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黄河源
——若尔盖草原湿地见闻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杜静
编者按:
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
其中的若尔盖,不仅是川西北最美的一方所在,还是中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黄河上游蓄水池”,更是承载了中国革命最辉煌历史的“红色草原”。8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途中,曾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穿越这片遍布沼泽泥潭的草地,书写了“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的人类壮举。近日,四川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川西高原,聆听到许多人与草原治理相关的故事,目睹了这里正在发生的又一场历史性变革的画面。
修复大草原,保护若尔盖,让绿水源远流长,让青山永葆生机……正在发生的变化令人欣喜,也令人感慨。今日,本报在头版刊发记者从黄河上游发回的这篇通讯,以飨读者。
省地质局405队的专家在黄河干流生态护岸工程现场踏勘调研 (马妮 摄)
一场功在当代的“战役”
“我们这个项目,是在给大地‘疗伤修痕’,或者说我们就是大地的修补工。”说这话的是四川省四零五地质勘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秦。
行走间,正值季节变换,寒流已越过遥远的乌拉尔山来到高原。夏秦的车在前带路,我们自东南向西北,再从东北往西南,横穿若尔盖大草原。
夏秦所说的项目,就是正在实施的“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途中,连绵起伏的草地山坡间,偶尔会露出一些斑斑驳驳的地方,那是大自然或人类留在草地上的“伤疤”,也就是正在或即将被人工修复和治理的地方。
走走停停,我们来到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辖曼镇的一处治理现场,看到“伤疤”正在被修复,工人们把高山柳树桩扎成方格,再用柳条将方格连在一起,方格中的草已长势茂密,沙土被遮盖并稳固在方格中。随夏秦手指的方向望去,整个坡面像穿上了咖色的格子大衣。他说:“我们称这个为‘高山柳沙障’。”
“高山柳沙障”治理沙化,对若尔盖这样的高寒湿地,效果甚佳,能起到植被恢复,防风固沙的作用。
“我从事防沙治沙工作十年,若尔盖也从最初的起风就刮沙尘暴,到如今草木葱绿。”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股股长阿西说,以前沙丘上的沙被吹起来,能把公路淹没了。
据全国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若尔盖县沙化土地面积达80308.18公顷,这对川西高原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极为不利。
“多年来,我和无数保护草原的人一起,运用‘高山柳沙障+种草+植灌+施肥+管护+围栏封禁’等方法治理沙化,如今全县沙化面积和流动沙丘面积都大幅下降。”阿西说,他的叔叔退休前在若尔盖县畜牧局草原站从事草原保护工作,小时候,他经常看到叔叔去保护草原,那时,他觉得叔叔的工作很“酷”。“长大后,我也走上了防沙治沙的‘战场’,寻着叔叔的足迹继续保护草原,保护湿地,保护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动植物。”
作为我国三大湿地之一,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源头区,四川西北部,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栖息着草原狼、黑颈鹤、藏鸳鸯、白鹳、小熊猫等大量候鸟和野生动物。这里还是我国黑颈鹤繁殖地中种群最大的地区。
不过,如此丰饶的湿地,生态却十分脆弱,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一系列“生态病”威胁到若尔盖,也影响黄河流域生态安全。
1994年,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99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2001年,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主要保护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
随着中国生态发展理念不断深化,若尔盖倍受呵护。在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竞争性选拔中,“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成功入围,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该项目统筹考虑了自然地理单元完整性、生态系统关联性、自然生态要素综合性,将黄河上游干流沿线及其主要支流黑河、白河和贾曲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白龙江、岷江和大渡河上游源区等进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江河奔腾东去,若尔盖山清水秀,事关高原湿地安危,事关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远流长。
以此观照,夏秦、阿西和工人们从事的工作,绝非简单修补,而是一项功在当代的“战役”。
一次利在千秋的壮举
“自从这些人来了后,光秃秃的地方开始变绿了,草地也一天一天地变好了。”藏族阿妈雍措说。
一条公路在雍措阿妈家的帐篷后延伸向黄河边,这就是248国道。她说,当年修路时,就在草地上挖土取石头,草原上留下了处处“疤痕”。她带着我们走到一片修补好的方格子“高山柳沙障”旁,不无感慨地说,“马鞍坏了见过人修,帐篷破了见过人补,但从未听说过‘修补’草地的。”
修补后的草地,没了“疤痕”,长出了青草,开出了格桑花。一位牧民回忆说,若尔盖生态受损,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是大规模排出湿地蓄水,方便放牧。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若尔盖保护区的湿地有3种类型,分别为沼泽、湖泊和河流,其中100公顷以上湖泊3个,分别为花湖、哈丘湖、措拉坚,被誉为“固体高原水库”。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泥炭资源最为丰富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和土壤碳汇功能,它连同周边区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这片湿地也曾面临存亡的危机。
据四川省地质局405队副总工程师向国萍介绍,除人类活动外,气候变化及鼠害等的干扰,造成了这片湿地水源涵养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草原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峰回路转。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坚持绿色发展、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时代强音,“黄河上游蓄水池”若尔盖也因此受益。近年来,国家和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效益补偿。仅“若尔盖工程项目”一项,就将惠及阿坝州4县,项目区总面积37136.1平方公里。这也是进入“十四五”后四川获中央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修复类项目。
从这个意义上说,若尔盖不仅深受当地民众关切,也得到了国家最大力度的保护。
一项福泽人类的伟业
穿过大草地,记者抵达唐克古镇的黄河边。
站在岸上,新修的三公里堤坝出现在眼前,像黄河戴上的一根项链,“项链”不仅美丽,更是防止沙土流失到河里的一道屏障。被保护的若尔盖大草地,像高原的一块海绵,雨季储存水,枯水期时,又将水释放到空气里、流进黄河中。
据统计,黄河在四川境内流域面积只占2.4%,但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来自四川。站在若尔盖的黄河边,记者不由得想将李白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改为:黄河之水四川来。
从四川流进黄河的水,大多来自这片美丽的湿地“若尔盖”。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到阿坝州视察指导。”两次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在“两会”上建言,呼吁加强若尔盖湿地保护的四川省地质局党委书记王建明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调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修复保护好若尔盖,就是修复保护好黄河源,就是保护好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两岸的中华大地。随着治理工程的实施,到2024年,若尔盖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将达85.5%以上,湿地保护率达54%,水土保持率将达81%以上,新增水源涵养量3.33亿立方米,四川黄河上游干支流出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将达100%,黄河、长江上游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明显优化,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将进一步筑牢。
功在当代,利在后世。
随着草原修复和保护的推进,若尔盖县的沙化地变绿了,参与生态保护的民众变多了。阿西说,“曾经,这片草地,红军英勇穿越,如今,我们悉心呵护。若尔盖县的传统牧业正向现代牧业转型,部分牧户已在按放牧、圈养、补饲‘三结合’的方式开展生产,很多人从只管放牧,变成主动参与治理沙化,共同保护草原,保护黄河,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若尔盖大草原,在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日新月异,它的“草盛水丰,天蓝土净”,值得千秋展望,必当福泽人类。
用“高山柳沙障”治理沙化的现场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乔薇 摄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