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成华区:创新驱动 锚定高质量实现新发展
2021“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科技创新,非凡十年。
这十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5年的353亿元增加到650亿元、年均增速达13%;
这十年,高新技术企业达315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65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38家,均创历史新高;
这十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1项,占全市获得总数的13.3%,拥有专利授权量3095件……
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成华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十年间,成华区统筹推进区域创新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创新呈现新格局;
十年间,成华区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四大省实验室”“四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新突破;
如今,成华区正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主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创新源头,完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建科技创新平台,激活创新创业活力,集聚创新主体,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助力打造“金色中环”策源地,构建成华竞争新优势、转型发展新动能。
青年大学生创业园
蓉漂健身赛
壮大创新主体
科技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今年3月31日,被国家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埃斯顿自动化(成都)有限公司入驻成华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作为国内工业机器人链主龙头企业,在2021年位列国产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第一位,其中六关节机器人出货量位居国际第五位。
功能区另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属于成华本土培育企业,其生产相当于机器人“大脑”的核心零部件控制器,已占国产机器人控制器市场份额的50%。
除了同样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微特电机制造龙头微精电机,在成华还有5G应用龙头盛路通信、AI边缘计算龙头阿普奇、智能穿戴龙头倍益康、环保技术龙头硕特科技等产业链重大项目……
在成华,这样的创新主体还有很多,今年上半年,成华区联合成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共举办2场高企认定培训会,梳理挖掘130余家潜在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指导201家企业完成2022年第一批高企申报。
与此同时,成都市首场先进制造业建圈强链重大项目暨金地威新人工智能创新基地项目集中在成华开工、高工机器人西部峰会、埃斯顿自动化西部合作伙伴大会等在成华成功举办,进一步彰显了“成华风采”,擦亮了“成华名片”。
“这背后源于我区坚持创新核心驱动,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壮大创新主体。”据成华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华区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落户世界500强企业6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5年的353亿元增加到650亿元、年均增速达13%,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趋牢固。
在成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看来,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新经济发展的“七寸”。一方面,成华区搭建行业聚集平台,助力落户企业“抱团发展”;另一方面,成华区依托初步形成产业生态圈,不断招引和培育更多更大新经济企业。
如今,成华已经聚集今日头条西南总部等总部企业30家,新经济企业2.7万家,累计引进联影医疗等新经济或民营500强企业15家,培育环媒科技等准独角兽企业4家。截至2021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15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65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38家,技术合同登记额达55.1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搭建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创新主体发展离不开平台建设,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今年成华区迈出关键一步。
今年6月6日,成都理工大学数理学院与阿普奇签订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实验室,在机器视觉场景化应用、深度学习理论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价值链;
8天后的6月14日,成华区与电子科大合作携手共建“两中心两学院”, 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加快推动区域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政策链、教育链“六链”协同,全面提升成华在校地合作领域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同时,重庆大学城“成渝高校协同创新基地”和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双城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成华,预计年内首批项目将成功入驻,投运后2年内项目产值预计突破5亿元。
三个场景却是一种诠释——成华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创新平台加速汇聚。
如今成华区正大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五院三司两校”高端资源深化开放。主动参与重点领域战略科技平台建设。截至2021年底,成华区共建成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6个。
大力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主导产业,积极争取产业创新平台落地。截至目前,已建成产学研联合实验室7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9个,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共计58个。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获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470项。
众多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汇聚,创新结果成效彰显。2021年底,成华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达到36.11亿元(全社会口径),技术市场交易额比“十二五”末增长2倍,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1项,占全市获得总数的13.3%,拥有专利授权量3095件,较“十二五”期末增长114.3%。“十三五”期间,成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获批省级开发区,产业竞争力跃居全省产业园区前4名。
汇聚人才力量
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涌流
与这些创新载体配套的,是成华区坐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以及“五院三司”等高校、科研单位,营造了良好人才氛围和人才供给。
如何发挥好科技人才优势,助力成华创新资源优势充分转化?
成华区从产才融合、招才引智、创新驱动三个维度精准发力,推动校院企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联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驻区高校设置“产业教授”特设岗,从区内产业链头部企业中选聘30余名企业家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卓越工程师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近1000名。
聚焦引才聚智,持续擦亮“东骄华章”区域人才品牌。成华区构建以“成华英才”“高技能人才振兴”“成华工匠”为核心的“3+X”人才政策体系,累计资助各类人才516人,兑现资助资金3000余万元。举办“追梦华灿·圆梦成都”、海外人才创享会等人才活动200余场次,获评2022年“蓉漂杯”年度贡献奖,成为全省首个专家智力服务基层示范基地及全市唯一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全国试点区。
不断夯实校院企地合作。推动落地电子科技大学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支持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开设“产业教授”区校合作专项评审,举办“校企双进”系列活动40余场,建成重大校企合作项目50余个。联合重庆市沙坪坝区打造全国首个“环成渝青年协同创新中心”,发布3640万元机会清单。
聚焦提质增效,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实施营商环境领跑行动,打造政务服务“蓉易办”成华品牌,动态优化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健康就医等13类“成华人才绿卡”服务清单,提供高层次人才全程代办、上门帮办贴心服务2.1万人次。
为更好的吸才引才,成华区还创建海外人才工作站畅通“引育用留”全链条。加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法国孵化器联盟等国内外协会和海外机构的交流合作,瞄准急需、紧缺、重点领域,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进计划,引入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3名。
创新不止,未来可期。
如今,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扎根成华,汇聚成更加强大的科技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闫新宇)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