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要闻
2025年01月22日

锚定夯实工业经济基本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8个“新突破”

成都高水平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四川经济日报讯 (记者 张瑞灵 苏俊 毛春燕 张恭浩楠)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更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开局之年。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怎么建?2025年成都工业怎么干?1月21日,2025年成都市经信新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答案。

会议指出,2025年成都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动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贡献工业力量,并在夯实工业经济基本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高能级企业主体、提升“成都造”市场竞争力、推动资源精准化配置等八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在夯实工业经济基本盘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多措并举稳信心、抢抓机遇稳投资、精准施策稳增长”,拿出超常决心、超常举措、超常力度,巩固工业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围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深挖“成都造”供给潜力。实现全年工业投资1200亿元以上,工业技改投资500亿元以上。

突出立新优旧,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先进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能级。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迈向1.5万亿元。实现装备制造产业营收规模突破万亿元。推动新型材料、先进能源应用示范。加强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加大绿色食品品牌培育,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存算、新型显示、绿色氢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打造智能工厂、智慧医疗等典型应用场景50个以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30%。扩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规模,拓展在交通、能源等领域应用,今年再推广1000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前瞻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聚力立园满园,在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制造业园区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空间载体。突出企业集中创响园区特色。推动7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增效、上星提能,未来三年要以“园中园”形式打造30个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产业园。突出要素集聚激发园区活力。实施政策、基金、数据、万兆光网、绿色技术进园区等行动,支持打造一批近零碳/零碳园区,争创首批国家高标准数字园区、更多国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突出功能集成推进园区协作。发挥城市新区创新策源作用、中心城区规模支撑功能,带动周边区(市)县形成“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协作格局;推动县市新城突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县域产业集群。

推进建圈强链,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增强产业链条韧性、提高产业生态效率、做强产业集群能级”,打造一批区域型、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锻长补短“韧链”。全年招引重大补链强链项目不少于300个,提升区域配套率,更好地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聚焦融通发展“优圈”。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促进上下游产业畅通、左右岸配套联通、大中小企业融通,切实把“生态圈”变为“朋友圈”;加强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协作,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聚焦梯度晋阶“强群”。培育更多省级、国家级集群,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培育梯队;支持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率先迈入世界级产业集群行列,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和生物医药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向世界级跃升。

促进科产融合,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新突破。着眼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以创新驱动培育产业新动能、以‘智改数转’激发产业新活力、以绿色转型塑造产业新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创新突破培育“技术生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年内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内设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5%,未来三年实现全覆盖;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落地转化。加快“智改数转”培育“数字生产力”。深入实施成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新完成2000家企业“智改数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覆盖率达到60%,累计培育34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争创3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低碳发展培育“绿色生产力”。用好四川清洁能源、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家。

狠抓培优育强,在壮大高能级企业主体上实现新突破。要“助力大企业顶天立地、支持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推动有根企业惊天动地”,推进企业梯度成长,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度、根植性。推动龙头企业提能级。建立工业100强后备企业库,支持企业冲榜稳榜各类500强榜单,新增50亿级企业6家、100亿级企业2家、500亿级企业1家。促进中小企业优质效。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实现新增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推动企业“小升规”,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升规稳规,实现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0家。

注重需求牵引,在提升“成都造”市场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工业精品向爆款产品转变、区域品牌向产业地标转变、单一市场向多元市场转变”,加快提升“成都造”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美誉度。培育“成都造”爆款产品。持续遴选发布不少于100项“成都工业精品”,全力支持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产品应用推广,推动家具、女鞋等品类迭代、品质升级;围绕智能终端等各自优势领域,打造一批直击痛点、引领潮流的爆款产品。要打造“成都造”产业地标。打响成都先进制造业集群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擦亮都江堰天府好水、邛崃“白酒+”等区域地标,培塑“绿氢之都”“工业无人机第一城”等全国地标。推动“成都造”出川出海。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加速实现“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

强化要素保障,在推动资源精准化配置上实现新突破。狠抓“高能级要素增效、基础性要素提质”,打造精准可及、配置高效、创新供给的要素环境。优化高能级要素配置。增强现代金融供给能力,打造优质新制造新经济基金投资体系;提升算力供应韧性,持续构建“超算+智算+通算+边缘计算”自主可控算力供给体系。要增强基础性要素保障。深入推进“工业上楼”和多层厂房建设,提升用地效益。着力构建适应超大城市发展需求的新型能源体系,迎峰度夏前电网实际可承载负荷达2400万千瓦左右,年底达到2600万千瓦,基本告别“闹电荒”;加速布局新型储能设施、全年装机规模达150万千瓦,引导分布式光伏项目布局、装机规模达50万千瓦,完善虚拟电厂功能架构、推动市级可调节能力超过130万千瓦。持续完善城市基础通信网络,开展万兆到户试点,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年底全市覆盖率达到96%以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