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盐》:乡村的“盐粒” 振兴的活力
□ 范良伟(广安)
《冷盐》 马希荣/著
勾画川北农村的精神图谱,找寻乡村振兴的困局出路。最近,收到四川巴中籍作家马希荣最新长篇小说《冷盐》。作为四川文学新锐作家的马希荣,用这部乡土小说来反映大巴山乡村振兴初步成果,全书共13余万字,被纳入四川省作协乡村振兴扶持项目,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借文学之力量助推乡村振兴,以文学的深情书写山乡巨变,其本身就是新时代作家深扎创作活动的重要一课,更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呈现。
与时代同步,为社会记录。作家把《冷盐》的写作背景放在川北乡村人家,关注的是农民如何减肥提升生活品质。小说讲述了年轻的机关干部罗明在母亲因高血压去世后,痛定思痛,提出在大田村帮扶过程中推行“三减”(减盐、减脂、减糖)“三健”(健康牙齿、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新规划,以帮助村民树立全新的健康观念。转变陈旧的观念和乡村陋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罗明的个人蜕变成长历程是新农村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面对来自各方的阻力和压力,罗明由焦虑到适应到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自己的“英雄之旅”,成为有担当有人情味的优秀帮扶干部。全书以“盐”为小切口,题记中高度提炼出盐的功用(盐,性冷,味咸,百味之首),以及川北人家对盐的不同体味(量少觉甜,适度味咸,过则为苦,超之为凉),用“冷”“苦”“咸”“甜”四个章节,讲述在“三减”“三健”被纳入大田村“乡村道德银行”内容考评中一系列的矛盾与和解过程,为乡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一种独到的观察和具有匠心的探索。按照农村的本来面貌写,小说刻画了一组鲜活生动的川北农村干群形象,无疑是《冷盐》成功的秘诀之一。
把人物写活,考验作家的笔力。批评家谢有顺说过:“(小说)要着力于塑造一个或几个立得住、有生活质感、让人一下子就能辨识出来、叫得出名字的人物。”作家抓住新农村中伦理道德、情感结构与感受方式的微妙变化,让事件自然发生,让人物自己说话。小说有名有姓的有近40人,主人公罗明和妻子素芬、父亲罗中胜等家庭成员,市文旅局张局长、同事王小君、李姐等单位成员,大田村支书刘德新、村主任刘显强、乡村医生等众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浓郁的川北味道,能反映这块土地生活的现状。作家来自大巴山农村,熟悉乡村生活,熟悉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是乡村振兴这一宏大愿景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帮扶干部和广大农户都成为作家笔下鲜活的素材,小说抓住新与旧、历史与当下之间的冲突,展现时代的丰富和立体性,从中深刻而全面地把握和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把故事讲好,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家常道里短,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幸福乡村,当下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生活情状就是作家写小说时下锅的“米”。《冷盐》的故事情节有两条线索,主线是罗明去大田村帮扶过程的心路历程,在“三减三健”中既有困惑又能破局,着力一个“苦”和“咸”,副线是罗明与父亲、妻子和妹妹等一大家人的情感线,着力一个“冷”和“甜”,小说既传递出健康生活理念又传递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当然矛盾多、和解难也考验作家设套解套的功夫。从纷繁复杂的生活里抽丝剥茧,从悲情故事到喜剧结局,马希荣把故事讲活了。他在创作访谈中坦言:“小说中有两组矛盾是相对激烈的,一是罗明父子间矛盾,它是外在;一是罗明内心的挣扎,它是内在。罗明不想跟父亲说话,不想父亲到家里耍,不想关心父亲的日常生活,他纠结的客体还是父亲——这个他根本不想见到的人。也就是说,父子在这对矛盾中是相互依存的,舍弃谁都不能成立。罗明要想完成自己的‘英雄之旅’,首先要战胜的也是父亲。同时,他要想成长提升,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习得新的技艺(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在道德和自身心理都到达一个新的层面,才能完成自身的蜕变。”
小说注重结构上相对完整,故事的穿插自然而然,并不让人感到生硬。叙述的转换都服从于小说情节需要,读来流畅。笔者认为,《冷盐》在四个章节49个小节的叙述,有主有次,不平衡用力,第一章“冷”和第三章“咸”用了10个小节,第二章“苦”用25个小节,第四章“甜”仅用3个小节来写。苦是生活的常态,甜是生活的升华。个人感觉“甜”一章似乎单薄了一些。当然,小说的创作和修改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前前后后修改就有20次,文本也从13万字修改到16万字,然后又到14万字,最后又回到13万字。仅4万多字的故事大纲就反复修改了五六次。这种写作精神难能可贵,可以说是小说耐读的原因之一。主要人物的成长有作家的影子,为乡村振兴把脉问诊,作家在结构安排上是注重分寸的,读者没有疏离感。用文学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一定要书写个体命运在社会律动与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图景,书写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乡巨变的崭新愿景。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它有其内在的“文学气质”。作家在《冷盐》中笔下冷静克制,他会想方设法用“川北味道”吸引你从头看到底。一部长篇,如果能从第一个字顺利读到最后一个字,就算好作品。小人物的情和爱很实在,不会那么高大上。细节真实、对话贴切、画面感强是一大特色。小说中有不少罗明的内心独白,有大田村的景与境描述,有川北农村独特的风俗习惯,有性格迥异的村民意识觉醒……这些叙述与描写恰如其分,读来生动有趣。比如写罗明的干爹杨记江的出场,寥寥几笔,呼之欲出,“又一阵鞭炮声响起后,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从院坝下面走上来,六十多岁的样子,肩背宽阔,身上像是披了两挂猪肉。声音洪亮似大锣”;写大田村的村容村貌,写素芳的善良淳朴,写王小君连夜冒雨奔丧,写帮扶干部的坚持与奉献,让乡村振兴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
乡村的“盐粒”,振兴的活力,小说《冷盐》有深度、接地气,是用文学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作品。“驰而不息,追索新时代基层村干部内心的铆定与坚持;久久为功,探寻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后的乡村振兴之路”,新锐作家马希荣“盐”之有理,恰到好处。事实上,一个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作品。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