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专题
2025年11月03日

以制度建设为引擎 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

——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门

 

当职业教育驶入“双高计划”建设的快车道,当内涵发展成为职业院校突围的核心命题, 如何以内部治理的现代化破解“成长烦恼”,以制度的刚性力量护航办学行稳致远?在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工商职院”)的校园里,一场始于2022 年的制度“废改立释”行动,正用三年的实践给出答案——从“碎片化”到“体系化”,从“滞后性”到“前瞻性”,从“执行弱”到“落地实”,制度建设不仅成为学校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更化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回答时代命题——

锚定制度建设破题开路

 

“职业教育改革越深入,‘双高计划’建设越推进,越需要用制度把改革成果固化下来,把治理漏洞填补起来。”站在学院发展规划处的档案柜前,四川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指尖划过一沓沓修订完善的制度文件,语气坚定。这份清醒,源于学院对自身发展痛点的深刻洞察。

随着办学规模从8000人扩容至1.2万人,随 着专业布局从传统轻工向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 延伸,四川工商职院原有制度体系逐渐显露出“水土不服”,教务处与实训中心因职责交叉,曾 出现实训设备采购“多头申报”的推诿;学生奖助金审批流程因缺乏标准化规范,一度让学生多跑3趟路;科研经费报销因细则模糊,有教师调侃“做课题容易,报经费难”。

“不是制度不够多,而是制度‘不配套’‘不管 用’,像散落的零件拼不成完整的机器。”发展规划处处长回忆,2021年底的一次全校治理座谈会上,教师代表的这句话,让学院党委下定决心启动制度建设专项行动。

2022年春,在学院党委扩大会议上,《制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正式审议通过。“我们确立了‘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激发活力、追求卓越’的理念,就是要通过系统性重构,让制度从‘约束’转向‘赋能’,从‘管治’转向‘服务’。”四川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专项行动启动前,发展规划处牵头组建了由法学专家、教学名师、企业代表组成的制度建设专班,用三个月时间梳理出187项现有制度,其中43项因“与现行政策不符”被列入“废止清单”,68 项因“滞后发展需求”进入“修订清单”,32项“空白领域”纳入“新建清单”——一场覆盖学校治理全链条的“制度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系统重构——

搭建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制度建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有顶层设计的‘蓝图’。”在四川工商职院制度建设专班的会议室里,一张“四级制度体系架构图”贴在最显眼的位置: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为“根本”,以覆盖五大核心职能的“基本制度”为梁,以贯穿各领域的“具体制度”为柱,以细化操作的“实施细则”为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网络。

根本制度“定方向”,筑牢治理根基。四川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首先修订完善了《党委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明确“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权责边界——党委会议聚焦“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院长办公会议侧重决策的执行与日常行政事务,两者通过“会前沟通、会中协同、会后联动”形成闭环。同时,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将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科研评价等学术事务的决策权交给教授,让“教授治学”从口号变为实践。2023年,学术委员会牵头制定的《专业群建设标准》,推动学院将36个专业整合为8个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的专业群,其中“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成功入选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正是根本制度发挥作用的生动例证。

基本制度“搭框架”,覆盖核心职能。“人才培 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是职业院校的三大使命, 基本制度就要为这三大使命搭好‘框架’。”发展  规划处处长拿起一本《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办  法》介绍说,这份基本制度不仅明确了“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监控责任,还创新提出“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企业评教”的“四维评价模式”。在该制度指导下,学院组建了由38名资深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团,每学期深入课堂听评课 300余节,将监控从“期末算账”转向“全程把脉”。“以前评教只看学生打分,现在企业师傅也来评我们的实训课,更贴近岗位需求了。”智能制造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陈龙的感受,道出了基本制度带来的变化。

具体制度“补细节”,规范日常管理。“如果说 基本制度是‘骨架’,具体制度就是‘血肉’,要让 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在学校计划财务处,《财务报销管理办法》的修订过程颇具代表性:针对教师反映的“报销流程繁、审核时间长”问题,计划财务处梳理出“出差报销”“科研经费报销”“采购报销”三类高频事项,分别制定操作流程,明确“需要哪些材料、找谁签字、多久办结”。“以前报销差旅费要跑3个部门,现在在网上提交材料,审核通过后直接打款,最多跑一次。”学校一位老师展示着手机里的“智慧E工商”App,语气里满是认可。类似的变化还发生在学生管理领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纳入测评指标,推动学生从“重成绩”向“重能力”转变。2023年学院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127项,较上年增长40%。

实施细则“强落地”,破解操作难题。“制度好 不好,关键看执行。实施细则就是要打通制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四川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举例说,《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出台后,有教师反映“‘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怎么区分”,学院立即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迟到5分钟以内为差错、10分钟以上为事故”“课件错误未造成影响为差错、导致教学中断为事故”等12项具体标准,还附上典型案例供教师参考。“以前怕不小心犯‘事故’,现在细则写得清清楚楚,心里有底了。”人文社科基础教育学院教师说。截至2024年6月,学校已制定实施细则46项,覆盖教学、人事、后勤等所有领域, 制度执行的“模糊地带”被逐一清除。

 

靶向施治——

破解治理难题的“工商方案”

 

“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学院发展中的 ‘痛点’‘堵点’。”四川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将制度建设与破解实际难题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工商方案”。

破“专业碎片化”,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 ”。“以前各专业‘各搞各的’,资源分散,还容易 同质化竞争。”谈到专业建设的老问题,教务处处长记忆犹新。为破解这一难题,学院制定《专业建 设管理办法》,构建“专业群—专业—专业方向”三级体系:以“电子商务专业群”为例,整合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3个专业,共享实训基地、师资团队,还联合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开发“跨专业实训项目”,让学生在“电商运营+物流配送+营销策划”的全流程中提升能力。“以前学物流只懂仓储,现在跟着电商专业的同学一起做直播带货,技能更全面了。”2022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小陈的实践经历,正是专业群建设的成果。该办法实施两年,学校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匹配度从75%提升至 92%,全校5个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

破“教学监控难”,从“结果把关”到“全程护航 ”。“以前教学质量靠‘期末考’和‘学生评教’,等发现问题,学期都快结束了。”一位老师坦言。针对这一痛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创新建立“全程监控机制”:开学前审核教案、课件,确保“教学目标不跑偏”;学期中开展“随机听课”“实训抽查”,及时纠正教学问题;学期末组织“企业评价会”,邀请合作企业对教学内容的“岗位适配性”打分。2023 年,督导团在抽查中发现某门课程“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脱节”,立即反馈二级学院,一周内就联合企业修订了实训大纲。“现在教学跟着市场变,学生毕业就能上岗。”该课程教师说。数据显示,实施该办法后,学生评教满意度从85%提升至 96%,毕业生“零适应期”上岗比例提高30%。

破“科研报销难”,从“多头跑腿”到“零跑 腿”。“以前报科研经费,要填七八张表,找四五个  领导签字,跑半个月都未必办成。”提到科研经费 管理的老问题,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魏老师深有感触。为打破这一堵点,学校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推出三项创新举措:一是“预决算制度”,项目立项时就明确经费使用范围,避免“报销时才发现不符合规定”;二是“绿色通道”,横向课题经费报销由科研处“一站式”代办;三是“智能审核”,通过“智慧财务”系统自动核验票据,符合规定的即时到账。“现在提交材料到经费到账,最快 1天就能完成,再也不用为报销发愁了。”这位老师刚通过系统办结一项横向课题报销,对新制度赞不绝口。该办法实施后,科研经费报销平均耗时从15天缩短至3天,横向课题经费年均增长25%,专利转化率从12%提高至18%。

破“社会服务弱”,从“无序创收”到“有序赋能 ”。“以前社会服务靠‘老师自己找活干’,收入分配也不透明,大家积极性不高。”继续教育部负责人介绍,为改变这一现状,《社会服务收入管理办法》明确“三个机制”:一是“项目申报机制”,由学院统一对接政府、企业需求,避免“恶性竞争”;二是“分配激励机制”,社会服务收入的60%用于参与教师的奖励,20% 投入实训基地建设;三是“考核评价机制”,将社会服务业绩纳入教师职称评定指标。“去年我牵头为某食品企业做技术培训,不仅拿到了3万元奖励,还评上了副教授。”轻工工程学院陈教师的经历,激发了更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2023 年,学校社会服务收入突破 2000万元,较上年增长 50%,还为地方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1200 余人次。

 

品牌塑造——

打造制度建设的“工商样板”

 

“制度建设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形成特色、 打造品牌,为职业院校治理提供‘工商经验’。”四 川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将制度创新与特色发展结合,打造了四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制度品牌。

“专业群建设”品牌,对接“双高计划”的标 杆。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创新“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企业导师”的建设模式:每个专业群配备1名行业专家任“产业带头人”、1名教授任“学术带头人”,组建“跨专业、跨校企”的教学团队。其中“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团队联合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企业开发“酿酒技术”“食品检测”等特色课程,还建成省级重点实训基地,成为全省“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的典型案例。2023年,该办法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创新案例”,学院还受邀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

“教学质量监控”品牌,响应“提质培优”的典范。紧扣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的“四维评价模式”被省教育厅作为典型经验推广。2023年,省教育厅组织10余所职业院校来校考察,借鉴其“企业参与评价”“全程监控”的做法。该办法还推动学校开发“教学质量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学生评教、督导听课、企业反馈数据,为教学改革提供精准支撑。“通过平台发现‘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学生对‘工业机器人操作’课程满意度低,我们立即联合西门子公司更新了实训设备,满意度很快从68%升到 90%。”教务处处长介绍。

“科研经费管理”品牌,落实“放管服”的样本。响应国家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绿色通道”“智能审核”举措,被上级部门列为“职业院校科研管理改革示范案例”。2024年,学院召开现场会,推广“让科研人员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经验。该办法还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诚信承诺制度”,明确科研人员的权责,既“放权”又“监管”,实现“松绑”与“规范”的平衡。“以前怕经费使用‘出问题’不敢用,现在有了诚信承诺,只要符合规定,就能放心用。”工业机器人专业罗明凤教授说,该制度实施后,学校科研项目申报数量年均增长 35%。

“社会服务收入”品牌,深化“产教融合”的标杆。围绕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求,《社会服务收入管理办法》推动学校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赋能”:不仅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攻关,还牵头组建“轻工产业职业教育集团”,联合20余家企业、1所院校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2023年,该集团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集团”,《社会服务收入管理办法》也成为全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参考样本。“通过这个办法,我们实现了‘服务企业有收入、培养学生有质量、教师发展有平台’的三赢。”四川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效保障——

构建制度运行的“生态闭环”

 

“制度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要建立‘立 、  改、废、释’的长效机制,让制度始终‘活’起来。”四川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强调,学院通过四项机制,确保制度建设常态长效。“制度清理”机制,让制度“与时俱进”。每年12月,发展规划处牵头开展“制度清理”工作,对照国家最新政策、学院发展实际,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体检”。2023年清理中,因《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4年)》发布,学院及时修订《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兴专业的设置标准;因《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公布,学院随即修订《财务预算管理办法》,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制度清理不是‘废止了事’,而是要让制度跟上时代步伐。”发展规划处处长说,两年间,学校累计清理制度78项, 确保制度体系“无过时、无冲突”。

“制度执行”机制,让制度“落地生根”。“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不执行就是‘稻草人’。”四川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建立“制度执行责任制”,明确每个制度的“执行主体”“监督主体”:比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由教务处牵头执行,纪检监察室负责监督;《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由科研处执行,审计处监督。同时,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部门、个人年度考核,对“不按制度办事”的行为严肃问责。2023 年,某部门因未按《采购管理办法》履行审批程序,被扣除年度考核分数,相关责任人也被约谈。“现在大家都知道,制度不是‘软约束’,而是‘硬杠杠’。”纪检监察室主任说。

“制度评估”机制,让制度“持续优化”。“制度执行得好不好,要靠评估说话。”学院建立“制度评估制度”,每两年开展一次全面评估,邀请师生代表、企业专家、法律顾问组成评估组,从“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三个维度打分。2024 年,在对《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细则》的评估中,有学生反映“导师见面次数少”,评估组立即建议增加“每月至少1次面对面交流”的要求,细则修订后,学生对导师制满意度从80%提升至91%。“评估不是‘挑毛病’,而是让制度更贴合师生需求。”一位评估组专家说。

“制度文化”机制,让制度“内化于心”。“要让制度从‘他律’变为‘自律’,就要培育制度文化。”四川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通过“三个载体”营造制度文化氛围:一是“制度文化长廊”,在教学楼、办公楼展示核心制度要点,让 师生随时可见;二是“制度文化沙龙”,每月邀请教师、学生讨论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共商改进办法;三是“制度文化节”,每年5月举办“制度知识竞赛”“制度创新案例征集”等活动,让制度理念深入人心。“以前觉得制度是‘管我们的’,现在通过沙龙参与制度修订,才知道制度是‘为我们服务的’。”2023 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小李说。

 

破壁见功——

制度红利释放的生动实践

 

两年多的制度建设,如同一场春雨,滋润着四川工商职院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了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推动学院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跨越。

治理体系更完善,从“经验管理”到“制度治理”。如今的学院,已形成以《章程》为统领、327项具体制度为支撑的“1+N”制度矩阵,覆盖决策、执行、监督全链条。管理模式从“凭经验、靠感觉”转变为“按制度、依流程”,部门之间的“中梗阻”现象大幅减少,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60%。2023年,学院获评“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成为全省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标杆。

运行机制更顺畅,从“烦琐低效”到“便捷高效”。流程再造让管理服务“提速增效”,新教师入职手续从7个环节减至3个,跨部门审批事项平均耗时从15天缩至3天,科研经费报销平均耗时从 15天缩至3天,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办理事项达80项,90%的事项实现“一次办好”。“现在办事不用跑多个部门,线上就能搞定,太方便了。”2025级新生小张在办理入学手续时感叹道。

办学活力更充沛,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教职工考核评价办法》将“教学创新、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纳入考核,打破“论资排辈”,2023年有 12名青年教师因教学成果突出获得破格晋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社会实践,2023年学院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120项,较上年增长40%。办学质量更优质——从“达标合格”到“追求卓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让人才培养“提质培优”,学生评教满意度从 85%提升至92%,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增长3倍,《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细则》实施后,每位学生都有专业导师指导学业与就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 95%。2023年,学院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入选四川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

综合实力更强劲,从“区域立足”到“全国知 名”。制度建设为学院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3 年,学院获批“四川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项 目”,新增3个省级一流专业,横向课题经费突破 1000万元,社会服务收入增长35%,在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评选中位列前茅。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合作,越来越多的学生慕名报考,学院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力持续扩大。

 

经验启示——

探索制度建设的“工商经验”

 

回顾两年多的制度建设历程,四川工商职院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提 供了深刻启示。

领导重视是前提,顶层设计定方向。学院党委将制度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院长亲自牵头制定制度建设规划,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问题。正是这种“高位推动、统筹协调”,确保了制度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避免了“部门利益至上”“制度碎片化”的问题。

系统思维是关键,整体推进防偏差。制度建  设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顶层设计+ 分层落实”的系统工程。学院以《章程》为核心构建四级体系,确保制度之间“不冲突、不重复、能衔接”,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治理合力,避免了“制度打架”“执行受阻”的困境。

师生参与是基础,凝聚共识减阻力。在制度  制定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开门立法”——通过问卷、座谈会、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修订时,收集到200多条学生建议,其中 80% 被采纳;《教职工考核评价办法》制定时,召开了12场教师座谈会,确保制度反映师生意愿。这种“民主参与”的过程,不仅让制度更科学,更让师生从“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执行者”。

动态调整是常态,与时俱进保活力。制度不  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指南”。学院通过年度清理、两年评估,让制度始终与国家政策、教育规律、学院发展同步,避免了“制度滞后于实践”的问题。正是这种“动态调整”,让制度保持了生命力,能够持续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

狠抓落实是根本,强化执行见成效。“制度千 万条,落实第一条”。学院通过“责任制+监督制+问责制”,确保制度执行“不打折扣、不走样”。对制度执行不力的部门和个人,及时约谈、督促整改;对执行效果好的,予以表彰奖励。正是这种“狠抓落实”的决心,让制度从“纸上条文”变成了“实际行动”,真正发挥了治理效能。

 

破浪前行——

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夜幕降临,学院的实训楼里依然灯火通明。学生们在新的实训设备上练习操作,教师们在研讨如何优化课程体系,行政人员在整理制度执行的反馈意见。这一幕幕忙碌而有序的场景,正是制度建设赋能学院发展的生动注脚。

制度的完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这所职业院校的制度建设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管理和治理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通过制度建设释放教育活力、提升育人质量的故事。

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入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四川工商职院的“制度突围”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更在于探索了一条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内涵发展的可行路径。

站在新的起点,四川工商职院的制度建设仍 在继续。学院党委书记表示:“制度建设永远在路 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钉 钉子精神’深化制度改革,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让制度成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动力源’。”

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四川工商职院 正以制度为笔,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苏子)

(本版图片由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学院实操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