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三版:关注
2023年12月11日

让四川文学发展“川流不息”

——三位文学名家在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上发表主题演讲

12月9日下午,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分别发表主题演讲。现将三位名家的主题演讲内容整理如下——

 

李敬泽

 

吉狄马加

 

阿来

 

我们是“川观”的文学家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看到“川观”这两个字,大概每个中国读书人都会想起我们古老的、具有根本性的一个声音,那就是《论语》里写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我说孔子是一个“川观”者,他是在川上看着不舍昼夜的大水,对宇宙、人生以及文化发出了他的感叹,也发出了对自我的期许、对人的期许。

孔子的“川观”感叹,是中国文化里根本的声音。读古典文学,随便一读就能听到很多声音都是孔子的声音的回响。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吟道:“寄蜉蝣于天地,渺一粟于沧海。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和孔子是一个声音,是一样的感叹。这个声音,这个感叹,是中国文化中极具根性的声音。由这个声音开始,中国人深刻认识并领会到了生命的有限,孔子才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是沧海一粟、是天地蜉蝣,一定要让生命有意义。在这样的感叹中,我们看到自己只是处于过去和未来的流动中的一滴水,每个人对过去和未来都担负着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同时,这也意味着在现在、过去、未来之间,我们所在的这个现在不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饱满的、完整的、丰盛的意义,只有充分地打开现在,才有过去和未来。而人生是怎么样的呢?人生就应该像《论语·先进篇》中所写的那样“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饱满且具有诗意,因而我觉得“川观”这两个字里,饱含着中国文化、中国人生和中国美学的根本精神。

我很愿意做以“川观”命名的文学奖的评委,也希望这个文学奖在评选过程中,能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是“川观”的文学家,是有着“川观精神”的文学家。因此,希望川观文学奖能一直办下去,用它的光辉灿烂,来对抗如流水一般的时光。

 

我们要观照世界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

 

“川观”是要立足四川、放眼世界。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对于全世界,现代化进程都面临着考验。我们要在这样一个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好自身的文化,在世界性的文化互鉴过程中体现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精神,在融合中保存自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传统。

“川观”是对现实的观照。今天的现实,所面临的变化,我认为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会投射在每一个写作者的笔下。我相信有这种志向的作家,都应该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通过写作来呈现这样一个伟大的现实:在中国的历史变化过程中,特别是近一百年,它的面貌和形象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样的一种“观望”,既要面向未来,还要面向浩瀚的宇宙。全世界有很多地方在讨论所谓创造性、宇宙性的语言,它从理论上来说是抽象的,但实际是要强调这个时代还是需要像李白、杜甫,需要像荷尔德林、里尔克这样的诗人,我们还是要观望头上的星空、无限的宇宙。

非常可喜的是,这次获奖的作品保持了较高的品质,很多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当下的现实生活。我也相信,川观文学奖会继续坚持这样的评选标准,使当下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通过这个奖的评选,让更多的读者读到、看到,这是川观文学奖的初衷。

2022年我写过一首长诗《应许之地》,发表在《十月》杂志上,我想它和“川观”也有某种特殊的精神上的联系:在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的时代,人类可能会朝什么方向走?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进步的时代,作家、诗人应该持什么样的立场?这不仅仅是今天写作者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未来需要思考的。既然我们要观照世界,就不仅仅要观照它的昨天,还要观照它今天所面临的现实,更重要的是观照它的未来。

期待川观文学奖能越办越好,期待在这些评出来的优秀作家、诗人、评论家的作品里,既有很多作品立足于现实,也有很多形而上的、对未来世界深刻的观照,给读者、给人类未来的发展带来启发。

 

川观文学奖汇聚优秀作家,正如“川流”汇入万里长江

阿来(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

 

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在成都金牛区颁奖,在2000多年前,这里还是金牛古道,是外地人来到成都和四川的旅程终点。同时,对于四川人来说,这个终点正是我们走向外部、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

在2000多年前,金牛古道就把四川和全国、全世界连接在一起。杜甫是从这条路上来的,紧跟着杜甫两三年之后,岑参顺着这条路来了,又过几百年,陆游也是从这条路上来的。“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苏东坡是从这条路上走的,他第一次出川,先从眉山来到成都,再从成都北上,李白也是从这条路走的。很多年以后,杨升庵写过两句诗,我觉得写得非常好:“杜陵巴国苦寒行,李白梁园昨夜情。”一个四川出生的人,无论在朝堂还是边地,都创造了巨大的功业和文化影响;这样的一个人,又同时承认自己身上有受到杜甫、李白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想,无论我们的文学观念怎么发展,文学艺术创新多少方式,最根本的作用还是“行”和“情”,它是不会变的。所以我非常欢迎,通过川观文学奖这样一个特殊的渠道,把全国各地优秀的作家吸引到四川来,给四川的作家“传经送宝”。虽然现在四川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我们要到达文化中心的路途还是稍显遥远。借这个机会,我们可以虚怀若谷、敞开心怀,跟大家多作交流。

成都是金牛古道的终点,但任何道路也是起点,大家可以以这里作为起点,分布到四川作“川观”。四川的水很多,“川流”很多,从北边的嘉陵江开始,沱江、涪江、岷江、青衣江、雅砻江、金沙江……当这些江流都汇到万里长江的时候,就产生浩荡奔涌,我们也有这样的胸怀和时代。

 (本报综合整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