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7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悦读
2023年07月07日

在场主义:理论与文本的契合

——周闻道新作《发现的秘密》《介入的力量》分享会实录

[编者按]

四川作家周闻道的在场散文理论、评论集《发现的秘密》《介入的力量》(下称“两书”),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两书从“我读”与“读我”两个维度,呈现了作为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周闻道的文学两面,从在场理论、作品解读与创作实验及文本契合中,对在场主义流派建设进行了新探索,是深入了解在场写作的难得文本。拿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孙绍振的话说,两书“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场溯源的参考” 。为让在场追随者和散文作家、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两书,本报选发近日在眉山市举办的两书分享会上部分专家、学者和作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名家荐语

 

在场主义的出现,无疑是21世纪开端散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散文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沉寂、对撞生成和嬗变的结果。《发现的秘密》和《介入的力量》,从对在场主义创始人周闻道对在场散文的解读,及评论家们对周闻道在场写作的解读中,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场溯源的参考。

——文艺理论家 孙绍振

 

在场主义就是作家在创作时,必须坚守灵魂在场,价值观念在场,以及思想批判性在场。在场主义的旗帜上写着的是人性与良知发现!周闻道《介入的力量》和《发现的秘密》的意义在于,从“介入”与“发现”及在场作品的“读我”与“我读”相结合的两个复式维度,为阐释在场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观照。

——文艺理论家 丁帆

 

在场主义散文是散文创作进入21世纪以来的散文新理念,它是中国白话散文经历了百年发展、探索及转型的产物。在场写作需要理论与作品的印证,周闻道的《发现的秘密》和《介入的力量》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经验。

——文艺理论家 陈思和

 

唐小林

 

孔明玉

 

沈荣均

 

张生全

 

刘馨忆

 

黄明

 

骆志勤

 

李海燕

 

李晓群

 

张霞

 

河清

 

袁超群

 

唐小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周闻道是一个具有突出“辨识度”的作家,这是一个成熟作家的标志。其“辨识度”来源于他的抱负,即怀有对散文的崇高使命感。他的笔名和《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相谐音,显示了他的雄心和坚持。他要做一件很少有“业内人士”愿意做的事情,即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弘道,并将这些在“五四”时期闻名的词语作为旗帜,坚定地肩负起来。

他说,“文以载道”和“介入文学”这些话语似乎都是在谈论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在周闻道看来,“道”并不是真正的道,只是一种文学伦理,即散文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精神品格:介入。

2008年,一场以周闻道、周伦佑为旗手的、声势浩大的“在场主义”散文运动拉开了序幕。他们标举“在场”“去蔽”“敞亮”“本真”以及“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等旗号,向传统的散文界发起猛烈的冲击。2010年连续举办了六届 “在场主义散文奖”,更是在散文界刮起“在场主义”散文飓风。至今十余年过去了,风势依然强劲,未有停歇之意。在场主义散文,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散文史绕不过去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报告”“叙事”与“哲思”“现象”以及“价值”与“精神”,周闻道将其巧妙地融合在“在场主义”散文的旗帜下,并与散文世界的普遍关怀联结起来,既同声相应,又不乏个人特点与汉语散文的特色。

周闻道以他的散文作品展示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道德的追求,他将文学视为一种介入现实生活、传递道德的手段。他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发现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并用文学语言表达出来。其作品和观点对于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和文化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明玉(绵阳师范学院教授):

周闻道的文论集《介入的力量》《发现的秘密》通过辑录作者近二十年来对在场主义散文理论的探索和思考,展示了他自身对于散文的阅读和被阅读的思考方式。在文集封面上,出版社编辑使用了“我读与读我”的字样,强调了作者与读者的密切关系,引发了人们对于这部文集的阅读兴趣。

周闻道的在场主义散文理论的思想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兼文学家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萨特在该书中提出了介入文学的概念,认为散文具有更强的介入性,可以超越客观事实,抵达创作主体的价值,探索人的自由存在。然而,作者对于介入的理解有所不同,他更加强调对现实的介入、对当下的关注、对苦难的体察,以及对真实、真相、真理的发现。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对萨特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更加突出了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具有进步的意义。

周闻道散文创作的丰富经验,又是指其对散文理论、散文美学进行创建的经验。携着这样的经验,周闻道在在场主义散文创作方面,可以说干得是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但愿他在散文艺术的领地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沈荣均(作家):

周闻道是一位善于制造文学话题的作家。十多年前,他领衔发起了一场关于当下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纷争,并持续地影响了四川乃至全国的散文写作和理论探讨。他既是一个在场主义散文写作的文本实践者,也是一个散文理论创新的尝试者。这也构成了其文学的两个基本面。

散文写作是需要创新的,包括文本的创新和理论的创新,两者的一体融合,需要足够的审美储备。周闻道跨越了这个类似于攀岩的难度。此次两书的出版问世,就是个有说服力的明证。“介入”是关于周闻道本人散文创作的理论解构,是由外而内的;“发现”是周闻道关于其他作家散文创作的评论赏析,是由内而外的。内和外,实际上又是一种观察角度的互换和双向的互动。于是,我们也可以说,“介入”和“发现”是周闻道文学的又一种“两面”,它刷新并深化着周闻道的文学人生。

 

张生全(作家):

周闻道在文学上是一个拓荒者,他的写作之旅进行过多次开拓。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却创建了一个名叫“在场主义”的散文写作流派,这是一次文学拓荒;他用散文的笔法写报告文学,并且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和较大的影响,这又是一次文学拓荒;散文作家写经济领域的问题,让经济问题具有散文的艺术之美,再让散文作品具有思想之力,这还是一次文学的拓荒。

周闻道的文学拓荒精神,也正是他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发现的秘密”,也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充满“介入的力量”。周闻道的这两本评论集,也正好从向内和向外的两个角度,印证了他的文学主张、文学策略和文学实践;同时也是他文学写作的再一次拓荒,让他的文学版图又拓宽了不少,让他的文学厚土中,又长出了两棵茁壮的大树。

 

刘馨忆(作家):

周闻道是一个多产且备受赞誉的作家。不仅因为他的作品多且好,还因他为人友善,人们乐于与他交流。他对文学充满了热爱,并且爱交文友。每当朋友出版新书,他总是认真阅读并写下评论。我也是因此与他结交。

周闻道在经济领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他熟悉经济主战场,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他能够写出其他人无法写出的作品,见到其他人无法见到的事物。比如他的作品《重装突围》,以宏大而复杂的国企重组为题材,在文中不仅洞悉了事物运行的规律,还结合了企业管理实践,用文学的方式展现了国企重组的探索和经验。正是因为他对文学的追求,他用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跨界进行文学创作。他对“在场主义”文学的推动和提出,为散文创作带来了新的理论视野,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明(诗人):

周闻道的深入思考、独到见解和对文学的热爱,使他能够给予他人独特而深刻的观点和分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主动为我的诗集《我的瘦哥哥凡·高》写了一篇8000多字的评论。这篇评论的切入点非常好,他将画与诗的内在精神打通,让人从两种意象的交融中,既更好理解原画,也更好理解我的诗。他用“审美纠缠”“诗性的审美哲学”“宏阔的审美格局”“疼痛的审美介入”,逐层深入剖析“麦田”“土豆”“向日葵”等意象的重构,读来清新无比。他用意象重构的审美哲学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使我的诗作在诗性审美的层面上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诠释和发现,也进一步打通了诗与画之间的隔墙,呈现了崭新的审美气象,无处不表现出在场写作的精神品质,在这个领域维度的一次独到的大胆性的创新性探索。

周闻道有着在场写作的精神品质,在文学领域中进行大胆而创新的探索,为眉山文学界和整个川内外的文学界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骆志勤(作家):

周闻道作为东坡故里文化人,展现了自信和自强的品质,并以在场主义为旗帜,在文坛上开创了一派新风貌。他的奖励和扶持使得在场主义创作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中国的散文界引发了一股旋风,并成为21世纪中国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在周闻道的倡导下,创作中的“介入”取决于力度和强度,体现了他深厚的功力。每一次“发现”都是对新的高度的挑战,也揭示了他散文创作中不断刷新自我的秘诀。在一次次的在场探索、对话和碰撞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

他的这两本新作从两个维度,即理论与实践,展现了他对文学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在目前缺乏“批评”的环境下,这些书籍在文学评论领域中非常难得,具有相当的高度和深度。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获得了对散文写作的动力和灵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在场主义理论。

 

李海燕(作家):

周闻道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和理论家,他的贡献令人钦佩。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他坚持在场写作,并积极介入现实,深入关注当下社会情况,真切体察民生。他的作品将宏观叙事与日常琐事、国家大事与人民生活相结合,将文学关怀与个人情怀融为一体,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精品特点的作品。他的文字鲜活有力,张弛有度,既能以广阔的视角叙述宏大的主题,又能从细节入手,展现细腻的温度和真实的人情味。

在场主义在东坡故里的创立,成为《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中的重要篇章,使眉山以“中国散文之乡”的美誉闻名,提升了眉山的文化影响力。周闻道所著和编的两部在场理论评论集,就像推开“在场主义”的两道门,让我们踏入其中,跟随文字感受发现的意义,触摸时代的脉搏,探索生命的本质。

周闻道的人品高尚,为人为文都充满真诚和真挚的情感,是后辈学习的楷模。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激励和影响着我们,带领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李晓群(作家):

文学之路,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和结果。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障碍,不能一直坚持下去;但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能够克服挑战,不断发展。周闻道是一个勇往直前的作家,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文学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最新出版的两本书给我们展示了这一点。一本书是别人评价他作品的,另一本书是他评价别人作品的。这种理论与创作的相互互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奇迹。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好好阅读这两本书,但近日我看到了周闻道为文友的散文集《西藏之蓝》写的《蓝是生命的更深刻形式》的书评。其中,一个“蓝”字巧妙地赋予了生命以色彩,提炼、渗透、融合了文友新书的核心意图、生命的底色以及文学与生命的精髓。通过这篇书评,周闻道成功地将风景中的人事物和观景者相互映衬,唤醒了读者对天地、众生和自我之间的感悟。在深度、广度、哲理和禅意上,这篇书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闻道在文学道路上的勇气和才华将继续为我们带来精彩的阅读体验,也期待能够读到他更多的作品。

 

张霞(作家):

我觉得《介入的力量》和《发现的秘密》可以作为在场主义文学流派理论与实践以及在场写作的教科书。周闻道不仅是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和旗手,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通过介入现实、关注当下、体察苦难,以及发现真实、真相和真理来践行在场主义散文的主张。他的精神和作品真实地“在场”,同时闪烁着“发现”的光芒。其近20多部的文学专著、超过480多万字的著作充满了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在场写作的赤子之心。他怀有一颗悲悯之心,俯下身子,贴近大地,贴近生命;他通过《暂住中国》和《重装突围》审视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他在为他人撰写评价和序言时,总是以委婉的建议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展现出作为导师和长者的宽容和慈悲,对作者的文学才华总是充满热情、细心而无私地护持和鼓励。

 

河清(作家):

我很高兴来参加了闻道老师的两部力作分享会,《介入的力量》和《发现的秘密》两书,前者是关于在场主义的理论探索和作品评论,后者则是省内外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对周闻道在场文本的解读。这两本书的精神主线都是在场主义,既包括对于在场主义的理论探索和构建,也有作品的审视、写作指引和意义发现。通过这两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在场主义的创立历程、理论实践,还能深入了解“在场主义散文奖”的价值尺度、审美标准和评选原则。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源头上了解在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需求,以及在场写作的核心要义、价值追求和艺术取向等方面。

 

袁超群(作家):

当周闻道的新书展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内心感慨万分。除了对他的钦佩,更多的是对他的崇敬之情。在分享会上,大家争相表达对他的赞美,不约而同地想表达对他在文学和个人方面所带来的敬重之情。作为周闻道的家乡人,我更多地感受到了他为文和为人的魅力。

首先说说他的为文。在《介入的力量》这本书中,国内30多名知名作家和评论家撰写了40多篇文章,从文学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对他的文风、文品和文德作了精辟的评论和赞誉,这当然不是偶然之事,我不敢妄言。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在他的文字影响下,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为了一名文学坚守者。

从为人的方面来说,周闻道备受尊敬,他胸怀广阔,待人亲切友善。作为国内有名的散文家,他给文学新人留下的印象也是像一位兄长一样的和蔼亲切。在《发现的秘密》这本书中,无论是名家的名篇还是小作者的小散文,他都以同样严谨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来评述,带有鼓励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些批评的意味。

总的来说,周闻道以他的文字和为人的魅力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出色的文学修养和品味,更彰显了他高尚的品格。

 

分享会现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