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2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悦读
2019年12月12日

以诗歌之名 向匠心致敬

文学大咖齐聚成都,研讨凸凹新书《劳动万岁》

榜样就在身边,劳模就在面前。近日,“走近工匠——《劳动万岁:为129名中国工匠造像》研讨会”在成都洛带古镇创意产业园区举行。

凸凹、苗勇、马平、李银昭、熊焱、蒋蓝、向以鲜、刘晓双、王国平、黎正明、童剑、彭志强、吕历、张杰、赵剑锋、李扬舟等文学界知名人士济济一堂,畅论诗人、作家、成都市作协副主席凸凹近日出版的新书《劳动万岁:为129名中国工匠造像》(以下简称《劳动万岁》)。

研讨会由四川省作协创作研究室主任马平主持。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钚铀致欢迎词。作者凸凹介绍了该书情况并畅谈创作感想。

与会专家纷纷发言,一抒己见,其间还朗诵了《劳动万岁》中的诗作,以向工匠致敬。大家一致认为,在中国新诗诞生100年之际,一位知名诗人向129名中国当代工匠献诗,乃开先河之举,是全国第一部专写工匠的个人诗集。

《劳动万岁:为129名中国工匠造像》作为四川省作家协会2019年度重点扶持项目作品,2019年9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并荣登2019年(第二届)“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萍

《劳动万岁》近日出版

 

凸凹

凸凹(成都市作协副主席):

以诗歌之名  向匠心致敬

《劳动万岁》以诗歌之名,向大国工匠们致敬,从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或侧影,展现出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史中最为生机勃勃的景观。我认为,但凡工匠,都有匠心、匠气。正是匠心、匠气遵循了工的章程与程式,用慢实现了细,用细实现了精,用精实现了难度,用孤独和心无旁骛实现了众声喧哗。如此,才能手艺独步,一览众山小。

创作《劳动万岁》有很多机缘,2019年劳动节期间,成都市总工会要命名500余名成都工匠,我为他们写了几十篇后,想到自己也是工匠堆里出来的人,也热爱写诗,所以我有这个条件和责任为工匠们书写。从那开始,便写了不少关于工匠的诗,人物也不限于成都,2017-2018年被表彰的大国工匠都写在《劳动万岁》里面了。这本书中集纳的129名工匠皆为各行业佼佼者,多系荣膺了副省级及以上荣誉的技术能手、专家或发明家,不乏具有国家级水准的赫赫有名的“大国工匠”,最大的86岁,最小的26岁,来自航天、航空、电子、机械、工艺美术、戏剧等众多行业。

苗勇

苗勇(作家,诗人,四川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为劳动者而歌

《劳动万岁》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凸凹用朴质沉郁的语言,为129名当代工匠画像,一人一首,一首十二行,诗心玲珑,匠心独运。这在中国是先例,放眼世界,也不多见。

在凸凹内心,住着伟大的工匠。诗人在“三线”工作生活了23年,把最美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三线”,到今天,凸凹一直称自己是“三线人”,“三线”是他心底最柔软的疼痛和幸福。

《劳动万岁》荣登2019年中国好书榜,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称道和学习。

文学至美与精湛技术的华丽相遇。收入《劳动万岁》的129名工匠,跨越代际长,他们都是在新中国成长或诞生的工匠,他们的成长史也正是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史。凸凹从最纤细的角度为他们吟唱,使《劳动万岁》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用最精短的诗呈现中国工匠最专业最丰富最复杂乃至最神秘的劳动形象的诗集。在凸凹笔下,那些看上去单调、枯燥、机械的劳动,变得有情调、有情趣,有生活热度、有艺术深度,充满无穷魅力,充满精神气象。《劳动万岁》因为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而闪耀着异常夺目的艺术光芒,并彰显出极高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

写作自觉与社会担当的高度融合。我认识凸凹时间很短,读他的诗却多年,有清浅吟唱,也有磅礴高歌。可以说,他的诗风因题材、时间、生命走向、白天和夜晚而呈现不同光彩,但像这样大规模的专题诗歌创作还是首例。我认为,这与诗人的情怀有关,与自觉担当有关。“文人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按凸凹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三线人”,一个许身报国的坦荡赤子。骨子里,他的个人诗情与家国情怀总希望找到一个融汇点,这一次向大国工匠致敬,我想,诗人是找到了一个突破点。我们看诗集里的每一首诗,诗人无不在用最朴质的文字抒写对大国工匠的赞美,实则也在抒写自己的拳拳深情。

讴歌时代传递正能量的劳动礼赞。《尚书》中有句名言:“默默者,存。”《劳动万岁》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向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向和平时代的无名英雄呈上的诗意的致敬。凸凹在每首诗旁都细心地同步配有工匠个人百字简介,彰显着对工匠的尊重。《劳动万岁》书写的不仅仅是劳动者的故事,更是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万岁》的出版,是用艺术的形式,对习近平总书记“广大企业职工要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诗歌合为时而作,就这一点,凸凹走在了前面。

马平

马平(四川省作协创作研究室主任):

此书向工匠致敬  我们向作者致敬

中国新诗刚刚走过100年,凸凹向129名中国当代工匠献诗,乃开先河之举,《劳动万岁》是全国第一部专写工匠的个人诗集,是省作协的重点扶持作品,也是凸凹向身边普通劳动者和无名英雄的致敬之书。

把每首工匠诗歌展开来读,凸凹的诗就像小说一样耐读。凸凹有一颗赤子之心,把大量精力用于研究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并为他们立传。这样的诗人和作家,就应当得到更多关注。此书是诗人凸凹向工匠致敬,今天我们举行研讨会是向作者凸凹致敬。

蒋蓝

蒋蓝(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市作协常务副主席、《成都日报》首席记者):

具有时代烙印的“劳动美学”

凸凹《劳动万岁》的奇特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对劳动细节生动形象的描写,而在于他对劳动者的人性重写。他赋予劳动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劳动美学”。同时,凸凹以奇诡的想象,让我们从劳动者的背景群像里,看到民族的、历史的、现实的劳动,以及劳动所组构出的并透出未来之光的伟大图景。

我个人觉得,《劳动万岁》有些作品,还是过于拘泥于具体场景与工序。我一直希望能够从一双手套上发现手套下弯曲的、接纳风雨、擦干眼泪的手骨,或者被铁蒺藜刺穿的脚掌。

张放

张放(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从《劳动万岁》谈文学审美

凸凹以诗出名,但他是文学界的多面手,擅长多种体式写作,创作丰硕,他自身就是一名“劳动模范”。

这部诗集是以现代诗的方式,集中突出表现工匠精神与“大国之魂”。具体说来,侧重展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精彩:

一、充沛的精神:工匠精神自古而然,是凝结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与专业致密精神,是推动文明的滚滚创造动能,是不辞艰险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出神入化的精湛细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玉汝其成”“绘事后素”,都说明了百工精彩的重要意义与精湛过程、瞬间含永恒。

三、代相传承的价值所在:所谓“师徒”“弟子”“传人”“发扬光大”等语词,都是薪火传承、高山流水的表意符号,形成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核心价值。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即着重强调了这种继承的价值所在。

四、与世界的联系:《劳动万岁》是一部现代诗,虽然多短至十二行,但其间与世界的联系,不仅表现于集中题引的外国诗句,更多表现于中国现代工业以来工匠精神中的现代性与前沿意识。这都是可圈可点的。

凸凹《劳动万岁》诗集多首诗所表现出来的“穿过骨头抚摸灵魂”的诗质淬炼与旋律美学,能感动读者,产生艺术共鸣,对现代工匠精神油然生亲生敬。例如第151页的《我一坐下来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致古籍修复师鲁萌》、第39页《味道的训练——致五粮液勾兑大师范国琼》等就是上乘之作,可与十七年文学中梁上泉歌颂劳动的佳作《匠心》《致月琴手沙玛乌兹》以及雁翼《在云彩上面》、傅仇《森林抒情诗》等前后呼应、媲美。凸凹这部诗集的重要性,我认为在于接续了十七年中那种对劳动工作的赞美、对工匠精神的崇拜,从而充实了近年的薄弱环节,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用我家老祖宗张祜的诗句作结:“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诗人凸凹攻坚伐难,写出这样一部劳动赞美专题诗,是尤其具有审美意义的。

彭志强

彭志强(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商报》文体部主任):

我看凸凹诗歌的规划性、独特性、当代性

凸凹,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诗歌而进入小说,又从小说回炉到诗歌。因此我想说,他的诗歌呈现出规划性、独特性、当代性三大特征。

一、先说规划性。

凸凹是对一个题材规划好了,才会动笔写。比如今天研讨会的作品《劳动万岁》,去年我们在龙泉山喝茶时,他就在研究工匠,谋划并创作相关作品。《劳动万岁》最后集纳为129位工匠塑像,没有规划和毅力,没有他用小说给人物塑造骨肉的手法,是难以完成这部作品,难以塑造一批平民英雄群像的。

二、再说独特性。

凸凹诗歌,其实有多样化呈现与表达。就我个人偏爱来说,我最欣赏他的《蚯蚓之舞》,写得空灵又大气磅礴,给人想象空间很大。

《劳动万岁》写人,也及物。看上去很随意。然而就是这种随意,和至情至性,显得他用诗歌记录的工匠人物有血有肉。正因为他对工匠人物的生平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他们的个性与情感都研究得很细,所以这些带着情感温度的诗歌,用诗句塑造的陌生人变得熟悉可亲,就像生活在我们中间一样。

三、说说当代性。

有人也说是现代性。应该说新时代以来,诗歌要怎么写、写什么,从《诗刊》到《星星》都举办过各种论坛或者研讨会,听说《草堂》诗刊也将举办新时代诗歌论坛。

凸凹的《劳动万岁》,就是新时代新工业诗歌的一个探索。讴歌时代,首先要参与时代参与生活,才能深入工业各个流程产生诗之心像,由此创作的诗歌作品也才有生活感,也就是我说的当代性。凸凹工作经历丰富,其中就有多次参与工业生产和管理的工作,他熟悉工人,也崇拜工匠,感情很深,所以笔走游龙,写来如鱼得水。我理解,他写这部作品,就是再次回炉,再做一回工人。所以,我要说凸凹诗歌还呈现出一种匠心精神。

总之,今天借助《劳动万岁》研讨会,研讨凸凹的诗歌,我觉得很有意义。至少,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如何诗意表达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

 (本版摄影:毛晓初)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