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9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理论
2019年09月11日

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理论价值与实践创新的思考

 □  杨继瑞

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四川省委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谋划和重大决策部署。“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是四川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的重要成果;是四川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创新实践。“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新发展理念在四川发展方略上的重要体现,是四川发展路径中遵循规律的科学谋略,是抓四川发展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哲学思维,是四川协调省域良性“竞合关系”的精准实践,是破解四川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精明增长”抉择。

 

一、“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新发展理念在四川发展方略上的重要体现

全面推进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新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促进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略。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四川发展战略上的与时俱进和创新,由此找到了四川区域发展的“杠杆”支点,可以形成“一干”引领,“多支”竞发的“新场景”。同时,“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凸显了成都“一干”在创新引领中的先行示范。也就是说,“一干多支”是“主干”带动、“五区协同”、共同进步和全面推进的发展,是全新的、全面的、全域的创新发展战略,是“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升级版”。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四川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整体空间格局的制度安排。区域协调发展是劳动地域分工深化的产物,是区域在经济上彼此互相依赖日益加深的具体表现。从区域空间结构上看,成都“一干”与“五区”既要各安其位,体现错位和差异,又要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因此,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要互动搭配,做大做强“一干”,同时要“五区协同”,培育作为省域副中心的“强支”和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有助于四川发展的韧性不断增强,是四川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有益探索。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四川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四川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首站”“排头兵”和“前哨”,更要注重长江源头前端与上游的“精细保护”。“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从发展战略上明晰了优化开发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开发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限制开发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大格局,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四川绿色发展的整体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划。而且,作为“一干”的成都要在绿色发展上率先垂范,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四川开放发展的区域表达。在四川发展新格局中,作为“主干”,成都要重点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加快建设“五中心一枢纽”,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高起点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增强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增强对四川省其他区域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中,推动四川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成为四川内陆开放高地中的“高峰”;到2035年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成都风采与魅力。作为“支点”,川南经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黄金水道”,食品、机械、化工等产业基础厚实,智能终端、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人口、教育、财力等比较优势明显,最有可能率先成为四川省第二经济增长极,要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川东北经济区,革命老区和老工业基地,人口、产业、区域等方面特色鲜明,必须加快推动振兴发展,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资源丰富,其经济功能要集中在攀枝花市和凉山州的安宁河谷地区,重点推动转型升级,建成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甘孜、阿坝和大小凉山地区,要把生态功能放在第一位,重点推进脱贫攻坚,发展全域旅游和国际旅游、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经济等。在各区域的发展定位中,均透析出国际化和扩大开放的元素。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四川共享发展的“包容性”抉择。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全省各地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特别是要缩小过大的区域发展差距,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短板,以“主干”的辐射能量促进和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发展。“包容性”抉择的核心是要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共同承担发展责任、拥有发展机会、分享发展红利,形成最大公约数,增强发展的持续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有助于实现全省一盘棋,优势互补,建立“主干”与“多支”之间的区域联动机制,让领跑的有后劲,让后进的赶上来,协同共享发展,使区域间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等更加平衡。在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共享发展实践中,成都对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的“蛙跳式对口合作”“新型飞地经济合作”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成都“一干”在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不足,促进了产业、技术、制度等的梯度转移,为要素流动带来腾转空间和回旋余地,从而增进了四川大省的经济优势和新的发展红利,而且有助于缩小省内各区域的发展差距,让后进地区的人民能共享全省发展成果,提升全省人民共同的获得感。

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川发展路径中遵循规律的科学谋略

推动四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四川省情为逻辑起点,开辟和确立科学发展的新路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若干规律。“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正是四川发展路径中遵循规律的科学谋略。

——遵循比较成本规律,就是要求“一干”与“多支”要找准发展定位、产业定位、“小尺度”的区域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特取胜”,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形成四川大省的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和比较优势。

——遵循梯度推移规律,就是要求成都“一干”以全球视野、国际眼光,对标沿海发达城市和世界城市,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区域和国际“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转移”、高端技术转移,主动承接和完善现代经济体系;省内的“多支”则要抢抓新常态发展机遇,主动承接与其发展定位和产业定位相契合的产业转移,尤其是在技术、体制机制上迎头赶上。

——遵循跳跃发展规律,就是要求,无论是“一干”的成都,还是省内的“多支”,都要抢抓“互联网”“大数据”“5G”“高铁”等高新技术机遇,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西部大开发、四川优势资源禀赋、四川消费人气和大市场等叠加机遇,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大变局,以技术、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以内陆经济大省的“韧性”,在5G、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生物医药、通信高端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经济、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等方面异军突起,形成“后发优势”,跨越发展。

——遵循马太效应规律,就是要关注落后区域,帮助其“接长短板”。比如,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中,成都对口支援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地,采取多元化的举措,帮助这些地区接长发展“短板”,特别是“飞地园区”的模式,充分利用了双方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定位,实现了合作共赢。

——遵循极化辐射规律,就是要在“一干多支”的省情背景下,强调成都作为“一干”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同时,瞄准国内外高端要素实现“新极化”;与此同时,“一干”主动作为,将虹吸集聚的能量辐射扩散至“多支”,以强带弱,让“多支”与“一干”协同给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三、“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抓四川发展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哲学思维

四川发展是一个大系统工程,是各种发展矛盾的交汇体。一般说来,“一干”可以引申为“主干”“主轴”“干线”“干流”“主力”,是四川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多支”可以引申为“分支”“支撑”“支流”“支点”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诸多矛盾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中要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也就是说,抓四川发展,必须首先抓住对四川发展起支配、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干多支”中的“一干”,体现了四川发展大格局中的关键和重点,四川发展必须首先抓紧抓牢抓好抓强,形成四川发展的“航母”。

另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强调“一干”一马当先,高质效升级突破的同时,不能忽略“多支”的你追我赶,万马奔腾的大格局。“多支”犹如四川发展的“功能舰群”,与“航母”协同,才能形成四川发展的“航母编队”。也就是说,“一干”引领,“多支”竞发,“五区协同”,才能集成四川“一把筷子难折断”的发展韧性。

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川协调省域良性“竞合关系”的精准实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就没有发展。但竞争应当是发展质量的竞争,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作协同的良性竞争。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是交易费用的巨大浪费,最终将损害其投资和发展环境。因此,“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四川协调省域良性“竞合关系”的精准实践。

没有合作协同就没有合力,更没有良性互动。合作协同应当是互惠、互利、互补的合作协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就是要打破行政藩篱,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促进形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区域分工格局,鼓励和支持企业跨区域开展更大范围的合作,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只有这样,四川的发展才能求之全盘,谋之长远,得之高效。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省域良性“竞合关系”正在成为四川省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增长芯片”。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同城化,以及内江、自贡同城化正加速推进,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和达州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在良性竞争与合作协同中各领风骚,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竞争与合作协同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四川发展的内生动力前所未有地被激发出来。实践证明,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实行地带间协调与城市群协同并举”这一新时代中国区域政策的省域典范。

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破解四川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精明增长”抉择

四川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是全国的“五个大省”,即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和内陆开放大省。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创新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四川GDP年均增速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基本恢复到重庆直辖之前的位次,在中西部仅次于河南,占西部12省(市)的21.6%。但是,受历史、经济、资源、交通、基础等因素制约,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仍比较突出,“一干多支”正是基于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省情的客观描述。

矛盾与解决矛盾的手段并存。“一干多支”又是破解新时代四川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精明增长”抉择。我们以为,狭义的“一干”主要是成都行政区域范围,中义的“一干”为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五市,广义的“一干”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八市。因此,“一干”在四川发展中举足轻重。所谓“多支”则是泛指除“一干”之外的四川其他地市州,“多支”地区广袤,其中各经济区是四川发展的“大支”,各市州是支持各经济区的“中支”,各区县又是支撑各市州的“小支”,各乡镇便是支撑区县的“细支”,各村组则是“微支”。因此,以城市的“精明增长”,“干”“支”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激发四川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干”是四川发展的“主力军”和四川发展编队中的“航母”,是发展的主干、主轴、主流、大头;“多支”则是四川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支点、潜在增长极点,以及“最大回旋余地”,是四川厚积薄发的“生力军”。在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省情现状下,只能进一步高质效升级突破“一干”,培育省域副中心,形成“强支”,促进“多支”竞相发力,以“精明增长”的梯度扩散、变道跨越等效应来促进四川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杨继瑞,男,1954年10月生,四川井研县人,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原副校长、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专家;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社科联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消费经济、房地产经济、土地资源管理和农村经济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