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助推四川新质生产力发展
□ 马丽 尚书勇
引言
当前,四川担负着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的重要使命。如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继而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四川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四川既拥有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扎实基础,又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助推新质生产力高效发展,对四川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川拥有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扎实基础
(一)强劲的创新能力
一是科教资源丰富。截至2024年,全省有369家科研院所;普通高校139所,数量位列全国第五,19所高校115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二是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成势。2024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56.7万人,数量位列全国第五;研究生毕业生4.7万人,数量位列全国第七;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100万人,含两院院士67名。三是R&D经费投入力度大。2023年末,全省R&D经费达1357.8亿元,总量排全国第八;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达54.3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万元。四是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不断完善。2024年末,四川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第三;20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五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9项,数量居全国第八;全省发明专利授权31567件,数量居全国第九。
(二)雄厚的产业实力
一是经济规模大、门类全。四川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产业门类齐全,覆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六大优势产业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其中,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产业规模均超万亿元。2024年末,产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经营主体达920万户。这些都为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提供了产业沃土。二是产业整体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4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增至30%左右,六大优势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8.4%、10.2%,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增长超20%,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5个,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速成势。
(三)良好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态势
一是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提升业务科技含量并努力掌握关键技术。2024年末,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8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486家,单项冠军企业达29家。二是积极搭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平台。仅以国家级平台为例,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农业科技园区1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9个、大学科技园7个、众创空间76个、星创天地83个。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措支持,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607.3亿元,增长33.6%;专利新增实施项目14096项,新增产值3358.6亿元。
二、四川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面临的挑战
(一)原始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基础研究投入和产出不足。2023年,四川投入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总R&D经费的6.5%,低于全国6.77%的平均水平。登记基础理论成果仅占登记科技成果的28.1%。创新链自主性的相对薄弱,将影响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数量不足。截至2023年,在川科学院院士不足30位,较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差距明显。在科睿唯安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四川无一所高校的上榜人次数进入内地高校前20名。
(二)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一是在新兴产业领域,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引领,高端芯片、先进算法等关键技术高度依赖外部引进,研发投入和金融支持不足,应用场景亟待突破,顶尖人才缺乏,难以快速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不利于形成新兴产业寻找科技成果转化和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的局面。二是在传统产业领域,纺织、机械加工等产业在四川经济中占比较大,部分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较为缓慢,缺乏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导致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嵌套度不高。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2023年,四川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登记应用项目数占登记项目数的比例分别为97.8%,53.2%和69.1%,同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率均低于20%。二是科技成果交易频次和交易价值不高。2024年,四川共登记技术合同35073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607.3亿元,与排名前列的陕西、江苏、北京等省(市)差距较大。
三、四川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
一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坚定推进《四川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找准产业真需求,针对性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二是打造强有力的创新载体。加快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稻城世界级天文科学观测中心等建设,保障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建好用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在重点产业领域统筹建设天府实验室。三是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依托新一代人造太阳 “中国环流三号”等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二)完善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法治环境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针对创新链中频繁出现的新型知识产权问题及时出台详细的规章进行规范和管理;强化《四川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执法力度,推进跨部门协作执法。二是加强促进公平竞争的立法和执法。针对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严格按照《四川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四川省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进行规制。三是加强四川现行科技法规、规范性文件之间的有机衔接。如加强《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四川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中相关内容的协调一致性。
(三)构建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载体
一是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其在产业实践中凝练技术需求、指导科技项目研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根据四川实际进行央地协同布局及跨区域衔接,在更大范围内统筹配置协同创新要素。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成立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准入标准和评级制度;聚焦四川“15+N”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研发平台;加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加快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
(四)健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科技金融体系
一是优化财政经费投入结构和方式。加大政府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领域的资金投入,加强对财政资金支持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的考核;加强普惠性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用好“聚源兴川”和“双向揭榜挂帅”专项资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健全国资创投基金决策容错机制;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二是强化金融产品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天府科创贷”“科创券”“科创保”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作用。三是壮大科创投资规模。扩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五)优化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人才体系
一是加强人才内培外引。依托重大科研任务加快院士等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的培植;建设一批适应四川重点产业链发展的学科专业,将技术经纪等交叉学科纳入急需学科专业;支持“专职+兼职”精准引进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二是增强人才激励效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强科技成果产权或长期使用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使对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做出贡献的人才获取合理收益;将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纳入人才职称评定体系。三是完善人才考核体系。摒除仅以科技项目、论文、专利等成果作为评定标准的考核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考核体系。
基金资助: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3JDR0166)、成都/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项目(编号:SXH202401)
(马丽: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尚书勇:成都师范学院二级教授,工学博士,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