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故里行吟
□ 岳定海(绵阳)
盐亭岐伯像
我此刻坐在绵阳市滨江广场一边的茶楼上,心却飞向了茶亭,是的,盐亭茶亭。盖因此地出了一位非凡人物,他从百草丛生的药谷起步,持一把鹤嘴锄头,在野蔓里刨刨,在杂花里瞅瞅,为的是朝背上竹编的兜里放进散发浓香药味的神草,这些匍匐在远古川西北一带连绵丘陵山谷河滩的卑微草药,貌不惊人,沉默不语,却在最辽阔的巴山蜀水之间发芽、生长、纠缠、蓬勃,为大地母亲奉献人间百味,为乡下百姓捧出治病良方……哦,你这生长于茶亭并为后世传颂的岐伯。
只要一想起岐伯,我眼前会浮现寿星的模样,凸出的额头,笑眯眯的眼神,一大把雪白胡须飘着,他手托树棍,不知何为忧与愁,总是在茶亭漫山遍野的树丛枝叶间辛劳地找药,时不时擦一擦脸上汗珠,累了,坐山泉边捧清亮泉水喝;饿了,将甘甜的药草嚼着伴干粮吃。这是我们的先人岐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写下“岐黄之术”巨作并享有“神医”之称的岐伯。
我一直在想象岐伯,他话语不多,勤于观察升起的日月星辰、呼啸的风霜雨雪和多变的山川草木等……他似乎还懂音乐的迷人声调,也会制作乐器,太阳悬于天空他就用竹节测量日影,以定时间。有一年大旱,川西北众多百姓死于疾病,岐伯从茶亭走到山外,见饥饿灾民倒毙田坝,他一路走一路流泪,遂立志学医,他用“悬壶济世”理念钻研医术,几年一过,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医。
我从仙气缭绕的宋代《路史》记载里得知,曰:“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岐伯在盐亭的茶亭缈缈山中的大柏树下与黄帝坐而论道,采用一问一答形式写成医书《内经》和《难经》,史上合称《黄帝内经》,从而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岐黄之术》又被后世敬呼为《黄帝内经》,在这里,岐是岐伯,黄是黄帝,在史册上赫赫有名。那么作为上古的有名有姓的著名医学家岐伯,他在医学方面的贡献可以概括为这几点,《黄帝内经》中基本理论的最初构建者应是岐伯,史载《内经》乃“昔者岐伯以授黄帝”,肯定了岐伯的创立之功。我还从发黄的史页里读到,《汉书·艺文志·方技》在列数古代著名医家时说:“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同时《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气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这部经典的医学典籍,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我定一定神,上古的人多处于蒙昧浑沌之时,普天之下农民饿其肤,劳其骨,尚不知医术为何物?而我们的先人岐伯,从劳碌的荒野密林脱颖而出,做了这么多功德齐天的大事,他以拯救大地先民为己任!我想说,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人类共有的风雨同舟义行天地之宝贵精神,我作为后来者,不由得抚掌叫好。当然,岐伯不仅为远古的医学宝库贡献了物质财富,他也为文化的肇始奉献出智慧,《隋书·音乐》载: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日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这一看,早慧的岐伯的确通晓音律,先后制作出镯铙、鼓角、灵髀、神钲等乐器,以大力弘扬黄帝的武德。
我一直注视盐亭茶亭这个森林蓊郁之地,多因岐伯生于此山。巴蜀文化的学者们在常年研究后得出结论,岐伯为岐舌国人(岐舌国在今四川盐亭为中心的地区)。他们的依据为,岐为古姓,又作歧,在《山海经·海外南经》篇中称“有岐舌之国”,“岐舌国在其东,一曰不死民东”。现代史学家蒙文通考证,“《海外南经》为蜀人所作。”《山海经》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种),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明大学者杨慎认为此“都广之野”即今成都平原。据此,专家们认为岐舌国在今成都平原以东,是一处人数不多的由岐姓人所组成的原始部落。回头再看,恰好盐亭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盛行尊崇岐伯的风俗习惯,当地流传岐伯的传说和民谣;如有瘟疫横行,农民爬上高树枝点亮“天灯”以驱除瘟病,如果瘟疫严重,点“天灯”也无效果之后,乡民中有人装扮成岐伯,身着甲胄,手执金鞭,戴螃蟹眼,端坐方椅之上,一干人等抬上“岐伯”巡游瘟区,扫荡瘟疫。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盐亭岐阳坝,旧称“岐伯坝”,背依高山,三面环流,坝边有弥江潺潺流水,岸上长着一株千年古柏,历称“岐柏树”。史记盐亭柏梓、安家和黑坪一带,农人喜种分杈柏树,虬枝似腾龙、伏蛇,与氐羌人龙、蛇图腾崇拜有关。至今,茶亭这一带仍生长着许多双杈、五杈、七杈柏,细看状如甲骨文“岐伯”符号。
我们站在茶亭场边打量那株“岐伯王”,它风骨凛冽,金声长啸,阳光流淌,白云环绕,真正是树中君子,天下医圣,它就是岐伯万年屹立的化身啊!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