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8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悦读
2022年08月04日

写进青史色不褪

——为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序

□ 杨文镒

 

 

作者简介

杨文镒,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大学新闻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评论曾获中国新闻奖。出版著作《过去如斯》《中国人的境界》《新闻评论论纲》《当代亚文化潮》等。

 

即将出版的《〈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共收录新闻作品58篇、48万字,其以开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和鲜活的语言,聚焦工业产业、关注领军人物,是近三十年来,四川经济日报社深耕新闻行业的最好印证,也是四川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

 

一卷《〈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放上了案头。

好像来不及拂去满身风尘,好像采访归来刚刚伏案写就,它一路行色匆匆,墨香如许。

对报坛晨昏的深情眷恋,对历史过往的情怀真爱,对高歌前行的百味体察,光阴就这么全身心地融进了这些朴实无华的篇章。

岁月如斯。

著作者有年过花甲的资深编辑、资深记者,有从大学门走进媒体门的小哥哥、小姐姐,当然,更有享誉已久的文坛才俊、团队领军。

初春的夜空,月明星稀。掌灯夜读,绵绵沉思,星星点点,让人感怀。

 

 

新闻的记录和揭示可以留存于时光不断冲刷的过往,历史感谢并珍藏那些难以磨灭的画卷。

一部新闻作品集,凝聚着一群报人无悔的执著和如一的精诚。

首先,想到新闻品格。这是富有时代魅力的当红话题,同时又是富有挑战性、戏剧性的研究课题。

说其当红,是当代传媒趋势与新闻资讯的品格不仅让业内人士在竞争中疯狂追捧,而且也让业外人士摩拳擦掌。

说其极富挑战性,是因为它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异彩纷呈、高见迭出,把当代传媒业最具生气和活力的朝阳产业阐释得淋漓尽致、多姿多彩。

说其极富戏剧性,是指当代传媒制造了一个个人间剧目,常引读者深思。

梦想传媒,竟可以成为率直而难于争辩的现实表述。今天我们不管以怎样复杂的心情加盟业内,面对这个非理性的命题,可能都无法逃遁。

我们终究有幸身处这个崭新世纪,历史机遇给传媒业搭起梦幻缤纷的舞台,展现出夺目璀璨的星光大道 、社会受众史无前例的关注与媒体在身心疲惫的探究前行。

不仅从理论上,更从实践中审视传媒产品的资讯的品格。

这或许是《〈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的初衷。

 

 

新闻报章作为现代社会传播和评价的资讯系统,今天已经紧密地关联着时代发展,滋养着当代中国人心灵的生命土壤。正是投身于这样的朝阳产业,深刻感悟现代人生和现代品格,并使之成为眷顾自己生命最珍贵的一部分 , 新闻人才由此获得 人生价值令人仰慕的生命面向。

一部新闻作品集,足以自豪地向未来说明那些未曾抱愧的岁月。

中国展示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代代新闻人也在风云际会中接受挑战和洗礼,践行、探索和思考的历练,让他们成熟而不再年轻。驰骋报坛,情透纸背、力透纸背的字里行间已经做了说明。

匆匆作别过去驿路,回首向来萧瑟处,自然令人感怀。一张新闻纸所付出的艰辛和创造,已经和还在深刻影响着现实和历史。追寻风云随行的历程,富于责任,充满激情,记者的生命品格在此汇聚,艰辛付出已经汇入社会改革发展的一路高歌。

这或许是《〈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的要义所在。

当代新闻传媒态势对资讯品格的挑战把新闻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热点,时代为新闻提供广阔舞台并给新闻业的惊喜为人料所不及。

传媒怎样发展,传媒人该怎么修炼?问题所及,遍及新闻业内业外。

作为社会的良知系统,新闻前所未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评价和判断。而良知的健全完备又是以社会深度和广度的构建为前提。新闻记者做具有开创和探索精神的先行者,首先表现为这样一种素质,即本能地渴望开创精神和对未知世界探索,始终能够保持对新时代、新事物的充沛激情,不知疲倦地剖析现实,揭示未来。因而,他们能够以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握时代,站在人文科学的前沿,予以自己评价并赋予崭新的视角。

时光流逝,所有新闻演绎趋势成功的结论性启示是:所向披靡的只是新闻的真实与思想的真实,只是格调的高雅与品位的悠远。新闻的历史生命力,仅仅在于此。

《〈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的新闻实践表明:对国家决策的理解和百姓自身幸福关爱融为一体,让关爱社会发展与关爱自身生存空间熔于一炉,顺利推进其日夜兼程。富于责任、充满激情的报道和媒体引导平台让人倍感欣慰。

但新闻只能永远将过去当做第一季收获。

这或许是《〈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可以历史留存的价值。

 

 

与此关联的是记者的理性思维结构。

新的价值系统的建构有赖于理性系统的发达。

20世纪以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正在发生深刻革命。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重新解释着世界。各种新兴科学足以使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物质的精神的现象从头相看。而这些物质的精神的变革,正是当代传媒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当然更是新闻和新闻人的品格基石。记者,除了正在进行一场文化思想和社会思想能力水平的激烈较量,更在真实采访,倾心思考的分野。

显然,新生代媒体人更富激情更富想象力,尤其在新闻策 划上的浪漫选项远远胜过理性的控制力。无论故事的访谈、评论的思辨、文学的倾诉,还是情节的小品化、思想的随笔化,都极尽想象之能,更倾情打造观念,申扬个性,展示思辨力。更关爱人性,抒发感情,释放激情,张扬人和社会的全面发 展。以人为本和以人的存在为中心 , 给传媒精神以猛烈冲击和根本改造。但所有的这些,都在于追赶当代朝向中驾驭住采写的风帆。

这或许是《〈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力图体现的特质。

 

 

采访方法论在当代传媒中拓展。

采访活动本质是调查研究,使命是对事件本质的把握。采访活动的根本宗旨是展示事物形象,昭示事件本质,并提供最广泛的传播。采访活动对新闻本源的认识把握程度,决定新闻生命价值。

作为职业记者的采访调研,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全身心地关注社会生活与独自深刻思考。

现场是事件展开的舞台,是“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恩格斯)的唯一入口。没有现场,矛盾、情节、倾向便无从展开。围绕主题所规定的矛盾、情节、倾向发掘典型环境,乃采访第一要义。

《汶川:苦耕30年红了甜樱桃》《生死大营救 广汉人不讲自己的英雄故事》《汶川人的家国情》, 在故事发掘方面,极富特点。

细节的生动准确是最激动人心的元素、最鲜活的灵魂、最明亮的眼睛,是刻画典型的法宝。“既是这一个,又不是这一个”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认识、反映事物的一般规律,成为包括新闻在内的现实主义经典手法。这也见诸中国古典文论。

典型决定成败。

以著名油画《父亲》原生地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为素材的《百万“父亲”兴巴山》就是一篇以典型见长的作品。唯其典型,方见其鲜活。

认识重心所反映的当代哲学倾向:从自然为中心到存在为中心 , 随着社会传媒受众对多元的思想流派、多样生活方式、多元利益格局的承载,对新闻的扁平说教的时代已经终结,采访方法赋予调查研究以崭新的风姿。这就是:价值取向不再单一,指向作用更加宽泛。主体自觉程度被唤醒,先入为主,在人为设置的框架下采访写作,将被漠视。

《稻城:从高原净土到世界名城的故事》《“国家队”构筑跨省区合作“致富桥”》《欧洲,中国白酒来了!》《古裂谷:面临历史的新挑战》可见大视野下的深度写作。

新闻信息和素材获取的多元化立体化,大大增强了现代传媒新闻的丰富性。新闻的主体、前景、背景 、评论延伸更灵活更不拘一格。调研采访的独创性决定新闻和记者的高低优劣,善于驾驭采访对象,当代传媒把记者的采访作风和水平要求推向极致。

而建立在知识构成基础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其核心就是思辨力。

《“地球”与攀西一起滚动》《“小兄弟”缘何吃掉“老大哥”》《面朝大海》思辨性可一见斑。

评论是提高新闻理性品格的必由之路。

报纸不仅仅“报告新闻”,还肩负“针砭时弊”的重任。新闻评论直接影响社会主流舆论,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评论既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更是一种必须修炼的基本功。

《〈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评论没有缺席。《开放形象不可损》即是佳作,而高考反思录《愿7月不再是“苦夏”》, 也弥补了随笔化时评的缺憾。

但新闻人的过去都只能是第一季收获。

意义非凡的新闻业给当代传媒所提供的表演舞台,以及给当代传媒人带来的崭新思维和体验,绝不止于此。无法推卸的历史责任与不可逾越的时代课题,双重地摆在面前。

这是时代的课题,也是对《〈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未来篇章的期许。

 

 

也为记者唱支歌。

每天,记者奔走在生活的基层,像蜜蜂采蜜,像农夫耕种,为社会默默奉献着新闻。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对社会发展的滋养推动,是社会都能惠及的。早在20世纪初,郭沫若就有这么一段关于记者的感人至深的话:“每天清晨和晚上,就像中世纪的人要受着神的启示一样,我们是在受着新闻记者的启迪。”郭老的赞语平淡如水,又浓如稠醪,最适宜描述新闻记者的朴实与崇高、辛勤与无闻。

正如《宝兴“孤岛”脱“孤”记》文中所言:“一路翻山越岭,摸爬滚打,其中辛苦只言片语难以说清。”

爱慕记者的人不少,但能真正深知记者之苦的人却不多。单说个“问”之苦,三百六十行中就没有哪一行能及。他要不耻下问,又要不惧上问。攸关采访内容都得要问,问天气、问地名、问季节、问农事、问花期、问收成、问姓氏、问年龄、问婚恋、问效益、问奖金……不厌其烦,问无止境。

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写新闻写评论,年复一年支撑着社会传媒机器的高速运转,不敢怠慢记者神圣的桂冠。

其实,记者在报道社会,书写的却是历史。新闻燃烧着新闻人的生命,更滋养着新闻人的生命。新闻特有的年华苦乐,让报人无时无刻不受着精神的洗礼。新闻人时刻坚守这些需要对所处时代无比倾情的品格。

我礼赞记者。自然会有这些理性外的延伸。

基于对记者的一些感触,20多年前我曾写词一首,名《问高山问流水》,献给崇敬新闻的人。

歌词写就,不胫而走,四川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曲作家敖昌群教授闻之,倾心谱曲,传唱开来,一时成为美谈——

路难行,头不回,一路寻访为了谁?问高山,问流水,问遍霜雪问风雷,问在天地间,一生缘,苦相随。风尘万里归,灯下汗水伴热泪。

灯影醉,人憔悴,红颜白发为了谁?记高山,记流水,记遍霜雪记风雷,记在天地间,一生缘,终无悔。今夜一纸飞,明朝满天朝霞坠。

万里归,伴热泪。一纸飞,朝霞坠,一生都是真情纸,写进青史色不褪。

《〈四川经济日报〉新闻作品集》即将付梓,很高兴为之写一段文字。

这不仅仅因为同是新闻路上的赶路人,更因为我是著作者新闻成长的见证人。

是为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