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金:再现别斯满的美丽
□ 杜力/文 喻林斌/图
别斯满服饰是嘉绒藏族服饰文化的集中体现。正如学者们所说,如果说藏装是舞蹈的天然道具,那么别斯满服饰则是它美丽的装饰物。
2006年小金结斯乡、新格乡申报的挑花刺绣列入阿坝州第一批非遗名录。2011年阿坝州申报的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列入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传承人为小金县出生的杨华珍;别斯满服饰传承人李琼坪2017年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获新生代传承之星称号。
今天,作为非遗文化的别斯满服饰,不仅在当地得到了更多更好地传承,还走出了阿坝,走向了全国;不仅传承了文化,更走出了文化的商机。
结斯乡王家寨村朝山会上的服饰展演
转山会上的服饰展示
李琼坪收藏的“别斯满古老凤鸟刺绣”
李琼坪收藏的“别斯满古老女子服饰”
初夏时的结斯乡转山会
初夏时节,正是羊角花(杜鹃)盛开的时候。我们踏上了去别斯满的寻梦旅程。每年的5—7月,阿坝州嘉绒藏区各地都会开展各类朝山活动,朝山活动不仅原滋原味的保留了嘉绒藏族的民俗传统,最重要的是当地群众热情好客。
车过麻子桥进入结斯沟后,路随山势,溪流蜿转,沧桑的古树和挺拔的松柏让山峦小溪焕发出勃勃生机,途经廖家园、王家寨后,结斯乡藏寨离我们越来近了。桑烟缥缈,经幡猎猎,莽筒声声,转山活动显得神秘而虔诚。这次“别斯满”转山会在结斯乡王家寨村梅斯基大草坪举行,转山会以婀娜多姿的雪山群峰和原始森林为背景,以梅斯基大草坪为舞台,隆重的转山仪式之后是藏族歌舞、锅庄、农耕舞表演和别斯满服饰等非物质遗产的展演,最后是千人在草坪上吃土火锅……传统锅庄激越欢快,嘉绒歌舞欢乐祥和,劳作歌舞与耕种场景形成的农耕文化别具一格,鲜艳的满藏融合的别斯满服饰独具特色,形成了浓郁独特的“别斯满”文化和嘉绒藏族风情。
自结斯乡2007年举办第一届别斯满风情节以来,别斯满服饰展示已成为首届中国别斯满转山会、历届川西北嘉绒藏歌会等民族盛会的重头节目,并参加了州内外的各种非遗活动。今年第三届川西北嘉绒藏歌会上,在歌手德吉卓玛悠远而伤感的歌声中,数十位别斯满乡民演出了服饰展示《远嫁》。
他们身着全套的达尔嘎瓦,男女配对,或行或立,雍容艳丽的服饰,让人仿佛来到行吟诗人出没、同样穿着尖头鞋的中世纪宫廷,而服饰中流动的野气,又仿佛是南美洲潘帕斯草原上桀骜不拘的加乌乔人。
邂逅别斯满服饰传承人
今天阿坝州小金县结斯乡过去曾叫别斯满,二者名称在发音上类似。乾隆金川之役后,土司制被废,小金一带划成汗牛、宅垄、别思满、八角四个土屯,别思满屯辖十一寨。几百年来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发展,今天的结斯乡仍保存着完好的生态景观和淳朴民风。
结斯沟的蓝色冰川之水染就了怒放的羊角花。初夏时这里大坝岭的小羊角(本地乡民叫紫色杜鹃),满目皆紫,此情此景让人赞赏不已,有一种想在这里谈场恋爱的感觉,所以这里的小羊角被称为“别斯满爱情花海”。白鹃无言、粉绸似语的羊角花,掩映着别斯满服饰的风情。
我们在这里见到了小金县别斯满服饰州级传承人李琼坪。李琼坪言谈平缓,说话却清晰有条理,或许正因她做绣工,这种“绕指柔”的专注,造就了她的耐心和明晰的思路。看着她一边耐心地对我们讲解别斯满服饰,不时一边微笑地向周围的村民打招呼,既有古诗中所说的“静女其姝”的娴静,又有着劳动妇女的能干活泼。
李琼坪是王家寨村人,出生在有七个子女的家庭,从小放羊,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她的曾祖母扎斯满是过去谢其头人的女儿,祖母色斯满、母亲仁珍斯满都是村里织牛羊绒、编花带、刺绣的能手。李琼坪从小跟家里请的老师学刺绣、绘画,在经堂旁的绣房里做女工,做上供给地方守备的衣服;
李琼坪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她说村里有位年迈的老人兜窝婆婆,看见她在旧的作业本背面画画,又看了她绣的鞋垫、头帕,几天后,兜窝婆婆给她几尺青布、各色绣花线,开始传授她各种刺绣技艺。从此,劳作家务外,有空闲时她都在刺绣。最初绣鞋垫、腰带、手帕等小件,然后是围腰、头帕、挎包、衣饰等大件。15岁那年,母亲教她编花带、裁剪衣服。日积月累,几十年来,她都从事着别斯满服饰的手艺和传承,不言放弃。
转山会上表演的别斯满服饰是嘉绒藏族同胞的文化记忆,就像嘉绒藏族歌手阿春所说,“一到冬天阿妈就会让我穿棉藏装,在我的藏靴里放好多牛毛,穿在脚上软软的,好温暖。为了找回童年的回忆,为了再穿一穿藏靴,我请斯迪措妹妹帮忙,她特意为我找了一位老爷爷帮我做鞋。穿上鞋在微信圈一晒,好多朋友都点赞,都说老爷爷的靴子做得好,有朋友也想做。可是没想到的是老爷爷在做完这双鞋不久就病故了。我听了心里好难受。”
见证别斯满的历史
1958年,四川民族调查组来到别斯满,看到这里的人家劳作归来坐在火塘边,男子打草鞋、揉皮子,妇女吊毛线、缝衣服。调查组将这样一幅活态的女织图,写入《小金县结思乡社会调查》:“妇女用牛羊毛、胡麻吊成线。吊线的工具叫羊毛 ,是一根细木棍,下端穿一个圆木坨坨,用手一搓它就转动,在线头上放一把羊毛,慢慢抽细就成线了。最后用搓成的线织成布(毛织的叫做毪子)。织布时经线的一端拴在柱子上,另一端拴在自己的腰部,中间有两块像梳子一样的提线,各穿过一半经线,提起来,放下去,经线就上下交叉移动。纬线没有梭子,仅仅缠在一根木棒上。编织时把纬线由左边放到右边,提动提线使上下经线交换位置,再拿一块薄木板插在中间敲几下,敲紧后再把纬线由右边放到左边。像这样周而复始,布就织成了。一个妇女一天只能织毪子三尺(一尺五寸宽),麻布可以织五尺。”
对别斯满服饰最早的详细叙述,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04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英国驻成都总领事谢立山爵士(Alexander Hosie)从灌懋道回蓉时途经官寨村(结斯沟口西数公里),他在此住宿了一晚,在日记中写道,“女士们十分漂亮,尽管有点羞涩。我赞美她们的服饰,妇女们颇为高兴。她们穿着宽松的黑褐色长上衣,红色带子束腰几圈,灰色棉布裹着腿部。大多数妇女穿便鞋,鞋帮结构非常好。有少数妇女穿着长可及膝的棉靴或皮靴。她们所有的人都梳了多根细小辫子,头顶蓝布围巾。这些细小辫子被缠绕在头巾上,于前额处露出几英寸;一条长约一英尺的长辫下垂于背部,辫子末端被扎牢。
在装饰方面,她们配戴大银耳环,结构牢固。每一耳环直径约一英寸,耳环的扁平末端通常用绿松石与之衔接。一只暗红色扁平玻璃耳环,或其他质地的耳环,穿入每一只大耳环之内。她们戴着长而扁平的多枚银环,配之以一颗或一颗以上的绿松石或珊瑚;这些银环串连在头顶的辫子上,银环大小一致。辫子中心部位的银环,有银质鸟类造型,如一只鸽,或一只鹰。她们的手腕上戴着银质或铜质手镯,雕刻精良。男人们同样穿着褐色长衣、便鞋或靴子。他们的头部就像汉人那样,头的前部被剃光,留着长辫子。有些鄂克什男子把辫子隐藏在红色或紫色头巾之下。他们未配戴装饰物和珠宝。”
家传服饰:央金措的故事
川西北嘉绒地区过去都有家传服饰的习俗,它或与过去嘉绒的房名制度(家屋必有名号,名号代表承继者的一切权利义务)是同一义项。在今年小金的川西北嘉绒藏歌会,在四姑娘山朝山坪的草地上,一位女士的服饰引人注目。
她披着红丝线绕着黑头帕,红布衣拼接几块蓝缎,袖口蓝缎有一 ,围腰是现在较少见的黑地挑花白花枝团纹,这样的穿戴俨如一位欧洲近代穿戴严整的命妇;这位叫岗恰·央金措的藏族女士,是来自小金县汗牛乡大哇村的山歌手,她告诉笔者这身衣服是奶奶的嫁衣,用了八年才做成,破损了就一补再补。凝聚着她奶奶的辛勤和家庭的历史。
岗恰·央金措向我们谈起了她所知道的别斯满的故事:在服饰之乡别斯满几乎每个家庭都藏有一两套祖传的服饰,遇重大场合穿戴,但下雨或路远绝不穿出。这些被精心呵护的宝衣让看见的它人大开眼界,似乎是“传说中神仙们穿着的服装”。一件保存百年的衣服完好如新,丝绸上的金丝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镶边上一蝶欲飞、一蕾待放,似闻一股芬芳;一件衣裳的袖口,不足两厘米高的人物刺绣,有摇扇微笑书生、提灯笼书童、戴官帽官人,可看出面部表情;乡民于家中示出外婆留下的两件衣服,淡雅的素底织花,为荷花图案,袖口的人物刺绣,令人惊叹前人在工艺上已出神入化,震撼内心。作为家屋、家园的一部分,每一袭家传之衣都呈现着各个不同的故事。
精致:实用与审美的调和
过去,传统的别斯满人的日常装束简朴天然,男人穿褐色牛毛粗线织的长袍,纽扣处有块一指宽、一寸长的红布,腰拴一根麻带,下摆有较高的开衩,便于山地劳作,遮风避雨,结实耐用;青布包头,缠以头辫,红或蓝线垂于脸庞;用一寸宽的青布条由下而上绑腿。脚上是用牛、獐皮做底的苎麻草鞋,适合山地。
女人穿黑色布长袍或毪子长袍,腰系青、绿布带或棉线花带,头顶黑帕,打绑腿,穿草鞋。暖和时,女人们穿短衫和大麻布制的千褶裙(当地称百褶裙为千褶裙)。百褶裙便于山地劳作,它的历史甚为悠久,在汉朝时就有它的起源传说。
节日时别斯满人会穿上达尔嘎瓦(即锅庄服或朝山服,按传统做法做一套需要两三年)。男士头戴镶五寸宽白或杂黄色牛蹄皮子边的红呢瓜皮帽,内穿白毪衫。外穿白或紫或红氆氇大领袍,襟镶五寸宽红绸、一寸宽青绒和五色丝线的纱条,大领袍四周扎上红头绳,系青布或红黄绿绸腰带。胸前用银丝绳系着嘎乌(装小佛像和内缝经文的小布包或绸包等的银制护身佛盒),左腰系索尔达(火镰)、针插子(用来插缝补皮子的粗针)等,右边用银或白铜链挂着左插子(吊刀)。大领袍的袖宽长,身腰宽,显足英武、恣肆、动感的男装之美。
别斯满的这身服饰沿袭着《隋书》所记录的嘉绒先民的服制:“以皮为帽,形圆如 ,或带 。衣多毛 皮裘,全剥牛脚皮为靴。项系铁锁,手贯铁钏。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径三寸。”女士头戴花边黑湖绉帕并用假发辫绕缠两三圈,再戴上银顶盘(未婚居右,已婚居左)。耳环长两寸,坠着镶玛瑙、珊瑚的细银丝须子或镀金耳坠。穿白羊毛斜纹褂子。裙子用细白麻线织成,看上去如白绸一般,裙前再拴上青或蓝或红的布围腰。胸前挂嘎乌、珊瑚或松耳石珠串。腰缠红黄绿绸带或湖绉带,外再拴宽边花带,系银制围腰盘、针筒、带扣、奶钩(若挂奶钩,则不穿布围腰)等。两根黑辫垂至后腰。围腰上端的五色丝或棉线围腰带,在后腰打一结后垂下两尺,尾端有须。脚穿压花、烫花的甘则罕,或绣花布鞋。整套达尔嘎瓦重可达二十斤,显足细腻、夺目、风韵的女装之美。其装扮的难度,令人惊叹。
西南民族大学的李玉琴认为藏装给人两种印象:一种是静的,如两袖都穿上时是稳定庄重的感觉,一种是动的,如两袖一穿一脱时是旋转轻快的感觉,体现了形态均衡的运动美,可以说藏装是“舞蹈的天然道具”。其服饰之美有两个要素:对比,如圆形串珠与方形嘎乌,大襟的直线与腰部的曲褶,丝织面料与粗涩毛料;调和,如在鲜明的对比色之间,以金色、复色或黑白来协调。学者们还说藏族服饰是象征符号,如格萨尔说唱艺人奇特而复杂的帽子象征宇宙三界,而藏装偏好纯度很高的红、白、黄、绿、青,给人威慑震撼之感,则源于其宗教文化的特色。
藏族服饰之美如其山歌所唱,壤塘山歌:“我头上的狐皮帽子与风调情。我背上的叉子枪与氆氇相磨。我脚穿蒙古靴与马镫周旋。”
马尔康山歌:“青年要穿白绸子衬衣,才算好看。姑娘佩戴松耳石装饰,才算最美。”
正如我们在结斯乡的美斯基大草坪所见:“一声高亢有力的呼声后,男女老少牵手成圈,起舞时,一中年男子手握串铃领舞,浑厚粗犷的男声,与高亢清越的女声交替而唱,大家手舞足蹈,一时之间,歌声、脚步踢踏声、衣袖摩擦声不绝于耳;挥手展臂,长袖飘飘,步伐矫健迅捷,令人眼花缭乱。男子们头戴帽子,身穿皮长袍,衬衣大多为白、黄、红三色,腰系绸缎或银饰带,并以金银珠宝、珊瑚首饰和藏刀装饰,脚穿红黑相间的翘鼻藏靴,雍容华贵,气宇轩昂。女子们的服饰则更为艳丽多彩。”
重逢非遗的美丽
今年8月3日,在红原县的雅克音乐牧场,以“最美的地方遇见非遗”为主题的阿坝州非遗展上,我又见到了李琼坪及她的绣品。
李琼坪展出的有白棉布为底的平绣兰草图、百合包谷花(包谷花即开红色囊形花的西藏杓兰或褐花杓兰,川西北高山上颇多)图、四祥云图、八祥云图、梅花图、双凤图、茶罐茶盏图,有缠绣孔雀山茶蝴蝶纹围腰,有挑绣花布。
她告诉我,其中的平绣小件也需要十多天。她的很多刺绣没有固定图案,大都是自创。这源自她从小对身边事物的仔细观察,白天在牧场观察花草树木、牛羊,晚上回家喂家禽家畜,记下它们的个性特征。长时间积累,形态自来眼底,绣什么像什么。
李琼坪对服饰的讲解包含着她丰富的生活阅历。她说嘉绒各地服饰较为一致的特征叫“三片式”(头帕、围腰、后围裙),头帕布会缀上几针,使之形成四个面,而每一面都有不同的绣纹,可以交替着戴。她飞针走线时用的是羊皮做的顶针,她说这种传统的皮顶针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嘉绒头帕上常见的锯齿状边绣,据说是锯齿形山峰纹,寓意人之稳重,李琼坪则告诉我说这是狗牙,传说是一只狗为我们带来了粮食的种子。狗带来粮种的传说在嘉绒各地至少有四种不同的版本,据此我认为李琼坪所说的犬齿纹更相符。她说裙子上也常用此纹,因面积较大,一般用牛绒剪制缝上。
李琼坪藏有两件200多年前的谢其头人的衣服,这种衣服现在已所剩无几。她的曾祖母的哥哥扎西措把两件衣服和佛像、首饰藏进一个岩洞的棺材里,砌石封住岩洞,洞前还立了头人的碑,然后写下字条装入匣子砌在经楼的墙体内。后人翻修经楼时发现了匣子,找回了家传的珍品。李琼坪把这两件衣服的镶边上1—5厘米高的数十处刺绣一一拍摄下来,时时揣摩,也便于向他人宣传。
这些刺绣确实耐人寻味:一朵荷花从中央向外,先是粉红变白再变晕红;一头小鹿,眼睛纯真,仿佛刚刚走进鹿野苑;一只酒葫芦,肚子上还有幅山水图;园子中的两男两女,姿势神情各异,似春情初生。其色彩类似清代民间自由挥洒的写意淡彩瓷,焕发着美轮美奂的民俗光彩。
在2017年首届川西北嘉绒藏歌会上,伴随小金籍歌手阿斯满一曲婉丽的嘉绒情歌,别斯满服饰进行了展示。从北京来捐助贫困孩子念学的王女士在观看歌会服装展示后,心情有些激动,她在这里看到了传统服饰的美丽,这种天然的美是她在都市里从未见过的。她来到了王家寨找到李琼坪。
李琼坪的那些“宝衣”令她不胜唏嘘。她鼓励李琼坪制作同样精美的绣衣,但是这种绣衣需要非同一般的丝绸料子。于是,王女士回北京后,寄来了所需的高级绸料。李琼坪仍无法下针,因为要用的传统真丝绣线也很难寻觅。正在村里拍摄服饰的河北秦先生得知后,托朋友购来了丝线。李琼坪的儿子在念财经学校,女儿在县里念高中,也无法帮她,所有的事情都只有她一个人来完成。这样,每天忙完作坊的活计,李琼坪就拾起那件绣衣,仿佛回到小时候,由意挥洒银针。两年过去,一件粉绸镶黄边五彩花枝黑蝶纹金丝嫁衣才基本绣成。
政府帮扶:拓眼界,增学养
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李琼坪的服饰技艺不断走向社会,技艺的传承越来越广泛。在扶贫工作中,李琼坪担任培训师的结斯乡精准扶贫藏服制作技能培训班长期、免费提供布匹和缝纫机,对结斯乡60余名贫困家庭劳动者进行培训。今年4月,为期两个月的结斯乡别斯满嘉绒藏族服饰刺绣(残疾人)培训班开班,学员报名是开放式的,培训期间每人一天有20元的伙食补贴,培训班有20多位学员,李琼坪在这里每天从上午7点要教到下午6点。
小金县长期坚持对非遗技艺传承人进行培训。因非遗传承人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提高其文化水平、知识领域,并带领他们到外地交流学习,拓宽其视野,尤为必要。县里的这些措施对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极好的带动作用。对此,李琼坪深怀感激。
在随县里到浙江、上海举办文化旅游农特产品推介会上,浙江上虞的一位文创者与李琼坪交流后,构思出穿别斯满服饰的熊猫玩偶,另外还准备销售李琼坪的绣品。在外面的学习交流,让传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商机。目前李琼坪的别斯满服饰刺绣作坊已用布和氆氇两种材料,设计出熊猫玩偶所穿的兜肚,而且外面的订单还在持续涌来。作为非遗文化的别斯满服饰,不仅传承了文化,更走出了文化的商机。
李琼坪对我们说,此前她随20多位阿坝州的编织、挑花、刺绣、纺织、裁缝、堆绣及唐卡等藏羌传承人,到上海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阿坝织绣研修班)”,该“研培计划”是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传承实践能力和拓展能力。一个月的“传承人+设计师+学院老师”的培训交流方式,让传承人得到专业指点,让其作品融合当代设计审美。
传承人们还在阿坝州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工艺之乡姑苏,参加“研培计划”在这里开办的综合研修班,探索现代师徒制,学习交流非遗传承保护的苏绣模式、桃花坞模式和雷山模式等。李琼坪说这让她收获很多,政府组织的这些学习和交流活动,让传承人们有了全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审视他们自己的传统手艺,感到在当下做传承人,确实需要“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再回到自己的别斯满服饰手艺,“觉得自己又提高了好多!”她微笑着对我们说。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