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齐放 无限春光
——四川日报川观文学奖(2021年度)颁奖典礼侧记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高艳 兰爽
这是一个崭新的春天。涌动在巴蜀大地最深处的生机与活力,汇聚成癸卯年的第一缕春风,唤醒了大地,鼓舞着人心。
春风过处,草也青青,木也欣欣。
2月11日,四川日报川观文学奖(2021年度)颁奖典礼在泸州举行,该奖项于去年10月评出的终身成就奖、特别荣誉奖、小说奖、报告文学奖、散文奖、诗歌奖、文艺评论奖等7大类29位获奖作家和代表集体亮相,在赤水河畔左岸领受文学的荣誉,百余位作家、文学爱好者、媒体记者和相关人员也在现场共享文学的荣光。
与时代同行,与春天辉映。
启航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新时代的四川文学天高地阔、气象万千。广大作家牢记“国之大者”,描绘时代巨变,攀登文学高峰,展现了四川文学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崭新气象。
春意浓
7大类奖项29位获奖者领受文学荣光
2月,春寒料峭,赤水河左岸,郎酒庄园礼堂内群星璀璨、暖意融融,川观文学奖(2021年度)颁奖典礼大幕在此开启。
颁奖嘉宾阵容强大,星光闪耀。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邹瑾;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原主任叶延滨;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梁平等著名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共聚一堂,更为盛会增添星光。
获奖作家春风拂面,风采非常。
马平、罗伟章、卢一萍、李舫、吴向阳、侯志明、丁小炜、向以鲜、谢有顺、霍俊明等25位优秀的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分别获得小说奖、报告文学奖、散文奖、诗歌奖、文艺评论奖等5大类奖项。他们中,有年过百岁仍笔耕不辍的巨匠,也有“90后”初登文坛便崭露头角的新星;有“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得主,也有编、译、著达40余部的高产作家;有“德艺双馨”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也有北大、清华的才子才女……名家、新锐齐聚一堂,用优秀作品呈现新时代文学的多元、丰富与深广,展现四川文学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强劲动能。
展现文学的“船桨”作用,让文学成为一支划向生活彼岸的浆,在作家自身和广大读者的阅读中、精神世界中绽放光彩与力量,是此次文学盛会的重要特色。正如诗歌奖获得者熊焱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从18岁开始写诗,20多年了,写诗已成为其生命的一种本真,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对写作者而言,写作是为了锻炼一种抵达精神和思想的能力,是从精神上超越世俗的平庸,拒绝与世俗的腐朽同谋,从而保有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展现新时代作家昂扬向上、勇攀艺术高峰的志向和努力,凝聚磅礴的文学力量,是此次文学盛会的显著意义。正如“西岭雪”文艺评论奖获得者李明泉发表获奖感言时所说,因为媒体赋能,作家要在新的时代为文学艺术创作勇攀高峰,为文化自信自强贡献力量,发挥审美意识、艺术思考和社会责任,助力文学艺术创作走得更远。
让文学爱好者、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共同感受文学之美、领略文学之力,是此次文学盛会的延伸目标。正如小说奖获得者徐则臣发表获奖感言时所说,“川观文学奖”把大家光荣地、紧密地团结在了一种工匠精神的周围,作家写作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媒体出刊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出,在快节奏的今天追求一种手工式的“慢智慧”,拒绝同质化、塑料化和不锈钢化,推崇匠人精神的尊严和荣光。
一直在前行,不断在攀登。
“终身成就奖”和“特别荣誉奖”的颁出掀起颁奖典礼的高潮。马识途、王火、李致三位文坛巨匠获得“终身成就奖”,三老年事已高,不能亲自到场,主办方特别制作微型纪录片《文学人永远是年轻》向他们致敬。作家刘笑伟凭借军旅诗集《岁月青铜》获得“特别荣誉奖”,虽未能到场领奖,却以视频的形式向此次文学盛会致敬。
春花繁
这场文学大丰收是对跋涉者的褒奖
文学的颜色,繁如春花。
将梦想之花怒放于笔端,仿佛清风拂过竹林、流水漫过山岭,思想的厚重与想象的轻盈直达那片精神高地。获得川观文学奖(2021年度)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对于当下国内文坛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引领意义,在作品中,能看到美好的人情、人性和自然。
此次文学奖评选于2022年8月启动,从上千件作品中初评出10篇中短篇小说、28篇报告文学、40篇散文、60首诗歌、70篇文艺评论作品,再优中择优,最终评选出小说(不含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西岭雪”文艺评论等5大奖项共25件获奖作品。它们鲜明反映出新时代文学书写的广度深度正不断拓展,彰显出一种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
小说奖,将文学的触角和可能性伸到时代和生活的每个角落。
马平的《五世同堂》,用老实和结实的笔力,掘出底层小人物的骨气和韧性,扬起的沙土尘埃中,是闪闪发亮的生活;罗伟章的《镜城》,以梦境写现实,也以现实写梦境,观照历史与当下;杜阳林的《同胞兄弟》立足于现实,反映生活,更应反映生活之后的人生价值与哲学思索;周恺的《四水归堂》,用细密的语言和精巧的结构,造出一个微型乌托邦,展现了他独有的叙事魅力;徐则臣的《船越走越慢》为纯文学创作开拓了一条全新路径。
报告文学奖,看到了“土地风景”,这是对时代命题的基层回响。
卢一萍的《扶贫志》运用文学的复调结构,以客观、理性的手法,赋予文本历史感和思想性,全景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变迁脉络;李舫的《觉醒》以笔为戈,抵达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现场,见证“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照进巴蜀大地;龚静染的《李劼人往事:1925-1952》从文学和历史的双重视角切入,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观察作家作品的角度和场域;蒋蓝的《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还原和揭示13位当代蜀人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一种超越名利,尽一人之力与命运掰手腕、呵护生命的挚爱与尊严;林强的《生命的召唤:贡嘎山四十年人物纪实》书写生命的坚韧、坚守与奉献,展示感动中国的力量。
散文奖,是面向大地的深情叙事和直击心灵的细腻抒写。
吴向阳的《陈家湾诗事》见人见事,有情有义,恰是散文写作记录时代记录生活最应张扬的笔触;侯志明的《成都听雪时》将听雪与看雪、故乡与异乡、童年与当下都描写得恰到好处,温情脉脉又妙趣横生;杨献平的《大漠军营》艺术性地呈现了一个当代军人在火热军旅生活之中,个人与天地、与大漠戈壁,那种丝丝入扣且充满张力感的身心联系;凌仕江的《四海皆兄弟》通过一个又一个“战友”相逢在别处的情景,刻画了军中男儿的深情厚谊和至纯至真的认同感;聂作平的《横江记》讲述的故事鲜活动人,文笔柔和,情感克制,却涌动着海量的信息与深邃的思考。
诗歌奖,分享着共同的见证和承担“历史”的诗学抱负和生命激情。
丁小炜的《延安的色彩》(组诗)透过延河、宝塔山、南泥湾等典型的延安意象,思往事、看今朝,历史与现实交相呼应、写实与写意双线并行,让人看到了艰苦朴素的百年来路,听到了激情高昂的奋斗华章;向以鲜的《心鼓》(组诗)以屈原的《九章·怀沙》为原点,构成一组个体生命与大千世界的对话,在存在与虚无之间,延展出永恒与瞬间的深刻探讨;谷禾《屈子祠记》(外二首)高山仰止间,营造出令人震撼的诗意纵深;瘦西鸿的《方块字》(组诗)从事物的肌理折射出生命的反思,抒写了诗人与时空依存又出离的复杂关系;熊焱的《出港的长笛》(外一首)以诚挚的深情、丰富的哲思、精妙的语言洞悉生命,关照现实,把脉时代,展现了诗人捕捉时间的全新方式。
“西岭雪”文艺评论奖,是四川包容开放精神力量的再现,是新时代四川文艺评论焕发活力的“地方路径”。
白浩的《〈努力餐〉的计黑为白与以车为马》架起了中国传统美学原则通向现代、指导当下文艺作品创作的可行途径;李明泉的《以“澡雪精神”荡涤浮躁之风》是对新时代中国文论建构的一种积极而有益的思考,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和文论话语体系建构也都有裨益;赵依的《怎么读,为何读——我们时代的文本细读》从阅读经验出发,在经验的对话、校正中来寻找作家身处的时代与内心的关系、小说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作家的内心与小说、读者的关系;谢有顺的《从苦难中眺望新生的力量》看到苦难之外的同情、悲悯与克制,看到作家记忆与体验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看到苦难中所蕴含的新生力量;霍俊明的《拉扯出“房间里的大象”》畅谈诗歌经验,启迪诗歌创作。
此外,刘笑伟的诗集《岁月青铜》紧扣强军时代节拍脉搏,担当起军旅诗人的文艺使命,善于观察、思考、发掘独到的诗眼,把似流水易逝的平凡岁月,铸就成青铜金文般的恒久流传,被授予川观文学奖(2021年度)特别荣誉奖,实至名归。
“这是一次文学的丰收,这些作品构成了四川故事、中国精神的宏阔图景,展现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崭新气象,也必将激励更多正在跋涉的写作人,前方的路更长、山更高、景更美。”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王红芯致辞时说。
春潮涌
四川文学的内生动力在发展中显现
这是一个勃然兴发的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意识、态度、视野,乃至胸襟、气度、情怀,都犹如春潮涌动般,在巴蜀大地奏响了昂扬激越的主旋律。
1991年,《四川日报》首开先河,以编辑部名义设立常设性文学大奖,“四川日报文学奖”应运而生,被誉为“巴蜀文坛之盛事,神州报业之创举”。从1991年到2002年,成功举办12届。华君武、王蒙、邵燕祥、李少言、周克芹、阿来、余光中、叶延滨、梁平、裘山山、张新泉、张执浩等作家、诗人都曾先后获得这一奖项。
2022年8月,四川日报重启文学奖评选活动,并将“四川日报文学奖”更名为“四川日报川观文学奖”,简称“川观文学奖”。设置小说奖(不含长篇小说)、诗歌奖、散文奖、报告文学奖、“西岭雪”文艺评论奖5大奖项。并视情况颁授终身成就奖和特别荣誉奖。
二十年后“焕新”归来,更名而不改姓的“川观文学奖”立足四川赋予的文学沃土,更加注重描绘时代风景和文学的盛大景观,成为了四川文学作品得以展示的一个阵地。
吉狄马加在很多场合都提到,四川是文学大省,是中国文学版图中的文学重镇所在。确如他所说,从新文学发轫至今,四川在每一个时期都有非常好的表达四川元素、声音的作家和作品。不仅如此,“多点开花、全面繁荣”是四川文学的一大特色,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各领域都有不俗表现,且由于这些文学门类以更贴近老百姓、更贴近蜀地气质的方式出现,代表着蜀地气象,代表新时代文学走向。
四川作家蒋蓝也表示,“四川文学绚烂的风景由鲜活的文学现场向着未来的文学史延伸,近年来,四川文学作品的叙事张力、爆发力和穿透力都更进了一步,这是文学川军的内生动力,是文学川军行稳致远的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无限春光在高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四川这片文化厚重、文脉赓续绵延的热土上,广大文学工作者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如新时代的长风,穿越高山、跨越平原,催生最强劲的文学力量,迈出勇攀高峰的铿锵步伐。文学川军,正用文学表现现实,用作品回答时代,共同谱写出四川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一场情定初冬、相约初春的文学盛会就此落幕,然而,四川文学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的脚步却永不停歇。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