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审美历程的诗性书写
——品读姜明散文《八千年的凝视》
□ 何世进(乐山)
一
捧读《人民文学》2024年7期所载四川作家姜明长达2万字的大散文《八千年的凝视》,深感作者对汉字研究所下功夫之深,目力专注之切,情感投入之巨,文笔书写之酣畅淋漓,达到了一个令笔者喜出望外的高度。
一般观众参观博物馆大多走马观花,而作家姜明显然不只是在写一场展览,他是有大野心的,是想通过这场展览,写尽古老的汉字的前世今生,他从甲骨文脱胎于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说起,回溯到八千年前的贾湖龟甲之眼的凝视。作者由此感慨:“八千年的大地寥廓、风云际会,又何尝不在汉字中国的审美凝视之中?”不难发现姜明之所以命题为《八千年的凝视》,一开篇便带着眷顾八千年汉字演变与进化遥远而绵长的审美历程,借以表达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为伟大发明这一宏大主题。可谓高屋见瓴、深谋远虑,且不乏远见卓识,境界独诣。已故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论述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时称:“艺术境界有它的深度、高度、阔度。杜甫的诗高、大、深便不可及。吐弃人所不能吐弃为高,含茹到人所不能含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涵盖乾坤是大,随波逐流是深,截断众流是高……他更能以深情发掘出人性的深度,他具有但丁的深着的热情和歌德的具体表现力。”宗白华先生又讲:“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维的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
我之所以怀着深衷的喜悦品读姜明这篇文化散文《八千年的凝视》,正是由于他在锲而不舍地刻苦钻研中华传统文化中急欲营造出迥出时流的诗性氛围,并企盼达于高、大、深的艺术意境。
姜明在文中发论:“八千年的天地寥廓、风云际会,又何尝不在汉字中国的审美凝视之中?”继而在《青铜之光》一节中,姜明如宗白华所期许,他对于八千年悠久历史的回溯与凝视中,“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他如此敏锐地洞察与发现几千年前的青铜器,“闪烁出来的绿光并不耀眼,甚至可以说非常暗淡,但是,它具有一种由内向外收摄的魔力,你会被那抹绿光所吸引、吸纳,甚至吞没”。文章艺术意境的高、大、深,还体现在作者对青铜器色彩变幻的考古学探究,“本来的颜色是金黄色,但是它是出生于三四千年前,被时光之手反复摩挲,在黑暗的泥土里经过数千年的长眠,最终出土重光,身上就披染上这样的绿光铠甲……而正是这样一身铠甲,让它荣光加身,无不对它顿首叩礼”。文章不止于青铜器色彩光亮的礼赞与夸耀,进而穿越三四千年的悠久历史,设身处地给制器者发明人的深谋远虑予以哲理认知和科学探析,“早就谋定了要让青铜器与日月同光,永垂不朽,谋求不朽正是制造青铜器的本质意图,看看青铜器的铭文就知道了”。
作者的锐眼明目始终紧紧凝视着青铜器上的铭文,作者进行考古,“青铜器上镌刻之铭文,亦即金文,肇始于商代后期,西周早期,数百年间,蔚成风尚”。文章对金文与甲骨文作了对比研究,他认为“金文更简洁,造型丰美有致,从书法角度讲,金文线条遒劲,字形圆润丝滑,已有极高审美价值”。
另一位已故美学大师李泽厚认为“青铜饕餮”,他解说:“他们远不再是仰韶彩陶纹饰中的那些生动活泼愉快的形象……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们之所以美……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的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在这里李泽厚先生重在对于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历史变迁、审美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姜明《八千年的凝视》则放在对于成都博物馆里展出的有关古汉字文物样品的细腻而深入的品鉴,诸如“史墙盘”与“晋公盘”。其中对晋公盘作了饶有情趣的动态描画,“水流冲击作用下,小动物们都会翩翩起舞,浅浅一方铜盘,瞬间成为鸢飞鱼跃的春日胜景。晋公盘呈现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文章也因此而臻于高、大、深的艺术意境。
文章精湛评述:“从甲骨文中走出来的金文,不再是单一的汉字,它们组词造句,腾挪跳跃,表意抒情,跌宕生姿,句式整齐,结构严谨……可以视为古代散文、诗歌的源头。”文章如行云流水般书写汉字变化发展的历程,段落如此明晰,评述也十分中肯,既有求真务实的学术风范,亦不乏吸摄人心的诗性特征。不愧为继田雁宁之后的大巴山文学新秀。
二
姜明对中华文化作出一个惊人的评判:“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是统一文字。”其颁布者是秦始皇,而实际施行者乃李斯。应该说,姜明对汉字的研究早有厚重的积累,只不过这次成都博物馆参观,寻找到了更为有力的实证。照说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早已是历代以来的共识,然而像姜明这样作出极高的评价却较稀罕。贵在姜明将秦始皇放在一个极为宏大的背景下,就汉字的统一作了精深的考察,文章称:“统一汉字,相当于建立整个国家的精神长城、精神都江堰……没有统一的文字,就没有统一的国家。即便国家短暂统一了,国家一定会迅速分裂。”文字,着重是汉字统一的重要性、迫切性,很少有像这篇文章作出透彻明晰而又精彩大胆的论断。
作者郑重地引出了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登基时的诏谕,用秦篆青铜铸造5行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意即明令全国各地统一文字后又颁布统一度量衡。
文章强调说明小篆较大篆更加简洁流畅,更便于书写,统一汉字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唯一的书法规范。
在纵论秦始皇统一汉字的同时,不忘提及李斯为统一汉字作出的实绩,“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再论李斯书法,“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文章援引鲁迅这两句最具权威性的评断,作为强有力的佐证。
在叙说李斯为统一度量衡与统一汉字所作出不朽功绩时,特别标明李斯用小篆书写的《仓颉篇》以及尔后撰写的《峄山碑》成为历代小篆的摹本。紧接诉说峄山刻碑之后,秦始皇登泰山,命李斯在泰山摩崖上刻写的《泰山刻石》140字,字体明显放大,天下人可尽览,且经风雨飘打洗刷而不没。文章以气壮山河的阳刚大气,放声高歌“那就是将我锲进石头,与时光对抗,与天地交合——是的,撒字成兵,聚字成国,刻字为史。一代枭雄秦始皇已经不满足于对其治下的江山的暂时拥有……”
于此不难发现《八千年的凝视》不满于一般记叙文如实记载客观历史事实,且元气淋漓、一往情深地抒发自出机杼的所感所思,融情于理,不止于诉诸理智,且作用于情感心理,用极富灵性的妙手拨动读者心弦,收到共振共鸣的强烈审美效应。
不仅如此,作者以其学者兼诗人的风采,放飞神奇的想象,用诗一样精粹而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礼赞统一汉字的元勋秦始皇和李斯,“文字让每一个使用文字的人成为国王,指点江山,擘画蓝图;文字更让一部分精妙使用它的人成为超级国王,因为他们的文字拓展了国土的疆域,以之为中心,近悦远来,无远弗届,文字与自然相砥砺,可以不朽;文字与时代相激荡,内圣外王。”
姜明油然感叹秦始皇执政十五年,派人四出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很快宣告为虚幻,而他以扛鼎之力统一了文字,才是真正意义的永垂不朽。
作者一语论定:“所以,中国最伟大的工程是统一汉字。”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三
汉字离不开文房四宝,其中最为紧要的是笔和纸,文章论及笔的发明,言及甘肃武威东汉墓葬发掘出了我国早期的笔,这支毛笔,竹质笔杆,长度盈尺,软硬毛兼用,适宜于简牍上书写。文章此用“恬笔伦纸”之说,即秦始皇手下威武将军蒙恬发明了笔。“蒙恬始做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
待蒙恬发明笔,作出精确考证之后,再论述东汉蔡伦发明著称世界的纸,文章赞誉“东汉蔡伦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萃取植物精华,发明了纸张”。
作者从世界文明进程的视角上考察蔡伦发明纸的伟大功绩,“西方出版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蔡伦荣列第七位”。不仅如此,文章还援引其赞语:“以纸的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世界文化面貌的第一位伟大的中国发明家。”文章更举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李翰自注《蒙求》扩本,是一部“列古人言行善恶,参之声律,以授幼童”的启蒙教育书籍。抄件有三,竟为法国巴黎图书馆收藏一件。由此表明自蔡伦发明纸之后,不仅中华文明得以快速发展,早在一千多以前的唐代文字书写已广泛推行,其不朽著述逐渐传入西方世界。《八千年的凝视》之于中华汉字书写的文明历史,怀着难以遏抑的爱国热情,伴着欢欣与荣誉如数字珍般从八千年前的甲骨文说起,经秦始皇、李斯以宏大的气魄统一中国文字,由大篆而小篆,由碑铭而放大到举世瞩目、万世留存的泰山摩崖石刻,雅称秦始皇最伟大的功绩是统一了文字。继而话及书写工具的发明与创造,秦始皇手下武将蒙恬发明笔,东汉蔡伦发明了纸成为世界级的伟大发明家,从此为中华民族创立了书写迅速传播的文明新时代。
作者情不自已地吟唱:“汉字是中国艺术的故乡,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通用文字……汉字书法之美,指腕之间笙箫夹鼓琴瑟闻钟,点线之间风雷生焉,枯润之间生动滋蔓,灵秀扑面,方圆之间乾坤井然气象万千。”作者凝视八千年的中华汉字的审美流变,忍俊不禁,俨然上升到诗性境界,只有用最富于心灵韵致与感情色彩的情与爱。文章不止于诉诸理性认知,更洋溢着感动万千读者如慕如歌的缱绻心弦。
作者终将长达八千年的凝视回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下,依然用明慧的双眼在四周寻觅,从而产生了更为深沉执着的感悟:“告诉自己,我看见了八千年前的眼睛,我凝视它的时候,它也在凝视我……我们互相凝视,我们对视,我突然醒悟:观展,不就是溯源吗?而所有的溯源,不就是认祖归宗吗?”
读罢全文可以毫不迟疑地确认,作者姜明是最实在最钟情于中华文明八千年悠久历史的可信赖的继承人,是在当今商品大潮中目不旁视,始终聚精会神凝视遥远而古老的中华文明的优秀子孙,更是在不遗余力、殚精竭虑发掘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以创造性的劳动,特别是紧握自秦代蒙恬最先发明的笔,再铺开东汉蔡伦早就发明的纸,以绣花的功夫,描绘出中华汉字的曼妙灵秀而又姿采摇曳的散文艺术,用以回报与奉献八千年来汉字书写统一的始祖,更在精致白洁的宣纸上书写八千年中华文明的绚烂华章,诚如文章篇末所写:“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对视者……我们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它们会越来越美。而在它们的凝视和辉映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深心祝愿,姜明那支愈来愈灵秀的笔,书写出更多更美的时代华章。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