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0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地理
2019年10月09日

内江石窟:沱江边的艺术瑰宝

□ 肖易 文/图

位于四川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的内江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有“十贤”,今有“七院士”,是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乡;内江素有“西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称,沱江两岸风景秀丽,名胜众多,有被誉为“立体史书”的隆昌古牌坊群、号称“川中第一禅林”的圣水寺、佛教古刹西林寺、古朴精美的重龙山摩崖石刻、东林寺的千手观音、“巴蜀四大文庙”之首的资中文庙等自然人文景观。

在“中国石窟艺术下半阙”的巴蜀石窟中,内江石窟为其重要代表。如果说中国石窟造像艺术是一部开凿在石头上的史书,集宗教、建筑、服饰、雕刻艺术和人文历史为一体的话,那么巴蜀石窟艺术则更世俗化和乡土化,更为人们所亲近,内江石窟便是其代表之一。

内江境内石窟众多,东林寺、圣水寺、资圣寺、高粱寺等历史悠久。这里的川中第一禅林圣水寺石窟、市区里的翔龙山摩崖造像、清溪村的高粱寺石窟艺术,及东门外老城墙边的东林寺的千手观音等,莫不堪称蜀地石窟的经典之作。

俯瞰内江古西林寺(周永叙 轩视界)

清晨的阳光射进圣水寺十二圆觉菩萨龛中

内江石窟是巴蜀石窟艺术的代表

川中第一禅林圣水寺

圣水寺在内江城郊不远的西北边壕子口,坐公交车113路可到,位于沱江右岸,风景殊异。作为四川省级文保单位的圣水寺又名“圣水兴慈寺”,初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公元860~870年),因后山有泉水溢出,终年不竭,被视为“灵泉”“圣水”。宋初扩建后更名为“兴慈禅院”,宋末复名“圣水寺”。历史上的圣水寺系四川八大丛林之一,因其历史久远,古迹遍刹,高僧大德辈出,历来有“中川第一禅林”之称。

几年不来,变化颇大,城市面貌一新,而古迹依然。回溯到1981年夏天,一场汹涌的洪水席卷内江,洪水退后,四川省水利勘察院来到圣水寺,到后山岩壁勘探古时洪水痕迹,却不意发现了一则题记:“……七斋庆过永为供养/……乾宁三年十二月九日/……徐庆为亡妻阿谢造/……一佛二菩萨龛一所”。“一佛二菩萨”是唐时流行题材,既然为亡妻而开,我想,“一佛”应是阿弥陀佛吧,唐人对于这位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有着狂热崇拜,无不希望死后往生净土,徐庆或许也难免俗。

题记要追溯到大唐乾宁三年(896年)的冬日,西蜀大地一日凉似一日,资州内江县人徐庆缓缓走向城北圣水寺,妻子阿谢辞世,已过七七斋了。按照蜀地风俗,家中有人过世往往要在寺院开龛造像。不久前,徐庆拿出几两碎银,请寺僧在千手观音、地狱十王旁的岩壁上,开凿了一龛“一佛二菩萨”。如今石窟业已完工,却是阴阳相隔,徐庆想到这里,自是唏嘘不已。除了徐庆龛,大悲殿中尚有几龛造像,比如千手观音、毗沙门天王等等,原始面貌已难以分辨。圣水寺现存造像80余龛、500余尊,分布在后山长两百余米的岩壁上,大悲殿、药师殿、涅    殿、圆觉殿中都藏着为数众多的佛窟。

在圣水寺,药师殿是个孤独的角落,比起其他大殿,这里显得更古朴。土黄色蔑条的石灰墙和有些支离破碎的窗格纸,裹着棉被的居士婆婆用颤抖的声音诵着佛经,在空荡的阁楼中飘荡着。有谁能想到这简陋的阁楼中却隐藏着巴蜀少见的石窟题材——僧伽三十六化。僧伽是西域名僧,自言何国人,因以何为姓,又称“泗州大圣”,唐龙朔初年(661年)传法游化到中国。传说他头顶上有一孔,常用棉絮堵塞,夜间把棉絮取出,室内顿时芳香扑鼻,天晓之时香气又还原入穴孔之中;又传言他的洗脚水可治百病,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争饮。

李白曾作《僧伽歌》: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散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

唐人传言,僧伽是观音菩萨化身,“三十六化”正是用三十六个方形小龛,塑造了僧伽种种神异故事,其中一龛,僧伽手持锡杖,一人双手捧着物品,不远处的河中飘荡着一条乌篷船。《高僧传》记载,僧伽有次在淮河边招呼过往货船,对船主说,“你船上的财物是偷盗来的,若施舍于我,可以免受牢狱之苦。”船主将财物施舍给僧伽,没多久,船主再次作案被捕,被打入死牢。僧伽飘然而至,安慰他说:“忍耐几日,你不会吃苦的。”几日后皇帝大赦天下,船主果然毫发无损。巴蜀的僧伽三十六化过去仅发现于大足七拱桥、潼南千佛崖、安岳西禅寺等地,其价值可见一斑。

闹市石刻:资圣寺和翔龙山摩崖造像

翔龙山摩崖造像位于内江市中区翔龙路。该处造像及石刻分布在北麓崖壁上,呈东西向排列,龛窟立面积约1850平方米,分布长206米,沿山崖自然起伏布列。现存131龛,题记石刻24处,崖像815尊。造像大者高达数米,小者仅数寸。技法娴熟,神态各异,是一处难得的摩崖造像石刻艺术遗迹,更是宝贵的佛教文化艺术遗产。翔龙山摩崖造像及题刻始凿于唐代中晚期,即佛教文化在我国广泛传播之际,五代、宋、明、清及民国均有增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翔龙山摩崖造像1996年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翔龙山古称香山,近枕内江城郭西南,背倚天马(马鞍山),上有龙池,下有虎溪(玉带溪),隔溪与化龙山吕祖庙巍然对峙。明代万历年间,邑人王三锡(官至福建都盐运使,从三品),曾在山岩上题有“翔龙山”三个大字,现已不存。翔龙山山势若龙头昂秀,起伏蜿蜒,犹如飞翔之龙。宋代曾在山前兴建“资圣寺”,后在元代战乱中被毁。明万历年间重建古资圣寺。

1950年代的《四川文物简目提要》记载:“寺在市郊三里,仅大殿为明代建筑,殿是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为14.66公尺的正方形殿,上下檐斗拱均为六铺作,昂头微微翘起。除梁架结构为原状外,其四周及门窗均改装。现为内江专署礼堂。”资圣寺在过去人山人海,自古以来便是内江人品茗、会友、踏青的去处。

1941年春夏之交,画家张大千与夫人杨宛君、儿子张心智,从成都乘飞机抵达兰州,转道河西走廊前往敦煌莫高窟,那些惟妙惟肖的北朝、隋唐壁画,使他画风为之一变。张大千是内江人,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即应住持释果真之邀,游历资圣寺,其时,翔龙山岩壁上那漫山遍野的唐宋佛龛,在他面前次第展现;特别是资圣寺的千手观音龛大气磅礴,护法部众特征鲜明,是四川乃至中国千手观音造像中少见的珍品。

沿着青石板路,一龛龛唐宋佛像顺着山路蔓延,阿弥陀佛、地藏、毗沙门天王、如意轮观音、三世佛……翔龙山岩体是松软的黄砂岩,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佛像的面庞渐渐模糊,它们昔日或威严,或慈祥,或愤恚,或张扬,如今却看不出任何表情,表面风化起翘的颗粒似乎一阵风就吹得下来。翔龙山造像大多开凿于晚唐五代,高约4米的阿弥陀佛旁有则题记:“敬造……佛像一龛,弟子郑仲发愿,合家清健无病……造上件功德……广明元年十月一日。”

公元880年七月,黄巢义军自采石渡过长江,兵势甚盛,数月便攻克东都洛阳,十二月大军剑指长安,五日凌晨,唐僖宗在五百兵士的护卫下直奔西蜀,踏上了漫漫逃亡路,京师著名画师张南本、孙位也在动乱中辗转入蜀,他们在成都当时的大慈寺、金华寺、保福院、弥勒院、华严阁中留下了八大明王、大悲变相、十六罗汉、文殊普贤等壁画作品,张南本、孙位等画家的到来将中原地区流行的壁画题材在蜀中流传开来。

另一位画家左全在大慈寺创作的“地狱变相”便取法“画圣”吴道子。《唐朝名画录》记载,吴道子在景公寺画过一幅“地狱变相”,描绘地狱的阴森可怖,几天后,京师里卖酒、卖肉、卖鱼的商贩竟纷纷改行,一时间“京师酒肉臭”。大约从晚唐开始,以成都为中心,“地狱变相”在西蜀大地迅速流传,我在绵阳北山院,资中西岩,安岳圆觉洞,大足北山都曾见过。资圣寺的“地狱变相”上部残损,主尊地藏菩萨也不知去向,不过这并不影响判断其艺术及文化价值:唐末五代,蜀人经历着社会的动荡与战争的折磨,对地狱的恐惧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供奉冥王,希望能摆脱地狱之苦。“地狱变相”恰恰是当时蜀人脆弱心灵的特写。

离开市区,我又去了清溪村,高粱寺就在这里。几年前,一位学者向我咨询内江石窟,我推荐了高粱寺。我上次到安岳考察石窟时,曾顺道去了清溪村。炎热的黄昏,我顺着青石板路走到山腰,疯长的青草数次淹没了古道,挥之不去的蚊虫在耳边盘旋。走了半个多小时,一龛精美的石窟出现在眼前:佛龛底部伸出枝繁叶茂的莲花,几十位菩萨有的双手抱膝而坐,似在池中戏水;有的支手托腮,似乎若有所思;有的正襟危坐,似在聆听佛法;有的顾目远盼,似在遥遥相望……还记得那个黄昏,我离开高粱寺时,寺庙中传来诵经声,低沉的声音一直袅绕在整个山头,也一直在我心里回绕,久之不去。

东林寺,千手观音冠巴蜀

内江有三龛千手观音,一龛在圣水寺,一龛在资圣寺,最完整一龛则在东林寺。东林寺摩崖造像位于内江东门外河街小东门老城墙下,始凿于唐代,历代均有增刻,故曾有千佛岩之称。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在此观音像前,傍岩结楼,明万历年间多次修葺,后受火劫,付之一炬。清同治年间复修为东林寺。

东林寺高阁临江,俯瞰沱水,与对岸西林寺遥相对峙,又地处东关渡口,濒临水陆码头,过去舟贾云集,摊棚棋布,前来朝拜,游览者熙熙攘攘,热闹非常。享有“东林晚眺”的美誉,是内江八景之一。东林寺摩崖造像已有1100多年历史,虽经自然人为损毁,但保存相对完整、规模较大,尤以主造像千手观音为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东林寺大殿上,民国年间修的青砖筒子楼正中供奉高约7.4米的千手观音,两侧岩壁尚有弥勒佛、不空    索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等。千手观音面容秀丽端庄,头戴花冠,周身璎珞蔽体,举手投足给人宁静安详之感,镂空花卉纹头冠繁复精致,将宋代造像精致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

唐宋时的千手观音大多雕刻四十或者四十二只手,手持各式法器,如今却大多残损,鲜有保存完好者。东林寺千手观音气势宏大,线条流畅,尤为难得的是,四十只手中的法器大多清晰可辨:如意、大锤、骷髅、杨柳枝、宝剑、玉环、金轮、钺斧、宝螺、念珠、金刚杵、胡瓶……为后人了解千手观音仪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千手观音下方有个马蹄形通道,居士们诵完经,从左侧鱼贯而入,从右边转出,与北方早期的中心柱窟颇为类似。不同的是,北方石窟礼拜者围绕佛像参拜,为何东林寺的通道却在佛像下方呢?我的疑问在黎德清老人口中得到证实:通道并非开凿于宋代,而是过去修的防空洞。东林寺这里的大雄宝殿、罗汉殿、观音殿、财神殿诸多建筑,甚为雄伟。

黎德清领着我走出东林寺,一路上,我们路过茶馆、居民楼、工厂、饭馆,一直走到内江一中门口,他才回头对我说,这里昔日都是东林寺的范围。东林寺被拆毁后,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挡住了岩壁上残存的佛像,就在内江一中的厕所背后,还有诸多风化斑驳的浅龛,它们不曾毁于战火灾难,却在年深日久的潮湿与岁月沧桑中丧失了唐风宋韵。

午后的茶馆人渐渐多了起来,黎德清找了个角落坐下,喊了杯一元五的花茶,和老茶客摆起了龙门阵。这里是过去的冷冻厂,后来改成茶馆,茶馆后院有个防空洞,男主人的卧室就在洞里,里面也有几龛佛像,男主人为了美观,用报纸把墙壁糊了个严严实实,我撕下发黄的报纸,一、二、三……一个个佛头露出来,这是千佛龛,它们本应该在庙堂享用香火,却在报纸背后一沉睡就是半个多世纪,由此亦可见此地人文古迹之盛,是外人所不曾知晓的。

斑驳的岩壁上,残缺的佛像,却依旧慈眉善目、笑意盈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