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精准滴灌”筑就产业脱贫奔康路
五年来,马边“精准滴灌”,筑就产业脱贫路,经过建设“六核多元”体系,创新“三个依托”机制,产业扶贫让马边贫困群众有了增收好渠道,逐步过上了“村美人富”的好日子。
村民分红时的喜悦 (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夯基固本 找准产业脱贫切入点
“现在交通条件好了,村产业环线于2017年7月底贯通,村上发展很快,截至2019年底,全村有建卡贫困户70户274人,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依托产业环线路带动,我们村现有茶叶2000余亩、核桃540亩、皮球桃423亩、脆红李230亩。村内有龙头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4家、家庭农场2家。农业产业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村群众长久稳步脱贫的信心越来越足。”近日,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镇福来村村主任周恒志说。
福来村的变化是夯实固本的结果,也是近年来全县依托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马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造血”机能、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措施。全县打好“生态”“有机”两张牌,整合资金投入,锁定夯基固本、创新发展机制、做实金融扶贫、提升造血功能,下足“绣花”功夫,多渠道、全方位为产业扶贫筑好基底,为实现马边“减贫摘帽、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在产业扶贫上,马边县设立彝区贫困农户发展项目试点基金、风险防控基金、产业扶持勤劳致富周转金三大发展基金,建立农业产业信贷担保合作业务风险保障。深化“6+X”名优特产业,以奖代补激励群众发展长短结合增收产业。整合产业扶持资金9503.45万元,通过“资金变资本、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等方式,确保每个村均有集体经济。
想要把产业“扶”起来,道路是关键。五年来,马边县创新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硬化连户路,围绕“四好村”建设,硬化通村通组路2210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
截至目前,马边兑现“五小”产业基金、产业扶持激励资金、到户产业奖补资金1.35亿元,发放小额信贷1.34亿元。深化“6+X”名优特产业扶贫,建成农业产业基地180万亩、规模畜禽养殖场24个,其中茶叶基地达23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8亿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乡乡都有产业园、村村都有合作社、户户都有致富路。
创新机制 奔康路上不“掉队”
“1只母羊每年产2只羊羔,按照市场价2000元/只计算,一年下来就有4000元收入。贫困户如果养2只母羊,一年下来单靠出售羊羔,就有8000元收入。”近日,马边青山莲畜禽养殖专合社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为了保证贫困户增收,如果贫困户缺乏启动资金,无法一次性给付两头母羊的购买款,基地采取“借羊还羊”的利益联结机制。即贫困户免担保,从基地直接借出母羊,产出羊羔以后,羊羔归贫困户,母羊返还给基地;同时,基地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跟踪,上门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对于缺劳动力或缺技术的贫困户,我们鼓励他们采取注资参股的方式参与经营。”珍珠桥村村主任介绍。2017年上半年,全乡400多户贫困户(其中珍珠桥村69户贫困户),以产业扶持基金(户均6000元)入股青山莲畜禽养殖专合社,头四年按5%保底分红,第五年起专合社每年再拿出纯利润的20%用于二次分红。
马边青山莲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位于马边下溪镇,以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产业化经营,并从事农产品销售开发,2019年,公司和合作社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旗下马边下溪镇青山莲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带领下溪镇7个贫困村400多户3000多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贫困户每年分红人均在3000元以上,合作社获得“四川省省级示范合作社”称号。
“希望通过我的猕猴桃种植,带动更多的人去种植猕猴桃,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更好地迎接乡村振兴战略。”马边下溪镇鱼仓山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光明是一位返乡农民工,2007年大学毕业就一直在外务工,在派出所当过辅警,在法院当过驾驶员。
“2017年,我们村的第一书记找到我,让我回去创业种植猕猴桃,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2018年,我辞去了法院驾驶员的工作,回到老家鱼仓山村流转土地种植猕猴桃。”为了引进优良的猕猴桃品种,学习先进的猕猴桃种植技术,陈光明先后前往成都市蒲江县、广元市苍溪县等地考察学习。通过一次次考察了解,最后决定引进“红阳”红心猕猴桃。“我希望猕猴桃能够成为我们村致富发展的‘金果’,让猕猴桃种植在鱼仓山村形成产业规模。”
据悉,合作社发展至今已达600余亩(其中挂果的300亩,新基地300亩)。今年,合作社预计产量20万斤,产值100万元。预计每亩纯收入5000元左右,带动本村10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余户),每户每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目前,累计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200余次,每年每人增加务工收入2万元左右。
近年来,马边创新“三个依托”加快推进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或以资金入股、或以土地资源入股,或以小额信贷在公司、合作社带动下共同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让贫困农户稳定持续增收。
依托现有资金。整合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户均产业发展资金、产业扶持基金等设立彝区贫困农户发展项目试点“三大发展基金”,为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因村、因户施策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实现资金变资本。
依托现有资源。结合“一村一品”要求,为贫困村分别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依托茶叶、青梅、猕猴桃、跑山鸡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产业+脱贫+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
依托现有企业。推行“参股经营”“合作联办”“反包倒租”“注资参股”“借养还养”“自建代养”等产业发展六大模式,给予资金、项目扶持,引导返乡创业致富能人、本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彭涛 杨红梅 邓忠平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蒋培路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