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2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十二版:专刊
2024年02月18日

四川化院:写好三个“大”字 “化”梦征新途

走进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化院”),清新的白色外墙与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映入眼帘。沿着校园的主干道深入,两旁新植的花木排列有序,绿意盎然。绿化带整齐划一,“散落”的花坛点缀其间,为校园增添了几分活泼。

生机勃勃的四川化院,让行走其间的人,难以想象是已经建校70年的“老牌”院校。

70年,于人意味古稀,是时光与故事的积淀。

70年,于四川化院,不仅是时光如梭的流逝,更是成就与变革的见证。

学校自开展“双高”学校建设以来,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道路,以发展化工主干专业、服务化工行业为己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专业人才。70年来,学校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在西南地区“有化工企业就有化院人”。

站在新的起点上,四川化院以70年育人经验为核心,坚定不移向着“新”的发展方向迈进。积极响应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学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四川省提质倍增的六大优势产业,专业布局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省市发展布局、服务行业企业需要。

70年,四川化院在泸州大地上写下三个“大”字,创新构建的“大思政·大融合·大化工”立德树人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四川化院,正书写着新时代工业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化”梦征新途。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校门

 

国家级现代化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机械工程学院的数控车床实训车间

 

张宿义酒体设计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实训考核基地

 

(本版图片由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大思政”   将“文化精神财富”转化为“干事动力源泉”

 

漫步校园,“厚德、博学、广才、精业”,这几个大字随处可见。这是四川化院的校训,它不仅是一则简单的标语或装饰,更是深植于每一位学子心中的精神传承。

这样的传承,得益于四川化院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二级院部发力、全校各方积极参与、专兼队伍紧密结合、学生强化自我教育”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支点。以党建为引领,以校训为遵循,四川化院立足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互动融通,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以“大思政”引领育人改革,不断推动综合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将学校建设成为学问传承、学生成长的沃土。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四川化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邓启华告诉记者,学校将教育的政治属性摆在首位,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书卷气”,集专业技术、道德品质、人文素质为一身的学生,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据邓启华介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依托“易班+诊改”大数据平台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精准为保障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在内容、路径、手段和方法、效果方面的精准度,不断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全力提升育人水平。

记者了解到,“易班”是融合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思政教育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通过融入互动、在线学习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主题教育等,并在上面增开了149门“易班优课”和13个学生服务特色应用。

“利用‘易班’平台实名认证的特点,学校还构建了‘诊改’平台,基于平台的大数据中心,对接学生学习生活的核心数据,分析学生参与主题活动及社会实践情况,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画像,做到思政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供给思政教育的内容,做到思政教育因材施教。”邓启华表示,通过大数据呈现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做到思政教育丰富化、生活化、立体化。

四川化院通过创新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易班建设与诊改经验。这一系列做法不仅在学校内部展现了显著效果,也得到了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的认可与推广,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四川化院”经验和智慧。

数据显示,以“易班—诊改”双平台为载体,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各类学习活动500余项。学校连续6年荣获四川省优秀易班共建高校,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提炼德育特色案例省级1项。

邓启华表示,学校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一切工作出发点,整合全域育人资源,建立德技并修育人工作机制,学校入选四川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入选四川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大融合”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深化产教融合

 

走进四川化院的车工实训基地,机器轰鸣,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宽敞明亮的车间内,学生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围绕在机床旁忙碌地操作着。熟练的动作,构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这个普通机床,一点都不‘普通’。”四川化院机械工程学院实训教研室主任赵波告诉记者,它被称为“万能机床”,可以用于大多数普通零件的制造。尽管现代工厂中数控机床的使用日益广泛,但这种传统设备仍是学习的基础。学好这个设备后,到工厂再学其他新设备就非常好“上手”。

在操作基础设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掌握机床的用途及相关工艺,激发其对机械制造领域的浓厚兴趣。正如赵波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车工实训基地,赵波的身影常在各个机床之间穿梭,他时而停下脚步,仔细指导学生的操作,时而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我们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赵波说,车工实训基地的教师团队主要由拥有20多年企业经验的高级技师组成,他们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这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收获知识与技能,同时锻炼实践能力、塑造职业素养。

像这样的实训基地,在四川化院还有很多很多。学校建有20个实训中心、366个实验实训室,覆盖了所有专业,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这不仅是一个个实训基地,也是知识与技能的熔炉,是学生们技术成长和梦想起飞的地方。

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多数学校和企业之间常常存在着“对不上号”的问题。如何破解“学校教的技能,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技能,学校没有教”的尴尬局面?

深化产教融合是必由之路。

“专业得跟着产业走,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邓启华说,学校按照“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过程虚拟化”的要求,打造实践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五融合”。

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制定了《科教创融汇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搭建四川化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四川化工职教集团,要求每个专业必须与3—5个大中型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牵头组建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教联合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平台和体制机制,形成“企业—专业—课堂—学生”快速传导链路。

学校与泸天化集团共建了“泸天化学院”,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是四川省首批立项建设的产业学院。

学校把绿色与安全作为专业建设的理念之一,将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时融入专业与课程建设,同时实施教师进平台、学生进项目、案例进课堂的“三进工程”,推进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

…………

一项项议程,一步步脚印,构成四川化院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学校每年服务500多家企业,一个学生可以选8个岗位,对口率达80%。”邓启华表示,作为我省化工领域的“人才摇篮”,四川化院建设了“132”产教融合平台,实现校企全方位、全要素互融互通,为四川新型工业化培养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活力。

 

“大化工”   紧跟行业转型升级 强基固本、赋能增效

 

“先检查下装置有没有问题,我们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在四川化院实训基地内,大三学生赵廷钦作为去年四川省化工生产技术大赛获奖者之一,正在和师弟、师妹交流经验,为即将举行的大赛做准备。

赵廷钦说:“实训基地真的很有价值,它不仅模拟了工厂的实际环境,还让我们能够亲手操作,感受书本上无法提供的实践知识。”赵廷钦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他补充道:“目前,我已与几家公司进行了接触,其中已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初步的签约意向,这为我的职业规划也指明了道路。”

“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让我们有了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执行力。愿母校蓬勃发展,为祖国工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热血青年。”回忆起在四川化院的点点滴滴,2019届优秀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晓昊这样说。

对外,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拥抱合作;对内,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挖掘自身潜力。四川化院始终坚持扎根化工行业不动摇、坚持服务化工领域科研创新发展为己任不动摇。

据了解,近两年,学校与四川众邦制药有限公司、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合盛硅业(泸州)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企业建立深度技术合作研发关系,获得省市级科研项目100多项,授权专利60余项,为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2万余人,承接“四川众邦制药有限公司金刚烷系列衍生物开发”等横向项目50余项,实现社会服务收入1000余万元。

2020年,陈超老师团队承担了川大—泸州项目《一种锂金属负极人工SEI保护膜的研究》重点项目,到账资金30万,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

2022年,邹修敏老师团队承担了四川自强科技有限公司《页岩气夹层缠绕式增强聚乙烯管成型工艺及复合层粘合特性研究》项目,项目获得了省科技厅的立项,到账资金20万,预计将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去年,省科技厅刚刚公示的《2023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清单》中,学校获得1项立项,这也是296项中,唯一一项由高职院校承担的项目。

好消息说不尽,好故事讲不完……

邓启华告诉记者,“师资队伍进企业、企业项目进平台、师生共同进项目、典型案例进课堂、科研成果进市场”的“五进”工程,打通了学校科研与企业需求之间通道,实现校企之间人才、资源、技术互融互通,切实提高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

邓启华表示,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十分畅通,省内外3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关系,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中石油、中核集团、成都铁路局、美国陶氏化学、万华化学集团、东方电气集团、泸州老窖集团、郎酒集团、科伦药业、地奥集团、海尔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已成为学校毕业生的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

高技能人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让技能人才更契合化工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学校是泸州、宜宾、内江、广元等地6个化工园区的技术技能培训基地,为园区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支撑。

学校办在园区,川酒学院于2023年入驻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服务四川白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70年酸甜苦辣已成过往,如今的四川化院正深耕科研技术、开拓市场业务、肩负社会责任,更好的明天正等着四川化院人去创造!

 

(李露萍  庞玉宇)

 

 学校与轻化工大学、泸天化集团签约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