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新都三河街道 “非遗+”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四川经济日报讯 作为“天府之国”非遗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以“非遗+”战略为抓手,通过产业赋能、文旅融合、社区浸润三维联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在三河街道的“天府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国家级成都漆器大师卿玉蓉正带领学徒进行传统漆器制作。像这样的非遗大师工作室,该街道已设立12个,引进省级以上蜀锦蜀绣大师9名,链接全国1000余名非遗传承人。通过“非遗保护+技艺传承”双轨机制,累计开展社区公益授课50余场,培养技师10余名、绣娘200余名,构建起涵盖设计、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人才体系。
在锦门丝绸博物馆的蜀锦制造示范工厂,传统织机与现代生产线交相辉映。通过“生产扩容+体验参观”双轮驱动,街道培育的非遗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成功推动2家非遗贸易企业、1家非遗制造企业纳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数据显示,2025年1—2月,该街道辖区非遗产业综合收入已达6000万元。
三河街道围绕“锦门锦潮”IP,打造6个沉浸式消费场景,构建起“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文旅消费矩阵。今年以来,天府非遗灯谜节等10余场特色活动吸引超20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锦门景区客流量突破120万人次。更令人瞩目的是,街道联动熊猫基地、三星堆等国际IP,将非遗元素融入“成都好礼”体系,推动“游四川、购非遗”成为入川旅游新标配。
在花园社区的蜀绣工坊,50余名居民正跟着传承人学习盘金绣技艺。这种“非遗进社区”模式已在三河街道全面铺开,通过开设清音、变脸等“一老一小”培训课程,组织近百名居民接受系统蜀绣培训,培育出多个“蜀绣社区”。截至目前,全街道已开展非遗体验活动50余场,覆盖群众超千人,让非遗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触手可及的文化滋养。
(罗桑 李可)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