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专版
2025年06月25日

打造线上区域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成都东部新区推动企业和人才“双向奔赴”

“9个关键岗位全部一次性通过‘职企东来’平台完成招聘,节约时间又节约成本。”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成都东部新区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初该公司需招聘中国移动智慧家庭工程师、市场销售经理等核心岗位人才,往年通过线下招聘并不是很理想,今年通过成都东部新区开发的“职企东来”线上区域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很轻松就完成了关键岗位人才招聘。

“我通过‘职企东来’微信小程序筛选合适岗位,经过面试后找到了心仪的企业。”之前在浙江从事服装工作的刘佳,原计划继续在外地求职,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几年没回家乡的她,在成都东部新区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这是成都东部新区创新构建线上区域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职企东来”取得的具体成效。

“传统公共就业服务容易因渠道不畅导致求职用工匹配不充分,我们打破常规,依托微信小程序建成‘职企东来’线上区域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由区属国有人力资源企业东部人才负责常态运营,进一步牵引匹配了东部新区的求职用工需求。”成都东部新区社工部相关负责人对于“职企东来”服务平台发挥作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2025年1至5月,已促成1437人稳定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5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4.12%。

据悉,截至目前平台已注册求职者6702人,入驻企业537家。今年以来服务用户3.94万人、收集区内企业招聘需求1万余人,接收简历投递2.5万份,促成用工求职匹配862人。

 

搭平台 企业需求全掌握

 

今年以来,成都东部新区发挥新区大部制优势,高位推动部门协同,搭建企业信息库、岗位信息库最终形成了“职企东来”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全覆盖动态掌握企业用工需求。

该区依托工商、社保系统,并与对应行业部门沟通协调,掌握2975家注册在新区的企业信息、62个重点产业项目信息,按照企业规模、行业类型、用工人数等进行分级分类,形成新区企业信息库,每季度向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功能区更新。目前包含企业1244家,其中“四上”企业121家、参保50人以上企业94家。设置“乐业助理”15人,按照参保50人以上和“四上”企业每半月、其他企业每月联系问需的频率,对1244家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收集,形成区内岗位信息库。协同锦江、金牛等“一小时通勤就业圈”地区的人力资源机构,共享企业岗位信息,形成区外岗位信息库。截至目前,岗位信息库已筹集区内岗位1万余个、区外岗位3.77万个。数据汇聚,最终开发出电脑端网页和手机端微信小程序——“职企东来”,对外公开收集到的岗位信息,为求职用工双方提供岗位发布、简历接收、面试邀约等线上招聘服务,小程序累计用户数达3.94万人、日最高点击量达5276次。

 

建矩阵 宣传服务全方位

 

成都东部新区打造“三号两群”(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居民就业服务群、重点就业群体就业服务群)新媒体宣传服务矩阵,匹配“乐业助理”动态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每日发布企业推介等主题推文、抖音号发布入企探岗等视频作品154期、微信视频号开展直播带岗等引流活动91场,累计浏览142.2万人次,吸引粉丝2.8万人;覆盖新区177个村(社区)建立就业服务微信社群吸纳1.9万名求职者入群推送岗位信息,微网格长通过微网格居民消息通知群定期向40.1万新区常住人口发布岗位信息。

同时,成都东部新区还线下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川渝46所高校387个团队2000余名大学生参赛宣传新区。5场创客集市和创业沙龙活动发掘驻区高校41个创业团队,孵化落地12家大学生创业实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50万元、创业补贴17万元,助创业带动就业。

 

破难题 政策直达全覆盖

 

建立“企业走访日”常态化工作机制,每周四固定走访辖区五洋工贸、帝欧家居、东航食品、天府国际大酒店等重点用工企业38家,宣传新区用工政策,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协助企业做好用工保障。

此外,成都东部新区社工部还对全区未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脱贫劳动力全覆盖“一对一”联系,采集就业意愿、求职需求等动态信息,建立重点群体社群统一服务,引导注册“职企东来”。

依托“职企东来”为重点群体贴标签,在企业浏览求职者信息时突出显示并告知吸纳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解决传统政策兑现方式的信息不对称、动态跟踪滞后、政策匹配不及时等难题。目前已建立覆盖1803名脱贫人口的求职社群9个、覆盖427名就业困难人员的求职社群3个,4月以来促成就业32人、引导5家企业申报相关补贴。

 

谋创新 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新生态

 

未来,成都东部新区创业就业的规划如何?

成都东部新区社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新生态。支持区属国有人力资源公司发起成立成都东部新区就业创业促进协会,引入有号召力的企业、驻区高校、律所、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培训引流、协会聚合、政策赋能、标杆示范”,助力新区企业从员工的“招、用、留”三个维度逐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深对市场化人力资源流动的认识,用好新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成政府、企业、协会共同应对求职用工矛盾的局面。

同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人工智能+就业”应用,开拓智能招聘、政策评估等应用场景,打造数智就业服务模式,开发求职招聘信息智能分析功能,支持人岗精准、高效对接。进一步开发零工供需对接、培训需求登记、人才认定等模块功能,全面覆盖新区人力资源各个方面,成为对外宣传平台。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苏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