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美术(第157期)
2020年01月14日

王宁:浮烟蜀山 遥知水寒

□ 杨蜀连

艺术简历

王宁,1969年生于成都,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山水画家。现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讲师。 

跑马山上云

古寺晨钟

野亭秋深

金顶祥云

禅林后院

九寨飞瀑

王宁的作品,引入西方现代构成原理,作品更加注重形态,形色,形质。视觉效果脱离了拘谨、谨慎与固化,逐渐变得自由、奔放、独特起来。他领悟古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况味与哲学思想,那些画面中的茅舍疏篱,斜卧低枝,万里松烟,羊肠歧路等等元素,都给予他极大的精神力量与吸引力。

第一次见到王宁,是2019年冬季的一天,太阳无影,寒凉渐重。

我们约在成都西边一个小茶馆见面聊天。下午急匆匆按照约定时间赶路,并未注意身边行人。王宁与我擦肩而过,彼此并未认出,已走过两三米远时,他回过身来突然问道:“你是莲子吗?”驻足,顿时惊讶。眼前的王宁,超乎想象的年轻。中等个,方脸,小平头,五官清秀,气质如一个大学生般干净纯粹,他身上的朴素清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落座银杏树边的小茶馆,却突然停电。大冬天的,没有热水喝,我们面前只有两杯凉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彼此之间真诚愉快的交谈。作为一位山水画家,他性格温和,朴素健谈。他的健谈并不是滔滔江水一发不可阻挡,而是如川西平原的涓涓小溪。但王宁的画,却深藏气势,尤其是他画的江河之水。他笔下之“水”,不是中国土地上著名的江河之“水”,而是四川蜀地之水。或许因为自己是四川人,王宁坦言画长江、黄河的画太多了,而表现四川大江大河的并不多。因此,他更愿意以一个四川画家的身份来画出四川的大江大水。他寻遍蜀地的千山万水,最终把目光锁定金沙江与大渡河,并以此为主要创作题材,创作出一批气势雄浑、豪迈激荡、奔腾不息的沧浪之水的佳作。这批画“水”的作品,得到很多前辈老师的肯定,其中,中国著名画家尼玛泽仁先生就鼓励王宁好好画出心中的“水”。如作品《闯滩》《惊涛》《奔流不息》《博浪》等等,画水,已经成为王宁艺术创作中一个具有显著特点的艺术符号。

至今为止,王宁的绘画道路已经行走了三十多年。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注定会带给他们很多意识形态的提升与改变。王宁的人生到今天应该有三个重要转折点,第一个是青年时期拜师黄纯尧先生学习绘画;第二是考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跟随导师著名画家段七丁先生;第三次是2017年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进入清华美院学习。这三次重要节点,对于他的艺术道路起到了转承启合的重要作用。早期绘画,他立足于传统,把握住基本的笔墨经验,把观察到的事物,巧妙融合在一起,努力去表现一种时代精神。他追寻用古人传统的笔法,来表现古人未能表现或者未研究到的地方。“我一直想在构成上有创新。”比如,作品《新城沐朝辉》就是王宁以现代人的视角,用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完成的一幅作品:构成上是传统的,色彩是石青与石绿结合,画面元素在青山绿水之间多了今日的山城群楼。我在想,王宁是否努力想在传统山水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时代符号?如《云栈飞瀑》《三峡夜航》《九寨风情》《晨光》《幽舍》等等,这批作品总体来看,都凸显出王宁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所拥有的凝练的笔触,独特视角,以及风格俊伟。但是,我个人更欣赏王宁在近一两年中所创作的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这批作品,不同于以往的构成,王宁在画面的色彩、构成、韵味上有了很大突破。如果说,以前的王宁,在山水画创作上基本趋于山水画传统技法与构成的基本常态,那么,如今的王宁已经越过过去艺术创作的固有框架,走向了一个全新的艺术理念新阶段。

这个转折点,是王宁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访问学者开始的。

进入清华美术学院前,王宁的山水画总体来看比较偏重传统,无论构成还是色彩。进入清华后,课题涉及到大量西方绘画的元素,王宁的视角开始发生变化。他的作品,开始引入西方现代构成原理,作品更加注重形态,形色,形质。视觉效果也开始脱离拘谨、谨慎与固化,逐渐变得自由、奔放、独特起来。“形态形色形质,是我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时候,韩敬伟导师的理论,这个观点,令我受益匪浅。”在色彩上,他开始运用一些调和色,饱和度高,层次感强。他还是驻足于画山水画,但构成上他再一次开始顿悟。在王宁的认知里,世界艺术本身是相通的,融会贯通是最难的领悟。“可取”与“舍去”是横在他面前最大的课题。 “李可染先生对于传统的学习和创新,曾经有过一段话,很让我受到启发,就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他回到成都后,开始以全新的视角与体悟而画的新作,很显然具有了与他之前创作的所有山水画不同的地方。“现在的作品,不满,不溢,留白多,画面有透气感,哪怕偶尔有一点残缺,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这就是心性的释放,自然而通透。”有一次,王宁外出采风,从云南回到四川,火车路过西昌的时候,他发现窗外掠过的一个画面很美,记忆非常深刻。“回到成都后,我开始凭借记忆完成画面,以披麻皴的手法画出来,并在画面中部自然留出空白,虽是简单的空白,但我以前肯定不会在山峦层叠中这样考虑,结果,画面瞬间就具有一种舒服的透气感。”这也是王宁目前追求山水画对构成上的新变化所思考并进行的艺术实践之一。这幅作品,最终以《故园寻梦》作为标题而完成。至今,王宁在对大自然、生命、艺术的“悟”道中,完成了这一个阶段的精神涅    。

每一个人的生命密码,在岁月的长河里蔓延。但冥冥之中的预言或许幼儿时期就会露出些许蛛丝马迹。成年后的很多事情,回想起来似乎都与小时候某一个点契合,也许,万事万物始终是相连相通的。1969年,王宁出生于四川成都市的一个工人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却质朴聪慧。他父亲虽只是小学毕业,但热爱艺术。“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指导我画画,从不打击我,所以,读小学时我就成为班上有名的小画家。”从子弟校毕业后,王宁考入成都市第一技工学校,三年钳工毕业后分到父亲所在的厂里成为一名一线工人。1988年至1995年间,尽管作为工人的王宁工作很忙碌,但热爱绘画的他一直没有放弃画画。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四川美院在成都办的函授班,学素描、色彩,与那些要参加美院高考的学生一起刻苦学习。中途,他还向单位请假,去重庆的四川美院继续学习素描、色彩,并拿了一张结业证。“这是我在艺术道路上的起点,我在美院的这个学习班学到的东西让我顿悟很多关于艺术的思考。”1992年他考入函授大学读行政专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1992年,也是王宁开始走上绘画道路最关键的一年。“成都有一个翰林艺术学院,黄纯尧、赵蕴玉、芩学恭、李仲海等著名画家都在这里做老师授课。”当年,王宁进入翰林艺术学院,1994年正式拜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纯尧先生,学习国画山水。王宁勤奋、踏实、单纯,很让晚年定居成都的黄纯尧老师喜欢。从黄纯尧先生身上,王宁学到关于中国山水画的构成与韵味。2005年,王宁考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脱产三年攻读中国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画家段七丁先生。研究生期间,王宁像一块海绵一样吸取知识,颠覆认知,开启了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获得美学积淀与个体艺术思维的全新认知。“在四川大学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我的美学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山水画的意境传递很重要,世界万物那么复杂,但中国道学研究所追寻的那一种玄远、清淡、通透,让我对山水画的理解更多了一些禅意的领悟。”他珍惜在四川大学读书的每一分钟,读书,作画,让自己在“悟”与“道”之间思考,徘徊,前行。他有很多想法等待他去实践,比如在构成上,他很想把写意青绿山水突破一下;色彩上,力图用更为丰富的色彩来表现神秘、深邃、丰富的川西山水。他注重色相、纯度、明暗来调和西方油画色彩给予他的启迪,某些大面积的冷色调加入小面积的暖色调是他最常运用的表现手法。他领悟古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况味与哲学思想,那些画面中的茅舍疏篱,斜卧低枝,万里松烟,羊肠歧路等等元素,都给予他极大的精神力量与吸引力。“我希望自己在传统技法上有创新,既有中国传统笔墨的趣味,又有西方构成的表现。”王宁在川大艺术学院硕士毕业的论文是《川西植被表现中的积墨运用研究》,从那个时候起,他就立愿,要以自己的视角,去表现川西的山水。如今,他还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着,不负初衷。尽管眼前姹紫嫣红繁花百态,尽管他徘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但他的灵魂始终趋于纯净,在山水之间,静看青天,心望归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