茶叶扫进了一个簸箕,摊开茶叶,这时茶叶已经开始脱水并微微卷曲;然后,师傅又把茶叶放在手心里反复搓揉……一锅茶下来,那师傅已经是大汗淋漓了。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有些灰黑并有一层细细白毫的成品茶。整个屋子弥漫着浓郁清爽的茶香,使人心旷神怡。这里的老师傅说,过去几乎家家都这样做茶,传统手工茶都要三烘三揉,手工做出的茶也比机器制造的品质醇厚。人工是有个性的,一样的茶,每个人做出来的风格风味是不一样的。茶叶不同,锅不同,要把握好火候,时间和手法就很关键。当然,手工茶的制作也很辛苦。
我们在茶园的高山密林中穿行,几乎走访了茶坪坝的所有地方。走访了过去的茶商和现在的茶农,深感这是一个底蕴深厚的老川茶的故乡。乡上的老王告诉我们,现在全乡有两千多亩老川茶,大部分是原来的集体茶地,现在不少租给私人在经营了。乡上决定建设老川茶保护区,把老川茶作为茶园的主打品牌对外推介。老川茶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倘能如此,我们也不虚此行了。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