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七版:悦读
2021年07月14日

三江双城一棵树

□ 张映勤(天津)

川南大地的宜宾,名闻遐迩,五粮液的大名早已妇孺皆知。到了宜宾才知道,这里是长江的源头、零公里处,是长江边上的第一座城市。

白塔山虽不算高,但站在塔下可以俯瞰宜宾的全貌。山下,金沙江、岷江交汇,一清一浊,融入浩浩荡荡的长江。岷江一侧,码头依旧,静若处子,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嚣热闹。如今,交通便利,桥梁公路如织如网、车水马龙,水上运输大量减少。我到宜宾的五月底,正赶上枯水期,江上船只不多,但依然想象出当年水陆码头的繁华。宜宾是有着两千二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不仅文化遗存遍布乡野,而且气候温润,物阜民丰。宜宾为川南重镇,占尽地利之便,南来北往的船只从这里启航扬帆,运载着人类生命必需的养分。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财富的象征,水是万物繁盛的源泉。宜宾可谓得天独厚,三江交汇,地处要冲,扼三省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历来为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川南最早的物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沧海桑田,世事变幻,滔滔不绝的江水奔腾不息,江水像乳汁一样养育了这块富庶的土地。

我以为,宜宾的民风民情、精神品格、城市地位等文化特征的形成都与三条大江密不可分密不可分。城市文明与江河文化相生相伴,有水就有人,临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的选择。城市的诞生、发展,离不开江河的滋养和哺育。宜宾因水而生,因水而盛,享尽了大江的恩泽赐惠,三江之水,日夜流淌,流淌在千年的岁月里,流淌在百姓的生活中,流淌出美感,流淌出活力,流淌出无尽的机遇与财富。三江交汇,藏天地精华,聚古今财富,不仅为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带来了商业文明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开放包容、奋进拼搏的地域文化。而且至今还在创造着活力四射的城市特征,演绎着说不尽的动人故事。

站在白塔山往下望去,三江汇合呈Y字形,两翼金沙江、岷江汇入长江主干。江岸右首是宜宾古城,传统的“一黑一白”(煤矿与白酒)支撑起宜宾曾经的经济命脉,尤其是以五粮液为代表的酿酒产业,化水为酒,造福一方。宜宾的水就是财,光五粮液集团的销售收入就超过千亿。

老城不大,店铺林立,酒厂遍地,聚富汇财,商贾云集。那里保留着宜宾特有的历史底蕴与精神传承。

跨江的左首是宜宾新城,一座新的城区拔地而起,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住宅区、服务区合理分布,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近二三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一新一旧的城市模式遍布全国,宜宾概莫能外,新旧城区临江而建,共同延续着城市发展的前世今生。

水是这座城市的摇篮,水是这座城市的血脉,水是这座城市的生命所在。三江造福地,它以开阔包容的胸怀,勇往直前的气魄,铸就了宜宾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

有水就有山,如影随形,相依相存。宜宾也是多山之地,以丘陵地貌为主,他们在改造旧城,打建新城的同时,又在长江边上的山野之地开发出一座智能化、知识型新兴城区——三江新区,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续写新的篇章。

宜宾在人们的印象中始终和水联在一起,始终和酒联在一起。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固然有它的优势,但是面向未来,如何发展?相关领导在确立新区的发展战略中,大胆地提出建设“双城”,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即在长江岸边建设大学城和科创城,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作为抓手,打造教研产城一体化的新模式。

宜宾对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距离十几里、隔江相望的李庄,在抗战时期,不足三千人的小镇,接纳了超过一万两千人在此生活工作,时间长达六年。他们是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等十余家国内著名的教研单位的学者、师生及家属。在战争年代,李庄与西南联大一样,为保留、延续中国气若游丝的文脉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李庄的名字深深留在国人的记忆中。而今天,三江新区在确立自己前景规划的时候,继承了李庄重学重教的传统,要在高低不平的山丘河滩打造一座新城区,这种胸怀和胆识让人赞佩。

宜宾要建大学城,在有些人眼里有些不切实际。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作为地级中等城市,宜宾的教育资源相对贫弱,与城市地位不相匹配。几年之前,数百万人口的宜宾只有一所普通高校和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两万多人。

建大学,不是有地有钱盖好大楼就行了,关键是人才——师资、生源。建大学需要大投入,不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短期效益,它就像养孩子,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要精心呵护培育,孩子长大成人才有可能做出回报。宜宾要发展,要创新,必须走一条新路,必须面向未来,立足长远。相关领导在经过审慎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教兴市、产教融合的战略,以教育为依托,汇聚科研创新团队,以“双城”驱动使宜宾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双城建设,关键是人才。人才从哪里来?除了靠优惠的政策重金引进之外,更需要自身的培养。为此,宜宾人做出了诸多努力,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资金扶持、生活配套……方方面面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心思。他们在双城建设上实行三个三分之一的土地开发模式,即教学科研、公共设施配套、商住市场开发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对于引进的人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交钥匙,拎包入住。越来越多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汇聚到新区。

就传统制造业而言,宜宾有基础,有优势。单说酿酒,有五粮液这块金字招牌,带动了系列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做强做大资源型传统产业的同时,他们要向知识型智能型的高端经济迈进。新区的许多项目对他们来说都是空白,但是他们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勇于填补空白,开创未来。创建大学城、科创城就是他们的重大举措,“双城”建设如同为宜宾的腾飞插上两只翅膀,双翼舞动,振翅高飞,新区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什么是宜宾模式?我以为,首先是敢想,大胆地规划未来,这是开拓进取的前提,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决策者如果瞻前顾后、裹足不前,终将一事无成。

三江新区是想出来,更是干出来的,确切地说,是三江人——干部群众一点一点拼出来的。

在三江新区,我见到最多的是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他们的电动车散乱地放在路边,工地上人们忙碌的身影与施工的机械交织在一起,构成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新区从立项建设到今天初具规模只有短短的三四年时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便捷通畅,一片片厂房、校区像雨后的蘑菇在江边大地上凸现。同行的接待人员告诉我,去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半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变成宽敞平坦的通衢大道。新区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实不为过,几天不来,面貌一新。我注意到,变化的不仅仅是街道路面,还有两侧的绿化,花丛、树木、草坪、隔离带,有的像花园一样枝繁叶茂,有的正在种植铺就,新区的建设每一天都在加速进行。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里没有建筑工地的脏乱嘈杂,见不到尘土飞扬,见不到车水马龙,施工现场装着遮挡板、喷雾器,紧张忙碌而又井然有序。

新区的建设者们在夜以继日、只争朝夕地奋战,他们把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换来的是崭新的、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新区面貌。在保证质量、符合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四川大学宜宾分校从动工到建成仅仅用了145天,四川轻化工大学一期190天完工,智能终端A区工程封顶只用80多天,这就是三江速度,三江效率,抢占先机,一刻不停,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

我不想叙述其中的过程,我们只看结果。大学城、科创城,目前已与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同济、哈工大等二十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落地建成的高校有十二所,产业研究院十二所及两个院士工作站,在校的学生超过7万人……

八方聚英才,双城起江边。在人才、科技的支撑下,一大批以智能终端、轨道交通、锂电、汽车、新材料等产业为代表的上千家企业遍地开花,以惊人的速度刷新着人们的视野。日前三江新区发展迅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人才聚集,人气旺盛,越来越多的人到新区创业、生活,带来了地方经济的全面提升。

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一切都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的。三江人在白纸上绘图,在白纸上写字,一座新的城区,无数的建筑像魔术一样在这片热土上拔地而起。三江在崛起!三江在突进!三江在发展的路上高歌猛进!

这是一座激情澎湃、充满活力的新城。在这里,我见到最多的是一些年轻的面孔,他们身上洋溢出的勃勃朝气深深地感染了我。进出校区的学生不必说了,在厂区,步履匆匆的几乎都是青年员工。他们是新区真正的主人,真正的建设者。路上,我注意到,员工宿舍的阳台上挂满了晾晒的衣服,像一面面旗帜组成的方阵,五颜六色,炫目多彩。他们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也是新区最主要的生力军。我们在赞佩决策者的同时,更应该记住他们的奉献与付出。劳动者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正是他们的勤奋工作、默默付出,才有了新区巨大的成就。

我了解到,新区的设立为解决当地的就业创造了良机。什么是民生?就业就是最大民生。新区吸纳的产业工人大多是当地的青年,大多是九零后。他们不再外出打工,不离故土,守着家人,通过劳动,就能创造价值,过上好日子。这种幸福,看似简单;这种诉求,看似平常,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却显得十分难得。在新区,流行着这样几句口号:“三江就业好,照顾老和小。”“就业到三江,何必去远方。”浅白朴素的话语道出他们的心声。

有人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才是最宝贵的。我以为,人才不光是那些掌握知识、充满智慧的科技人员,也是掌握了基本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双城”的建成,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面貌、城市经济,更是城市文明、城市素质,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它是新区的未来,新区的希望!

在参观大学城的路上,听到的一个故事,让我心生感动。

三江新区的建设开发,需要大量的土地,山区的原住民生于斯长于斯,对土地的依恋是城里人难以想象的。尤其是有些村民靠种植水果为生,收益不错,让他们搬离故土自然难舍难分。坐落在大学城一角的成都工业学院,原为凉姜乡九里村,村民种植无公害的葡萄,凉姜的葡萄质优价高,远近闻名,葡萄让人们的生活提前进入了小康。

征用土地,历来是让干部们感到头痛的事。走街串户,走访群众,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可仍然会问题成堆,矛盾重重。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九里村的征地工作却进展顺利,提前四十天就完成了任务。一方面是政府的补偿措施合理到位,充分考虑到富裕农民的切身利益,种植户每亩多补助四千元,群众的安置和就业都有一定的保障,许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了挣工资的城里人;另一方面,村民听说征用的土地是用来建大学、办教育,这可是造福后代的好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道理他们清清楚楚。征地工作出乎意料地得到大家的积极配合。但是村民提出了一个条件,希望能保留村里的一棵黄桷树,无论搬离多远多久,这里曾经是他们的家。这棵古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树干粗壮,四人合抱才能将树围过来,树高超过十五米。更为重要的是,古树所在的位置原来是一座大院,里面住着十几户人家,许多村民世代与树相伴,乘凉歇息,朝夕相处,大树就像他们的家人,不仅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而且有着割舍不下的特殊感情。

乡亲的愿望反映到施工方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公司领导经过调研发现,在三江新区的范围内,九里村的黄桷树是唯一的古树,它见证着村庄的历史,演绎着乡村的故事,凝结着村民的乡愁。虽然这里要拆迁,但是有这棵树在,村庄的根就在,村民的魂就在,他们就像放飞的风筝,人离开了,古树牵扯着他们的心弦。公司领导决定满足村民的诉求,改变原有设计方案,留下这棵古树。经过反复修改方案,预算后增加的开支将超过二百万。原计划拔掉古树的地方要建一个小广场,紧临学生活动中心。为了保护古树,一切要从头再来,他们以古树为中心,建成一座拱侨,通过亲水步道与人工湖连接,各项施工加大了费用,但是为村民留住了乡愁,也为校区平添了一处独特的景观。

保护古树,不仅仅是保护一处自然生态,保护一段人文历史,而且是保护人们的一份念想,一种情感,让老百姓从中获得幸福感、认同感。为了一棵树,建筑方不算经济账,算的是感情账。尊重乡亲的感情,满足百姓的愿望,这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以人为本,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人的生命、人的利益、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以及人的情感诉求。

树是有生命的,树是有灵性的,黄桷树植根大地,承载着村里人祖祖辈辈的成长记忆,将继续见证着三江发展的今天、明天。

三江福地双城现,一棵古树佳话传。在这片创造奇迹的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这样感人的故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