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工业凉山系列报道——宁南经济篇
2018年11月20日

创新驱动宁南蚕桑产业新发展

□ 王咏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胡智  文/图

茧丝绸工业园区

宁南,著名的中国蚕桑之乡。业内有一种说法:“世界茧丝看中国,中国茧丝看宁南。”

今年3月,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在宁南调研时指出,宁南县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凉山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产业兴旺,切实加大凉山蚕茧产业整合力度,构建利益共享共赢机制,带动相关产业做大做强。

数据显示,不到20万人的宁南县,2018年,全县共完成养蚕29.88万张,同比增加1.05万张;预计蚕农收入7.23亿元,同比增收2亿余元。“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继续领跑全省,稳揽全省蚕桑第一大县的桂冠。

今年截至10月,宁南蚕业的龙头企业,宁南南丝路集团公司生产干茧2900余吨,生丝720吨,实现销售收入近7.7亿元。其中,出口生丝90余吨,创汇681万美元。

面对成绩,宁南蚕业人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大凉山“金桑碧玉”冬桑茶最后一道包装工序

 宁南南丝路集团出口6A级优质生丝

宁南南丝路集团谊兴丝业缫丝车间

素质培训班桑叶病虫害防治现场教学

宁南桑叶宴

科技创新  人才战略驱动发展

2018年11月13日,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商学院成立,同时,宁南县科技人员智力服务基层平台正式启动。

一个县级国有企业成立商学院,这在全国茧丝行业都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强化茧丝行业人才工作保障,发挥人才和科技的创新作用,促进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新突破。”宁南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蚕业领导小组组长洪开明对商学院和科技服务平台寄予厚望。

今年5月,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席会议批准建立了四川省第七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凉山州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榜上有名。这是凉山州的第二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截至目前,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也仅有两家。

同时,宁南县实施的蚕桑科技项目“桑茧丝绸产业链集成示范项目”荣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商学院的成立并非偶然。近年来,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与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研所、四川大学等单位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与首席专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科技、人才、成果、设备、资金、市场等优势资源的整合,构建起了全省蚕桑行业的合作平台,为解决宁南县及全省蚕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形成持续稳定的创新能力。在全行业示范、推广、应用,引领全省蚕桑产业向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据宁南县蚕业局负责人介绍,蚕业局每年都要举办相关的技术培训会。今年以来,宁南先后组织了3期现代蚕业家庭农场模式创新与技术培训会,涉及龙头企业职工、全县蚕辅员、中心技术人员、年收入3万元以上养蚕大户共计1000多人。

同时,还积极引进国内外蚕桑业的先进技术,根据生产实际因地制宜的加以改进和提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标准,并在蚕桑生产中大力推广。

如今,宁南县已建立了严密成熟的技术服务网络,形成了“以县蚕业富民工程领导小组为核心指挥系统、县蚕业部门与龙头企业为技术指导、乡镇蚕桑辅导员为专职技术骨干、村组中心技术员和共育室长为常规技术力量”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拥有一支3000多人的技术队伍,为蚕农提供技术服务;此外,还组织编写和执行了涵盖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生丝生产、资源开发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制定蚕业地方标准9个、企业标准2个,宁南茧丝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提档升级。

在洪开明眼里,宁南蚕业还有很重要的路要走。

第一步,是着力科技平台建设,强化科学兴蚕,提升茧丝质量。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商学院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转换力度,建立机械化、自动化蚕桑生产示范点,实行专家联系蚕区责任制度,加强培训,培育一批养蚕能手和专业大户,在企业内部加强科技创新。

第二步,是加大科研合作,加大资源开发,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建立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基地,依托蚕桑、蚕茧资源,利用高新技术开发营养、保健、化妆、医药和饲料等产品,加快桑枝、蚕沙、桑枝食用菌、蚕蛹、蚕沙的开发推广;挖掘蚕桑文化,大力发展蚕桑旅游产业,逐步推进产业由一产二产向三产融合发展。

第三步,是实施蚕桑生产大数据管理,发挥“智慧·蚕桑”作用,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推进“智慧·蚕桑”项目建设,完善“智慧·蚕桑”大系统功能,将产业发展过程中蚕农管理、基地建设、蚕茧收烘、茧站管理、生丝生产等全部环节纳入大数据平台,进一步规范蚕桑生产经营秩序,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振兴乡村  蚕桑产业不断提质增效

“我今年在隔壁乡镇流转了180多亩土地,全年养蚕300张,收入超过70万元。”11月14日,宁南县新村乡碧窝村一组蚕农王作海自豪地说。

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王作海,正忙着联系冬管物资。“冬天要给桑树修枝养型除草喷保护药剂,来年桑叶才发得好。”

王作海所在的新村乡,正在打造西南“蚕桑第一乡”。新村乡不断深化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王作海式的现代蚕业家庭农场。2017年,全乡833户养蚕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到43户。

新村乡,也是宁南发展蚕桑产业的一个缩影。

从2017年开始,宁南县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速生产模式转型”作为蚕桑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全面推进。共计投入资金150万元对蚕业家庭农场新建养蚕大棚进行补贴和补助,新增蚕桑家庭农场139户。

据统计,全县年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有708户,养蚕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9700户,其中,养蚕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77户,全县蚕桑专业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鼓励蚕农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同时,宁南积极支持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南丝路集团公司,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工厂”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茧丝规模。

“今年我们育苗500亩,嫁接1500万株,产茧27.4万担的目标任务全部超额完成,蚕农增收更是突破了2个亿。”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副总经理杨碧德说。

数量不断攀升,宁南蚕桑人同时也一直关注着质量。在全县范围内,有一个完备的由县乡村组干部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茧丝原料——蚕茧质量的稳步提升。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第一支柱产业,除了逐年扩大规模外,还特别注重创新发展,稳定提升蚕茧质量。”洪开明介绍,“研发推广省力机械、自创‘6215’大行桑套种模式等。特别是借力土地流转,把传统蚕农变成家庭农场主,将传统养蚕变成工厂化、流水线作业。”

洪开明所提到的“6215”大行桑套种模式,是宁南蚕桑人最值得骄傲的一项发明创造。运用了这一发明创造,宁南从最初不规范的栽桑养蚕,发展到了现在遍地是“6215”栽桑模式,凝聚着从事蚕桑技术研究的一代蚕业人的智慧和辛勤汗水。

已在宁南蚕业工作了27年的技术人员陈国荣,对宁南蚕桑从弱小到壮大的点点滴滴都很熟悉。“可以说我们见证了宁南蚕桑产业的蜕变!”陈国荣说。

据其介绍,“6215”栽桑模式,即宽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的三角形错位栽植模式,采用这种方式,每亩可栽种桑树800-1000株。同时,在宽行里还可以套种各种矮杆农作物,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提高了土地产出,实实在在为农户增产增收。“栽桑养蚕和种菜两不误,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和产出。”

在宁南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倡导推广下,“6215”栽桑模式迅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勤劳的宁南养蚕农户,在实际生产中又创造出了“桑+冬季马铃薯+青豆”“桑+早玉米+蔬菜”“桑+番茄+花生”等延伸出来的套种模式,逐渐为广大农户所接受并运用到了实际生产中,亩产收入达到1.6万元。

为了在数量提升的同时兼顾质量,宁南注重加大投入,提高养蚕科技含量,夯实基础。仅2017年,宁南县就投入2029万元用于养蚕乡镇的蚕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普及蚕桑专用肥、专用器具使用,有效解决了蚕农在设施和物资方面的需求,科学的栽桑和管护,为宁南蚕桑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好桑养出好蚕,好蚕织出好茧,好茧缫出好丝。这已经成为宁南10余万蚕农和蚕桑人的共识。

在一张张绿色桑叶的映衬下,宁南县乡村振兴的步伐迈得无比坚实。

抱团发展  剑指百亿产业集群

11月16日,位于宁南县城近郊,占地7.1平方公里的南丝路集团工业园区缫丝加工区的600多名缫丝工正忙碌不停,他们平均每天要加工生丝2吨。

南丝路集团旗下的谊兴丝业,提出了“谊兴版”的两学一做和三苦精神,切实提升生丝质量。学习规章制度,学习生产技能,做一名优秀的员工,发扬三苦精神,员工苦干出好产品、干部苦管出好成效、领导苦抓出好未来。

从2017年开始,谊兴丝业6A等级的茧丝比例不断提升,现已达到65%的新高度,在全国遥遥领先。6A等级,这是业界公认的生丝最高等级,这也为“南丝路”成为世界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丝路集团,也是国内第一家获得“有机桑园和有机蚕茧”认证的企业。2017年,南丝路旗下的谊兴丝业成功获得欧盟有机生丝认证,与意大利ONGETTA S.R.L.公司建立了长期贸易关系,“南丝路”牌生丝直接报关出口意大利,全年自营出口生丝创汇478万美元。

宁南6A级茧丝在欧美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成为爱马仕、古驰、圣罗兰等国际大牌奢侈品的内衬用料,“南丝路”在全球茧丝行业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宁南茧丝从此走上国际舞台,“中国蚕桑之乡”的优质茧丝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正式进入欧盟高端市场,让南丝路集团信心十足。“我们的小目标是,把‘南丝路’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南丝路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平的话掷地有声。

而在四川省政府制定的《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年-2022年)》中,明确将促进优势区域聚集发展,提出了“中国锦城”——成都、“中国绸都”——南充、“中国茧都”——凉山区域的差别发展战略。

在此框架下,宁南县委书记黄玉超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基地”。第一个小目标是,促成以宁南为中心的全州茧丝绸基地建设,“核心是把全州的蚕茧都运到宁南加工,解决原料不足的瓶颈问题,上马丝绸生产线,迈出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关键一步,让南丝路这个中国驰名商标去抢占中国乃至世界的丝绸市场。”

于是,经过多方努力,2018年5月3日,会理、会东和宁南三县,共同签署了三县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框架协议》。

“依托宁南茧丝绸产业,注册成立茧丝绸开发公司并培育上市,打造凉山南部区域茧丝绸龙头上市企业,拉动桑椹、养蚕、缫丝、制绸、桑椹饮料、桑叶茶饮等配套产业发展……”

“依托宁南的蚕桑规模、品牌、技术、市场等优势,整合开发三县蚕桑资源,做强做大茧丝绸产业,加快建设全国优质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基地……”

“园区一直在扩建中,现在正在积极探索科学运用增减挂等方式完善基础设施,扩建标准化厂房,为上马丝绸加工生产线做好准备。”茧丝绸工业园区主任宋兴勇说。

会理、会东、宁南三县实现一体化发展,基于这一机遇,宁南明确提出“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利用,再造蚕桑新辉煌”的重要战略部署。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加大蚕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扩大基地规模,把宁南打造成为辐射金沙江流域的蚕桑主产区,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同步提升产品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时,利用全州蚕茧资源集聚宁南的政策红利,进一步做强茧丝支柱产业,加快整合全州蚕桑资源,推进产品深度研发加工,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加快建设中国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基地;同时持续壮大“南丝路”品牌,推动“宁南生丝”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力争国家桑蚕干茧生丝公证检验实验室落户宁南,建设“全国最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百亿级桑茧丝绸产业集群。

这让宁南的茧丝绸工业园区和南丝路集团有了新目标、新方向、新希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