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文旅+康养” 四川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 何佰钰
四川作为中国西部的璀璨明珠,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正积极探索“农文旅+康养”的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同时也为四川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将从政策引领、文化保护与活化、创新驱动、全域旅游、社会参与、数字化发展以及产业振兴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四川“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政策引领 绘就文旅康养发展蓝图
四川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实践探索,为这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24年8月2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明确提出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强调要充分利用四川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会议还积极探索农商文旅体康教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促进文旅与农业、商业、体育、康养、科技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为“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一政策引领下,四川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配套措施,从资金扶持、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按照2024年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安排资金56.8亿元,并且通过了30个省文化旅游融合重点项目的支持。此外,还通过举办四川国际旅游文化节、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提升四川文旅康养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保护与活化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四川在推进“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注重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四川省内众多的传统村落、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宝贵资源,在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以阆中古城为例,这座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通过精心维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举办古城文化节、农耕文化体验周等活动,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据统计,仅2024年端午小长假3天,阆中古城景区接待游客11.14万人次,同比增长199.46%,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同样,四川还有许多在保护与活化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功案例。如,都江堰市的放水节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川西民俗文化;青城山则依托其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打造了一系列道教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驱动 引领文旅融合新风尚
在乡村旅游的新时代,游客对体验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四川深谙此道,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方面,四川省依托丰富的乡村资源,策划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农耕文化体验营、手工艺展示区等,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四川省还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体验,通过引入VR/AR等先进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乡村文旅体验。此外,四川省还积极探索“互联网+旅游”的新模式,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有效提升了四川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全域旅游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全域旅游理念在四川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四川通过整合和优化文旅资源,推动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四川省不仅发展了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还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优势开发了徒步、漂流、温泉康养等多样化旅游项目。
乐山市是四川全域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该市通过整合峨眉山、乐山大佛等自然和人文资源,构建了完整的旅游产品链和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据统计,2024年1至4月,接待国内游客3151.8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19.61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域旅游理念的深入实施和有效推进。
此外,成都市的天府绿道、雅安市的茶旅融合项目等也都是四川省在全域旅游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参与 共筑文旅融合发展新生态
乡村文旅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四川在推进“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开发以及旅游服务与营销管理。
以成都市为例,该市通过社区共建模式有效推动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当地群众被积极动员参与到文旅项目的策划、设计和开发中,让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乡村旅游合作社或协会的成立,也进一步组织了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和营销管理,提高了项目的运营效率和市场化水平。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上社会资本的参与,为乡村文旅项目带来了专业的运营和管理,共同营造了一个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发展氛围。
此外,四川还注重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如,四川省与重庆市共同打造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通过整合两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了巴蜀文化旅游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数字化发展 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文旅融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四川充分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一方面,四川通过加强互联网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拓宽了乡村文旅的宣传和推广渠道。这些平台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信息和攻略,还为他们提供了互动交流的空间和机会。据统计,“四川文旅”在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报告中,频频入围榜单三甲,有效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粘性。
另一方面,四川还注重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智慧景区的建设实现了预约、购票、入园等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简化了游客的旅游过程,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景区能够更准确地分析游客行为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四川省还积极探索数字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通过虚拟现实体验和在线直播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旅游体验。
产业振兴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和关键。四川省在推动“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以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为例,该村通过发展柠檬产业实现了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的双赢。该村不仅种植了大量的柠檬,还开发了柠檬干、柠檬茶、柠檬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同时,该村还结合乡村旅游,推出了“赏柠檬花、摘柠檬果、观柠檬景、吃柠檬宴”的一条龙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据统计,2023年该村共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到21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增收致富。
除了柠檬产业外,四川还有许多地区也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如,雅安市名山区以茶产业为主导,融合茶叶销售、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成都崇州市则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创新,开发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望未来 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展望未来,四川省将继续深化“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方面,四川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为文旅康养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四川将注重保护和活化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的品位和影响力。同时,还将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此外,四川省还将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跨区域、跨行业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推动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之,“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模式为四川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未来四川省将继续深化这一发展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