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9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地理
2021年09月08日

阿坝:红军长征在懋功会师

□ 莫克/文  喻林斌/图

两河口会议旧址及纪念馆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4月~1936年8月,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此转战停留16个月多,艰苦奋战,历经磨难,长征期间最为艰苦悲壮的行程“爬雪山、过草地”都发生在这里;红军长征经过阿坝期间数十次征服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三次穿越人迹罕至、环境恶劣的茫茫草地,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斗,这里的每一个县镇几乎都曾留下红军的足迹,红色遗迹遍布全境。

小金旧名懋功。1935年6月,红军翻越夹金山后会师懋功,后移军小金县北边的两河口,在此召开了著名的两河口会议,明确提出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河口是长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两河口会议对于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也在于此。小金至今遗存的丰富的红色遗迹,吸引着人们不断前来学习参观、旅游考察。

 

达维会师桥

同乐会旧址

 

万里长征险  最忆夹金山

六月中旬的那天清晨,我们从马尔康市驱车翻越梦笔山,经两河口,到小金县城时已是中午,一路大雨滂沱,风景虽好,我们却不能停留,到县城时雨却停下了。小金离成都的直线距离只有200多公里,路途并不算遥远,我们选择从马尔康到小金,走梦笔山过,就是想寻找一种别样的感觉:这是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途经之地,两河口是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师之地,寻找红军长征在阿坝的足迹,第一个要到的地方应该是小金。

小金县城的建设日新月异,我们住的旅舍外面那条小街,清晨是一个小集市,各种本地山野出产的山珍、野菜及蔬菜等,摆在街沿,虽是集市却不喧嚷,反倒有一种宁静的感觉。

小金旧名懋功,这里有红军长征史上的懋功会师,懋功会师之所以难得,除了当时红军的艰辛奋战外,更主要的是,那时的主要道路都是茶马驿道及其分支小道,崎岖险窄,不管是大渡河还是岷江,红军经过的那些河流大都没有桥,渡河只能依赖危险的溜索才能渡过。

我们过了达维镇,天气却变得晴朗了。阳光普照,映射出高原的澄澈清朗。经过沃日河,在陡斜的山崖间绕行,进入盘山路段,不时有带着斑驳积雪的雪峰映入眼帘。六月的夹金山,草地上五颜六色的野花已经盛开,三五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草,让人顿觉惬意。

夹金山属邛崃山脉,主峰海拔4930米,垭口海拔4114米,夹金山藏语称为“甲几”,是很高很陡的意思。这里地势陡险,山岭连绵,重峦叠嶂,危岩耸突,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当年的红军看见的可不是我眼前的景象:那时河谷两岸和海拔较低的山间都被原始森林覆盖,夹金山顶白雪皑皑,没有向导很难找到隐藏在密林、杂草、积雪之下的少有人行的陡峭山路。

王母寨垭口是阿坝小金和雅安宝兴的天然分界线。我们驱车登上垭口的时候垭口并没有积雪,虽然艳阳高照,但仍然要穿上厚实的冲锋衣才敢下车,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夏天的夹金山大多数时候没有积雪,但高原气候多变,突如其来的大雪和冰雹,可能瞬间就会你进入寒冬。

夹金山是来自南方的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在“飞夺泸定桥”之后,中央红军从泸定出发,向东翻越二郎山,经天全到飞仙关,然后向北过芦山进宝兴,出邓池沟进蜂桶寨,最后来到夹金山脚下的硗碛寨。此时,当地恰巧下了一场大雪,山顶积雪覆盖,云雾缭绕,神秘莫测,来自南方的红军队伍大都没有见过雪山,甚至没有见过雪,大自然给这支转战千里、身经百战的队伍带来了强烈的心理震撼!

当地的乡民说夹金山是一座神山,只有神仙才能飞过去。他们劝红军不要冒险登攀,说如要上山,不累死饿死,也要冻死。如果一定要上山,必须在上午9时以后,下午3时以前,要多穿点衣服,带上烈酒、辣椒,以便御寒,山路险峻,必须柱根拐棍。

翻过夹金山,本来有两条能绕过它的道路,一条是西面古老的茶马古道,也是商旅常经过的道路,但红军对沿途的情况不了解,从战术上来说不可预测的情况较多,故不选择;东面的道路则临近成都平原,国民党川军的部队严密设防,从战略战术上考虑,红军都不宜与其正面冲突。翻越夹金山,虽然地理环境险恶,但却可以出其不意,险中求胜,只要充分准备,它是最近也是最安全的捷径。这样可以与早已进入阿坝的红四方面军尽快会师。

翻越夹金山也不是没有先例。早在公元1771年,清朝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时,阿桂将军带领的南路军就是从硗碛经南坡翻越夹金山进军和运送粮草的,红军所走的路线就是阿桂将军当年所走的路线。但红军这次翻越条件却更为艰难,敌人围追堵截不说,最大的困难是缺乏粮食和御寒的衣物,人烟稀少,给养筹措困难;因正值夏季,从南方转战而来的战士们大都没有冬衣,脚上穿着破烂的草鞋,身上的单军衣也褴褛不堪,那时山里的老百姓太穷,不仅找不到足够的御寒衣物,就是烧酒和辣椒也很少。红军在翻越夹金山前尽可能做了充足的准备,除了了解翻越雪山的常识外,物质上的准备却微不足道,翻越夹金山,红军靠的是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和百折不挠、英勇奋进的长征精神。

征服大雪山  三军尽开颜

1935年6月12日拂晓,中央红军先锋二师四团在师长陈光、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离开宝兴跷碛寨,指战员们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喝了一些烈酒、姜汤、辣椒汤后,就沿着崎岖的山路开始攀登,经筲箕窝(烧鸡窝)、一支箭、五道拐等险要之地爬向山顶,中午时到达山顶王母寨垭口,随后开始下山。同样,红四团翻越的过程虽然也很艰险,也遇到了风雪和冰雹,但总体还比较顺利。

6月17日,中央红军纵队开始翻越夹金山,这一天的情况却没有红四团那么顺利。中央红军的指战员主要来自南方省市,对严寒和稀薄的空气不太适应,单薄的军衣难挡风寒,战士们把所有能披在身上的东西都裹在了身上,有的披着被子,有的裹着老羊皮,到了雪线以上空气稀薄,严重缺氧,杨得志曾回忆:“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胸口像堵着团团棉絮,呼吸非常困难。”雪山不仅对红军中身体虚弱者和伤病员是严峻的生死考验,即使是一些身体健康的红军战士也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夹金山上。红三军团的一个连队有9名炊事员,为帮助红军战士御寒,在山上生火烧辣椒水,结果有两名炊事员牺牲。在翻越雪山途中,400多名红军指战员因饥寒、高原反应、不慎跌进雪窝或山崖而牺牲,更多的人被冻伤。

红五军团37团作为全军的后卫,7月2日才翻越夹金山抵达达维,刚准备住下就接到返回夹金山南阻击追击敌人的命令。第二天拂晓,37团再次翻越夹金山到盐井坪构筑阻击阵地,掩护会师后的红军休整,坚守一个星期后才奉命撤出阵地,第三次翻越夹金山,创造了十天三过雪山的奇迹。翻越大雪山后的欢欣和喜悦,正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一诗所写到的那样,“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多的红军指战员在征服在征服雪山的途中将生命留在了雪山之巅,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听祖辈讲,红军长征过去多年后,他们进山打猎放牧还不时能发现红军将士的遗骨。每当发现,他们都会把遗骨就地掩埋。”夕阳西下,屹立在夹金村村口的红军雕像熠熠生辉,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在这里长远相传。

懋功会师  欢庆胜利

沃日河上的木桥见证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这座片石圆木结构的木桥建于民国初年,呈东北向西南走向。率先翻越夹金山的红四团来到沃日河边时,却发现对面河岸密林间有部队活动,先是吹军号联系,但两军的号谱并不统一,无法确认敌我,直接喊话因太远彼此听不清楚,于是又派侦察员去联络。当他们正以战斗姿态向前推进时,派去联络的侦察员兴高采烈地跑了回来,“他们是红四方面军!”

两支英雄的红军队伍于是在沃日河上的木桥胜利会师,这座桥经两次维修后至今仍横跨在沃日河上,在许多文献中,这次会师也被称为“土桥会师”, 也许这座桥梁当年并没有名字,有些红军指战员注意到了桥头的片石,故在回忆录中将之写成了土桥。现在的它的正式名称则是达维会师桥。翻越夹金山的公路建成之后,沃日河上新修了一座大桥,会师桥已废置不用了。

红军两大主力在通讯联络不畅、彼此行踪并不知情的情况下配合得天衣无缝,体现了红军主要领导高超的指挥艺术。早在1935年4月,西进迎接中央红军的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川军的土门封锁线后,便沿着北川河谷进入阿坝,占领茂县,随即又占领杂谷脑(今理县)、汶川等地。此时中央红军刚刚渡过了大渡河,正向天全、芦山进发。红四方面军总部得悉消息后,6月初在茂县召开会议研究迎接中央红军的工作,决定进入懋功策应中央红军。6月4日,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和九军各一部陆续沿虹桥沟越过海拔4592米的虹桥山向懋功进发,6月5日攻占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和抚边,6月8日占领懋功,当晚七十四团占领了达维;6月9日,七十四团三营在巴朗山与川军一部相遇发生战斗并取得胜利。红四方面的这一系列行动,有力地策应和掩护了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为两军胜利会师创造了一个条件。

红四方面军占领懋功也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国民党“懋抚绥剿匪军团联合办事处”集合溃逃至懋功的屯殖军残部和县保卫团及部分区团的土兵千余,拆毁小金川上的桥梁,隔河凭险扼守,狙击红军。6月8日凌晨,红军以强大的火力掩护,在小金川上架起简易浮桥,攻占懋功县城,消灭国民党守军700余人。至今在当年发生过战斗的猛固桥、三关桥头,仍能看见激战留下的弹痕。

6月17日那天,刚刚翻越夹金山的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通往达维的路上受到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夹道欢迎,红四方面军还买来两头牦牛在镇上唯一的饭店宰杀好,慰劳中央红军。当晚,军委总政治部在达维镇后山上的喇嘛寺前的一块开阔地上,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周恩来主持会议,毛泽东、朱德发表了重要讲话。

6月18日,中央红军在达维稍事休整后便顺着河边的古道向懋功进发,在离城7里的猛固桥,与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的欢迎部队汇合。6月21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天主教堂举行了更为甚大的会师联欢会,到会人员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及部分群众千余人,气氛欢快热烈。天主教堂是当时懋功最好的建筑,当时名称“同乐会”,四合院落布局,由经堂、东侧厅堂、北侧厢房三部分组成。红军在县城短暂休整的日子里,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主要领导人一直都住宿在教堂的厢房里。

雨后初晴,我们驱车抵达两河口的时候临近中午,灼热的阳光下,路旁巍然矗立的“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耀眼夺目。位于小金最北端的两河口镇,是通往州府马尔康的必经之地,距小金县城和马尔康各有70公里,因位于梦笔河与虹桥河的交界处而得名。两河口地域辽阔,地势平坦,是小金主要的农作物产区。中央红军在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在懋功短暂休整后即移师两河口。

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合计达10万人,散布在从茂县、理县、汶川到懋功的河谷地带,虽然占领的地区广大,但地广人稀、物产不丰、交通不便,战略上缺乏进一步的发展空间。1935年6月26日,两河口镇下着大雨,党中央在两河口镇的关帝庙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政治形势,强调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和党对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

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是长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这一方针是在两河口确立的,两河口会议对于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也在于此。

红军在小金活动的时间较长,留下的遗迹较多:夹金山北麓的夹金村,建有“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与沃日河上的会师桥以及其它红军遗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红色旅游景点;小金县城则建有会师广场及保留下来的红军“同乐会”遗址,还有红军当年战斗过的猛固桥、三关桥遗址等。小金县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作为我国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基地,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这里参观学习、旅游考察,红色遗迹永放光芒,红色旅游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重走长征路。图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学生翻越夹金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