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8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要闻
2022年08月22日

理塘:牦牛成为牧区振兴重要产业

当前,在理塘县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总投资1800万元、年产能800吨的精深加工新生产线正加紧建设,溯源系统正在完善。据悉,通过生产线的改造升级,目的是在提高加工生产能力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从而建立产品售前售中售后的销售服务体系完善,完成一物一码的溯源体系建设。

 

科学养殖打破传统养殖困局

理塘县海拔高、气温低、光照强,拥有1345万亩天然草地资源,是一个以牦牛养殖为主的典型高寒牧业县份,也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牦牛产业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是当地牧民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是高原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2020年开始,理塘县探索出一条从粗放到集约、从分散到集中、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学畜牧业发展道路,建设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融入“牧草生产、牦牛育肥、绵羊育种、活畜交易、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牧旅融合”等内容助推牧区振兴。

理塘县整合土地、技术、资金和政策要素,从老百姓最直接、最简单的养殖环节入手,确立以“高原牦牛”为主导产业,于2020年创建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建成规模达12万亩,核心区覆盖高城、禾尼、奔戈等3个乡(镇)22个村,规模养殖牦牛4.89万头,出栏1.33万头;开展牦牛本品种选育,推广“牧草-养畜-有机肥-牧草”种养循环和“六统一”养殖模式,彻底改变了牧民防疫无规程、种草不科学、牲畜不改良、养畜不出栏的传统养殖困局,实现了牦牛养殖从分散游牧到集中规模饲养、科学管理、有序出栏的转变。去年,园区实现综合产值2.17亿元。

 

科技示范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

园区遵循“生态养殖、产村相融、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一心四区”产业空间布局,以“种草养畜、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智慧农业”五大环节为导向,大力推行集中化、规模化、生态化、效益化养殖。

通过积极引培高城鹏飞、藏原、亚吉、密奇奇等4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建立牦牛标准化生产基地1500亩,牲畜圈舍2万平方米,实施工厂化集约养殖,养殖区环境监测、疫病监控、检验检测等设施装备实现全程智能化、信息化。推行“种草、养畜、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生产,实现了牦牛产业园区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在园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牧区培育出养殖规模500头以上的股份制经营模式集体牧场15个,养殖规模100头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养殖规模50头以上养殖大户56户。建立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3000亩、优质牧草基地4.8万亩,推广牧草免耕播种、收割、打捆机具3600余台(套)。建成牲畜暖棚1036座8.28万平方米、草产品加工点8个、多功能牲畜巷道圈32个。通过园区引领、基地带动,进一步夯实了牧民致富的内生动力。

 

延长产业链打造“川货”新名片

高原牦牛肉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拥有肉质鲜嫩、美味可口的特色,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此,理塘县抓住市场主体,着力打造高原“理塘牦牛”区域品牌,认证“理塘牦牛”“理塘牦牛肉”等地理证明商标4个,有机食品2个。注册“高城鹏飞”“亚吉-仓央情”“密奇奇-高高原”商标3个。同时,“勒通绵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禾尼乡(牦牛)成功创建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圣洁甘孜”“天空之城”公共区域品牌深入人心,高高原特色优势畜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市场,成为“川货”的一张新名片。

园区龙头企业建有定点屠宰车间,冷链设施3000吨,冷藏率100%;鹏飞公司畜产品年加工量突破3000吨,藏原生态养殖企业年出栏规模达6000头,亚吉年收牦牛绒量达100吨以上;理塘牦牛肉等精深加工畜产品进入省外主体市场,实现110余种理塘农特产品在京东超市等网上平台销售。

2021年,理塘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实现销售额约8000多万元。聘请专家顾问20余名,开展产、企、地人才智力服务,引进改良新品种12个,推广应用新技术18项,研发新产品41个,延长了牦牛产业链、价值链。

 

利益联结新机制助牧民增收

为了助力牧民增收,理塘县创新“园区+集体牧场+合作社+养殖大户”带动模式,通过草地流转、园区务工、牦牛代养、资产入股等方式,把企业、合作社、牧户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多重利益联结新机制。

具体来说,园区龙头企业与集体牧场、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签订牦牛32元/公斤、牧草2000元/吨保底价收购协议,直接带动13个种草(养殖)专业合作社495户2894人参与“定制式”生产。将少畜户、无劳动力牧户的牦牛统一委托给龙头企业进行“代养”,牧户一头牦牛每年只需支付500元代养费,出栏后的收益都归自己所有。

据悉,去年共为120户代养432头牦牛,帮助牧民年增收达21.6万元。集体经济专合社将产业资金通过基金形式投入牦牛园区入股分红,年均分红50万元。

叶强平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琦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