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万吨 广安夏粮稳产丰收
近日,经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核定,2025年广安市夏粮“成绩单”出炉——2025年全市夏收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13.1万吨,较上年增加0.4万吨,增长3.3%,增幅比全省夏粮产量增幅(2.4%)高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实现稳产丰收。
数据显示:2025年广安市夏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54.4万亩,较上年增加1.5万亩、增长2.8%;综合单产240.5公斤/亩,较上年增加1.3公斤/亩、增长0.5%。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单产、产量分别为10万亩、273.2公斤/亩、2.7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7.2%、2%、9.3%。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是政策保障、良田筑基与科技赋能协同发力的成果。
政策“组合拳” 筑牢丰收根基
惠农补贴政策,激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让乡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
“政策越来越好了,今年初我购买了微耕机,原价2800元,补贴890元,负担一下就减轻了。”邻水县柑子镇岐山村村民邱成英高兴地说,有了它,今年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农机补贴只是广安市惠农政策的缩影。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有效保证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全市夏粮播种面积达54.4万亩,保持基本稳定。
夏粮丰收背后,更是全市系统性农业政策的强力支撑。广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干部到田、管理到田、技术到田”。在关键农时节点,及时组织全市性的生产技术培训会,为农户送上“及时雨”。更关键的是,通过建立“气象预警+农机调度+集中烘干”全链条服务机制,精准发布农业气象信息,抢抓晴好天气窗口,科学调配人力和机械力量,集中攻坚抢收夏粮,真正实现了“成熟即收、收获即烘”,确保了颗粒归仓。
良田“强筋骨” 夯实增产基础
8月8日,前锋区虎城镇茶花村,望着田野里金黄的水稻,前锋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工作人员吴飞欣慰不已。
茶花村田块窄小且形状不规则,不利于大型农机作业和灌溉,制约当地农业生产。今年2月,该村11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广安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一般能提高10%左右。
目前,广安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8万亩,水利工程蓄水量达2.37亿立方米。显著增强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的能力,抗灾减灾水平大幅提升。这些“藏粮于地”的硬投入,为全市粮食连年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新引擎” 驱动单产提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广安市充分利用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成果,全面加强与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在良种繁育、品种改良方面的科技合作,提升广安市种业核心竞争力。
位于前锋区龙滩镇土寨村的百亩示范片,今年小麦亩产达470公斤。高产背后是农业技术的全面升级,前锋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小燕介绍:“我区推广机械化密播、统防统治和科学施肥,仅小麦赤霉病就同比减少68%。”
在田间地头,农机装备为丰收护航。今年夏收,全市动态匹配联合收割机2000多台,机收率达90%。广袤田野上,越来越先进的农机正被广泛应用,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粮食增产关键是提升大面积的单产能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为此,广安聚焦粮食主产区和病虫害重发区,利用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器械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同时,扎实推进38个粮油高产高效千亩片建设,集成应用精准灌溉、绿色防控等多项新技术,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产模式。
13.1万吨夏粮丰收,是政策精准滴灌、良田提质升级、科技深度赋能共同谱写的协奏曲。它不仅保证了全年粮食安全,更为广安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增添了厚重底气。这份丰收的喜悦,正转化为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实力量。
刘琴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何金委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