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高校、职校专业设置,绘制学龄人口地图……
四川以高质量教育促高水平发展
近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专题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成就。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陈冠松在发布会上表示,四川出台《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四川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在这场全面介绍“十四五”时期四川教育发展主要成就的发布会上,透过发布人的讲述,一条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促高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川路径”逐渐清晰。
看高等教育
新增339个急需专业布点,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省的近90%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毛端喜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四川先后撤销200个不相适应的本科专业点、新增339个急需的专业布点,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性。
同时,四川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行业部门共建林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无人机学院等6所特色学院;聚焦四川六大优势产业,布局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7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6个。
毛端喜透露,下一步,四川将继续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紧扣“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和17条重点产业链,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常态化开展专业质量监测评估,建立“红橙黄牌”预警制度,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省的近90%,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数达到2805项、合同金额18亿元。
“近年来,我们打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障碍,把高校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毛端喜介绍,四川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设立科技教育联合基金,布局建设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近90个。2024年度四川省科技奖励中,高校牵头及参与获得了100%的自然科学奖、82%的技术发明奖和72%的科技进步奖。
同时,四川优化重塑大学科技园体制机制,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22家,在园企业2001家,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623项。加快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加快完善“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体系。
看职业教育
服务四川六大优势产业领域高职专科专业布点数占比近48%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等重要职责。发布会上,教育厅副厅长石静介绍,四川瞄准“产业脉动”,推动专业设置从“跟跑”向“并跑”转变。
四川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十四五”以来,重点增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高职专业布点2688个,淘汰传统落后专业点1597个,调整优化比例超30%,服务四川六大优势产业领域高职专科专业布点数占比近48%,实现“教”与“产”同频共振。
同时,打破“身份标签”,推动职普教育从“分立”向“融通”转变。17个市(州)158所学校开设职普融通班,启动综合高中建设。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支持优质高职学校联合普通本科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近五年招收8600余人。大力推进高职学校分类考试,到目前,中职学生升学比例超70%,面向中职学生的本科招生计划增长193%,大幅拓展职校学生发展空间和上升渠道。
产教融合方面,四川从2020年起,投入20亿元分批建设50个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在区域中心城市打造15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有3个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6.7%
陈冠松在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十四五”以来,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300余万名,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6.7%,比2020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这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可想而知。”
成绩背后,是四川健全省、校、院(系)、辅导员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的努力。
四川在全国首创“访企拓岗”工作方法,累计组织100余所高校赴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全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业5.6万人,与2020届相比,增幅超过80%。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每年举办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超过2万场次。大力开发政策性公益性岗位,仅今年就开发增量政策性岗位12万个。积极推进“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五年来,全省高校毕业生超过70万人选择到基层就业。
同时,成立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建成省级大学生就业数字服务平台,服务平台目前已有70多万名2026届毕业生、2000多家企业注册。陈冠松透露,四川正在组织更多企业尤其是规上企业注册,争取明年3月前达到上万家,实现高校毕业生求职签约“一网通办”。
看基础教育
未来十年我省学龄人口呈“梯次减少、错位达峰、高流动性、高城镇化率”趋势
四川办强办优基础教育,为服务经济社会夯实“根基”。“十四五”时期,四川基础教育交出亮眼“成绩单”: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59%;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6.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4.95%,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越办越多。
“为适应学龄人口变化,我们依托‘四川教育大数据平台’,绘制学龄人口地图。”教育厅副厅长冯永刚在会上介绍,四川根据户籍和常住人口、新生儿等数据,结合城镇化率等变量,对未来十年我省学龄人口进行了预测。未来十年我省学龄人口呈“梯次减少、错位达峰、高流动性、高城镇化率”趋势,学前教育2020年达峰、小学2023年达峰,初中将于2029年达峰、高中将于2032年达峰,并向县城、中心城区集中,向大中城市流动。
四川科学做好规划布局,制定《四川省学龄人口变化背景下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实施方案》,从学校新建、改扩建、合并、撤销等方面,做好未来五年学校布局调整,并在学龄人口地图上标记。同时,四川正综合研判未来十年师资供需走向,保障学龄人口渡峰和小班化教学师资需求。
此外,四川还实施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划分882个学区,组建1200余个教育集团,实施“网链共享计划”,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共享,促进校际均衡发展。
“十四五”以来,四川还多措并举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向“优质均衡”跨越。教育厅总督学王挚介绍,五年来,四川累计投入42亿余元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海拔2500米以上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实现全覆盖取暖。15年免费教育惠及158.5万余名学生,“9+3”计划累计免费培养5万余名中职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培养1500余名硕博士高素质人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20年80%提升到2024年96.9%,提升了16.9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97%。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胡敏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