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沧桑巨变 “全域凉山”书写奇迹
10月24日-30日,在凉山州建州70周年之际,作为州庆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由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经济日报社主办的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举行,嘉宾们以“实地调研+现场采访+互动交流”的形式,走进盐源县兴隆镇苹果现代园区、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大石板村等点位,丈量凉山土地,讲述凉山故事,传播凉山声音,深入探寻凉山历史之美、山川之美、文化之美。
红苹果映红了采摘村民的笑脸
盐源 从“苹果”的“红”看百姓生活的“甜”
建州70年,看凉山巨变。
10月27日,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走进位于凉山州盐源县兴隆镇的现代苹果园区。
“动作麻利点,苹果下午就要发车。”在现代苹果园区的观景台处,20余个女工排成排,浙江水果收购商贺军正催促着她们把一个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分拣进包装盒里,再抬上一辆大卡车上。
“反正我就觉得盐源苹果比其他苹果好吃,每年我会来买走200吨左右。”贺军说,他从2015年就开始“锁定”盐源苹果,每年8月,当盐源早熟品种一上市,他就会到盐源住上3个多月,守着给客户们发货。
走进观景平台不远处的苹果园里,漫山遍野的苹果林一眼望不到尽头,采风嘉宾们一睹了丰收的视觉盛宴:红彤彤的苹果在阳光的照耀下与蓝天相衬,犹如一颗颗亮闪闪的小灯笼挂满枝头。林间,运输苹果的机械车在苹果林间来回穿梭,一群群农民正手提篮子,欢声笑语,忙着采摘。
诱人的果实不仅映红了村庄,映红了农民的笑脸,更鼓起了村民的钱袋,为农民带来了生活的“甜”。
在盐源县龙塘镇下海村,嘉宾们见证了苹果带给村民童文芬的“甜”。
一座独家小院的门口贴着大红的对联:“好景迎来千秋福,春风送进八方财”。院子里,花团锦簇,桂花飘香,400多平方米的楼房宽敞明亮。
“我们没什么文化,全靠政府的带领和支持,现在家里种了70多亩苹果,加上其他种养殖项目,每年毛收入能达到100万元。”童文芬说,以前家里住的是土墙房,解决温饱都是问题,后来在政府的引领下开始种植苹果,从而踏上了致富之路,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据了解,盐源苹果自1958年引种试栽发展至今,历时六十多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四川省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51%和65%,苹果从业人员达9.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58%。
目前,盐源县已成为国家级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西南冷凉高地产区的核心产区,是全国高原地区苹果第一县。2022年全县苹果总面积为42.2万亩,年产量60万吨,产值30亿元。
其中,盐源苹果种植带动农户19860户户均增收110775元,脱贫村苹果种植面积17860亩,涉及22个村,带动1488户脱贫户户均增收21505元。苹果产业生产经营中用工带动全县苹果主产区周边和移民村脱贫人口增加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
今年8月,一箱箱苹果从盐源被送上出口越南的货车。从产地直接走出国门,盐源苹果实现攀西地区苹果的首次自营出口,为盐源县果农增收致富开启了新征程。
据盐源县苹果研究所所长余秋林透露,目前,该县正围绕“质量兴果 品牌强果 乡村振兴”,以现代苹果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为切入点,打造苹果全产业链,引领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造西南地区高原苹果“新高地”。
在采访完盐源县现代苹果园区后,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表示:“在凉山建州70周年之际,通过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我们来到了这片果园,透过盐源县苹果产业的发展,我们触摸到整个凉山农业产业发展变化的脉搏,从凉山苹果的‘红’,看到凉山人民生活的‘甜’。盐源的苹果走了有多远,我们就能感受到凉山整个变化有多大。”
嘉宾们走进博物馆游客中心
邛海 “护好这汪碧水是凉山绿色崛起漂亮的一仗”
银鳞沙滩旁的海岸线
行走西昌,必到邛海。
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被称作“高原上的明珠,春天里的湿地”。近年来,西昌市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生动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已成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的典范。
青山碧水白沙滩,银光闪耀邛海畔。10月28日,阳光的午后,一群特殊的“客人”以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银鳞沙滩为起点,探看月光之城绿色崛起之路。
他们是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嘉宾。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是嘉宾们感受西昌及凉山践行“两山理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站。
“这些白沙是当地的吗?”“这是一个怎样的湿地公园?”“这个湿地公园给当地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在银鳞沙滩,嘉宾们踩着细软的白沙滩,看着一碧万顷的邛海,盛赞美景的同时,也有些疑问。
随后,在持续调研了坐石观海、小渔村码头等湿地公园点位后,嘉宾们找到了答案。
据了解,邛海是四川省内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是西昌人民的“母亲湖”。2009年以来,凉山州和西昌市党委政府坚持以“打造国际重要湿地”为目标,累计投入50余亿元,生态搬迁邛海周边群众5万余人,完成了邛海湿地抢救性保护工作,修复湖滨带32公里,最大限度恢复了湖泊湿地水域,自然生态系统逐步修复,分6期建成2万亩城市湿地。
如今,邛海国家湿地公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有维管植物498种,鱼类42种,鸟类210种,获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等数十项国家级殊荣。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110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37亿元。
今年10月,历时9个月提升改造后的邛海西岸湿地公园以全新面貌再次惊艳亮相。公园在保留原有湿地生态美景、文化记忆的基础上,传承自然山水造园底色,在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上全面提升,再谱发展新篇章。
“在省、州、市三级党委政府带领下,西昌各族人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现在生态恢复了,环境靓了,群众满意了。”西昌市邛海泸山风景区名胜区管理局党工委专职副书记周云发谈到,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史伴随着邛海湿地保护史,从围海造田、造塘、造房等乱象到日渐繁盛的“美丽经济”,它实现了水生态健康和地区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当天,嘉宾们还走访了湿地公园里以鸟类摄影艺术、鸟类多媒体艺术为特色的西昌艾雅康鸟类生态博物馆,大家纷纷感慨:“鸟类博物馆和湿地公园相得益彰,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使命感。”
“我认为,护好邛海这汪碧水是凉山绿色崛起漂亮的一仗。”经济晚报办公室主任陈进表示,在凉山建州70周年之际,行走在大凉山的山水间,他看到了美丽风景和民族特色,更看到了生态发展和绿色崛起,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是其中最生动的例证。
大石板古村
没落古村落成为乡村振兴“样板”
从没落的古村落到四川乡村振兴的样板,邛海边的大石板古村是如何逆袭而惊艳四方的呢?10月28日,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一行走进大石板古村,感受“三变改革”后,一个古村落的“凤凰涅槃”。
大石板古村位于距离西昌市中心15公里的邛海南岸,夜幕下,一盏盏彩灯点亮了一幢幢古朴的小楼房,宁静的村落里不时有游客闲庭信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这里小住的游客更多。”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党委副书记尹俊一边热情地带着大家感受古村新风貌,一边讲述着这个古村落的蜕变故事。
大石板古村曾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为商贾云集之地,曾经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渔村生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子逐渐没落。不过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曾经破败的村落按下了“重启键”。重铺道路、提升基建、修缮民居……大力发展以民宿为主导的村域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实现了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具体怎么做的?”面对大家好奇的询问,尹俊介绍道,改革过程中,大石板古村通过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引用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等建筑手法,就地取材,精心打磨,重塑古村的质朴模样,建立“山、水、林、田、路”立体的传统村落体系,实现古村“活化”。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让古村落沉睡的“老宅”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效果如何?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从集体经济来看,过去大石板古村社区内集体收入只有13.48万元,经过乡村振兴一期项目的建设,目前集体经济累积达5382.41万元。从村民收益来看,全村有不同层次的民宿、客栈超过了200家,400多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增长近50%。
据了解,大石板古村的乡村振兴项目共分为两期。一期项目已于去年5月竣工,并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龙头,引进了多家知名民宿品牌,打造特色、精品民宿客房650余间。二期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预计在11月3日正式开街,力争将大石板古村打造成农村地区“人在园中”生态田园社区。
“大部分古村落在开发与保护中不能找到平衡点,但大石板古村今天给了我惊喜。它将文化保护与村落开发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访完大石板古村,达州日报副刊部主任郝良感慨道。
大石板古村
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
凉山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来过凉山很多次,这次非常惊喜,这个博物馆主题是电影,把世界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梳理得非常完整,视野非常开阔,和国际接轨,很有高度,而且还看到了很多丰富又难得的剧本,让我非常吃惊,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电影的宝库。”10月28日,在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游客中心,华西都市报特级首席记者张杰表示,这次来凉山让她看到一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当天,在西昌市安宁河河谷地区西昌高铁新城片区中心,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走进了刚建成的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游客中心,嘉宾们了解了电影的诞生、电影在中国、胶片的风采等一系列与电影有关的重要历程和重大事件。在这里,嘉宾们看到了凉山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窗口。
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项目总规划用地约1200亩,总建筑面积约26.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亿元。其中,分为“公益性博物馆项目”和“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项目”两大部分,前者包括民族风情区等五大片区,后者包括中国电影发展馆、电影摄影馆、纪录片·科教片陈列馆、电影声音馆、故事片陈列馆等10余个展馆。
该项目由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率领电影博物馆群落规划设计专家团队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设计团队由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众多知名设计师组成。樊建川曾在不久前的项目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将其建成一个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电影博物馆,体现出“国际范儿”。
据了解,这里将呈现50余万件来自全球各地的文物。比如,海报的宣传贴画5万余张,电影台本1万余本,电影拷贝120吨。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的文物将达到100件以上。在这里,可以看见好莱坞动作明星史泰龙的签名手套、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编剧签名版的剧本等。
据悉,该项目是凉山州、西昌市、蜀道投资集团下属蜀道城乡集团和建川博物馆共同打造的国家级文化项目,是国家、省、州、市高度关注的重大项目,也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项目的建设对西昌意义重大。它将助推凉山、西昌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电影博物馆群、世界电影文博旅游胜地、中国电影拍摄创作重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旅游区,加快促进凉山、西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凉山州打造四川文艺副中心、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州和西昌市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做优文旅首位产业,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工地上每天有300多人加紧作业。”据现场项目建设相关负责人李新介绍,目前正在建设的有电影摄影馆、电影声音馆、纪录片馆,即将施工的有戏曲歌舞片馆,其余正在图纸调整阶段。预计2023年年底前,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内17个展馆全面建设完成。
嘉宾们在现代苹果园合影
本版稿件由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黄晓庆 胡智 陈国盼 李霁玥 乔薇采写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