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温江:就业服务圈“圈”出新生活
近日,记者在成都市温江区永宁街道杏林社区的“蓉易就业”服务点内,看见求职者小李通过“一人一策”服务精准匹配到一家新材料企业的技术岗位。“从政策咨询到岗位对接,一站就能搞定。”小李满意地说。在他身后,连接着“乐业温江·数智就业”平台的电子屏滚动刷新着全区岗位信息;灵活就业点里,非遗旗袍技艺传承人正在为社区的宝妈们讲授旗袍制作工艺。
这些就业服务新场景,正是温江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满足群众多元化就业创业需求的生动缩影。为筑牢就业民生根基,温江以需求摸排、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六类服务为核心,创新打造“标准化、特色化、个性化”三类站点,推动就业服务深度融入城市肌理,织就一张“城区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就业服务网络。
“标准化”站点
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温江区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石,创新打造坚实就业服务体系。该区围绕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10余项核心服务,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购买”多元协同模式,制定《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操作手册》,严格推行“五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标牌、服务内容、业务流程、人员规范、考核评估),确保全区104个站点服务品质可复制、可持续。在杏林社区等点位,温江投入建设4个国家级“一站式”标准化综合服务中心,集成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六位一体”功能。中心引入30余家企业及12家工作室,资源集聚效应显著。
创新实施的“一人一档、一策、一团”精细化工作法成为亮点:为每位重点服务对象建立动态档案;量身定制包含岗位、培训、政策的个性化方案;针对复杂需求,整合职业指导师、培训师等组建“服务团”合力帮扶。这套标准化的服务闭环成效斐然。目前,仅4个国家级标杆站点已精准服务群众超4000人次,服务满意率达98%,筑牢了全区就业服务的坚实“底座”,为服务网络深度延伸提供了可靠支撑。
“特色化”站点
推行“矩阵式”专业服务
在温江,家门口就业正成为新常态。按照“纵向互通、横向互动、多点协同、全域覆盖”的思路,在全国普遍打造三级站点基础上增设片区站,温江区构建“中心站+片区站+枢纽站+服务点”4级架构,104个“蓉易就业”服务站(点)等特色化站点如毛细血管般嵌入式延伸至基层,形成公共服务全覆盖多点布局,让群众就近享受专业的就业服务。
这种“毛细血管式”的服务网络并非静态存在,而是依托“乐业温江·数智就业”平台实现了高效运转。各服务站点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是信息流、服务流的神经末梢。居民在家门口的服务点,不仅能查询全区实时更新的岗位信息,还能通过自助服务终端或工作人员协助,完成简历投递、政策匹配、技能培训报名等“一键式”操作。
同时,盘活村社区资源建设的11个灵活就业工坊,如传承非遗的“和林归耕竹编坊”、培养16个创业团队的“采装旗袍织造坊”,在世园会期间创下单日销售额20万元的佳绩,提供灵活就业岗位超500个,帮助12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就业直通大巴开进校园,红旗连锁等10余个商超植入岗位信息,让就业服务真正实现无处不在。
“个性化”站点
完善“一链式”多元服务
温江区深知就业服务需“量身定制”。在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设立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职业导师为毕业生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模拟等专属服务;在大学城社区Youth Box青年共享空间设置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驿站,举办“蜂巢筑梦”创业大赛、“青年圆桌派”等特色就业创业活动,全方位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构建的“国有人力公司+劳务专合社+劳务经纪人”三级体系,将1503名农民工精准输送至岗位。
服务维度从个体就业向源头培育拓展,温江着力通过培育企业家群体激活产业动能。“鱼凫企业家成长营”应运而生。作为中宣部“丝路一家亲”在川首个实践范本,该成长营融合中西管理智慧,已培育川渝企业家112名,被列入四川省战略合作重点项目。从社区“一人一策”到成长营“丝路筑梦”,温江就业服务体系如精密齿轮协同运转。各类站点年服务群众数十万人次;成长营学员企业新增产值诠释着“就业—创业—产业”的螺旋上升。
温江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点明精髓:“‘动态响应’是关键。24小时智慧舱解大学生之急,快递小哥驿站提供暖心服务,灵活就业工坊激活城乡劳动力,服务模式始终与群体需求同频共振。”如今,“蓉易就业”正从便民工程升维为区域经济引擎。随着第三期成长营启动,温江的创新实践持续深化——这里播种的不仅是岗位,更是一座城市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诠释。以标准化筑牢底线、特色化延伸触角、个性化激发活力,温江为超大城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充满温度的新范式。
许芸浩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苏俊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