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8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非遗
2019年08月06日

南充:丝绸之光映果州

□ 杨庆珍

丝绸,灿若烟霞、美轮美奂,是华夏文化的象征。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四川丝绸——蜀锦,以其色调鲜艳、工艺繁复著称于世。而南充丝绸在四川丝绸中一枝独秀,质地轻软、色彩绮丽,早在汉代就已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如销往古印度的“蜀布”经考证就是果州(南充)的丝布。隋唐时期,远销日本的丝绸绫缎“蜀红”,至今珍藏于日本奈良博物馆,据考证也是源于果州的丝绸。

嘉陵江边的南充,闪烁着丝绸的璀璨之光,年产丝绸总量居四川省第一,丝织品产量居全国前列,这里有灿烂悠久的蚕桑、丝绸文化,有百年丝绸老厂,有生产、加工、销售一条完整的丝绸产业链。桑海、蚕事、丝韵……在这里演绎着悠悠古今多少“丝”事。

作为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2005年4月,南充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2016年被授予“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2018年12月,南充丝绸传统织染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充市内的丝绸女神雕塑像(范吉涛 轩视界)

择蚕茧

洗蚕簸

南充传统丝绸织艺复杂

图为后期检验工序上的一名女工

桑之沃若,生生不息

幼时,我在一本连环画上读到关于蚕姑娘的传说,说是远古时期,四川的高辛氏时代,蜀地有一位勤劳美貌的姑娘,死后被父亲驯养的一匹骏马带到天上,后变为蚕儿,栖息于桑树,食树叶,嘴里吐出晶亮光滑的丝,结成“纶理厚大”的洁白蚕茧,以“衣被于人间”。从此,人们称姑娘为“蚕女”,民间对她寄予深切怀念,尊称她为“马头娘”,并封为“蚕神”,在寺庙中塑立神像,燃香拜祷。“吃的是桑叶片片,吐的是金线银钱,织成千针万线”,从此,我便对桑蚕充满敬意。长大后,读到《诗经·小雅·小弁》里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才懂得,原来桑树底下是故乡。

2019年春日午后,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我走进千年绸都南充,实地探访位于高坪区的一家丝绸集团。这是一家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大型丝绸企业,一进大门,左侧一片草坪树林,林中用条石围护起一株高大的古桑树,葱茏如盖,桑叶沃若,清新翠绿,明亮耀眼。据考,这棵古桑树的树龄有130多年,树高约20米左右,树干周长1.89米,树冠约26米,冠幅约260平方米,属川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桑树王”。

当地人说,这棵桑树每年4月开花,5-7月果熟,满树累累的紫黑桑椹,饱满蜜甜多汁。这棵桑树是平民百姓所种,还是名人善士所植,如今已不可考,它经历百年沧桑,树皮斑驳,虬枝挺拔,但老而不衰,冠大荫浓,生生不息,福佑人们,它的茁壮成长见证了南充丝绸的悠久历史与发展变迁,以及现代丝织业的传承记忆。

桑树王牵动着市民内心深处的丝绸情结,更彰显了南充丝绸文化的生生不息。无独有偶,2015年10月,南充市高坪区都京街道毗邻的嘉陵江边出土两根巨型乌木,其中一根重达10吨,经专家考察,为5000年前的桑树形成。乌木的出土锁定了南充的栽桑养蚕史,再次佐证南充为“千年绸都”这一说法。

“男栽桑,女养蚕,三十来天就见钱。”“吃饭要种田,用钱靠养蚕。”“种地种田,栽桑养蚕。勤人栽桑,懒人丢荒。养儿要好娘,喂蚕要好桑。”我信手翻阅《高坪区民间传统文化集成》一书,这类关于蚕桑、丝绸的民间歌谣很多,从侧面反映了桑蚕产业曾经的繁荣。

桑蚕、丝绸,作为南充的“根”,它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很多人被链接在这条产业链上,家住南充高坪区的朋友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高坪区是一个庞大的桑蚕基地,只要走进乡野,随处可见茫茫无际的桑树林,蚕桑基地乡镇占到全区总乡镇的将近一半。那时,桑树是村民的摇钱树,他们视桑树为宝贝。很长一段时间,都有“无地不见桑,无户不事养蚕”的壮观场景,普遍家庭都要养春蚕、夏蚕、秋蚕三季,不少还要养晚秋蚕。

历经数千年风吹雨打,南充蚕桑产业依然步履稳健。在蓬安县新园乡,连绵起伏的山丘间,一片片葱郁桑树给大地披上绿裳,这便是集桑树规模种植、蚕桑综合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蜀北桑海”,现已建成核心区1.2万亩。“目前全市新(改)建桑园6万亩,优质桑园面积达到62万亩。”南充市商务和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充重点规划了南部、嘉陵、西充、仪陇、阆中、蓬安等6个省、市级优质蚕茧基地县和50个市级蚕桑基地乡镇。

丝绸之光,照亮南充

1995年10月,新疆尼雅古城出土了一件汉代蜀地织锦护臂,织锦色彩绚烂,文字激扬,纹样诡秘,意蕴神奇,立刻吸聚了在场所有考察成员的目光,在色彩斑斓、织工精细的汉式典型图案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隶书大字巧妙穿插在云气纹、鸟兽、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形纹之间,显得古朴雅致。后来据专家考证,这一精美绝伦、富有神秘色彩的蜀锦即为南充所产。

南充丝绸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南充农妇“蚕桑纺绩,咸勤厥职,不以刺绣为工”。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南充早在三千年前的巴子国时已盛产桑蚕。西汉时期,南充丝绸已成为朝廷贡品。2000多年前,在东起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上,果州(南充)的五彩丝绸络绎于途,为古代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果州之绫已为重于长安”,由长安输往日本,日本皇室“视其国宝”,至今珍藏于奈良博物馆。当时南充丝绸织造之发达,被文人墨客所赞颂,“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即言其盛况。唐代诗人贾岛曾夜宿南充,在《题嘉陵驿》中写下了“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的诗句。

明代,南充之绫因比苏杭之绫较为疏松,“惟其疏松故最适于书画”,故而“明代书画名家如董香光、杨龙友多乐用绫,其绫皆自南充出。”清光绪《蓬州志》记录了彼时南充桑农先进的栽桑方法,如“点桑”育种、“地桑”疏条、“压桑”栽桑等工序。清末,南充各县先后成立蚕务局,设立蚕桑传习所,大力培养蚕业人才,南充蚕丝业得到迅猛发展。

上世纪初,南充城内的缫丝厂、作坊达到上百家。1915年,南充吉庆丝厂生产的“醒狮牌”扬返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魁。十年后,南充六合丝厂生产的“金鹿鹤牌”生丝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进入上世纪末,南充传统的丝绸产业创下历史新高,全国蚕桑基地、四川丝绸出口重地等桂冠相继落户南充,为2005年南充被命名“中国绸都”奠定坚实基础。

在南充的丝绸展厅里,我用眼光抚过一沓沓的蚕丝织物,色泽之光洁、织纹之清晰、图案之典雅,既华丽又天然,分明是天上的霓裳羽衣。再看看碎片化急速飞驰的现代,人们穿着的牛仔裤、雪纺衫、氨纶锦纶和聚酯纤维织物,无不感慨科学发展带来便利、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也带给人类审美、手工、趣味、坚毅心力等的衰退堕落。丝绸,从蚕儿食桑吐丝结茧,再经过缫丝、织造、染色、印花、整理,丝绸本身所负载的文化意味和历史传承,被时代反复冲刷折裂,至今生生不息,令人感慨。

我轻轻以手触摸,真丝织物手感细腻平滑,富有弹性,软如蝉翼,轻盈飘逸,华美绝伦。丝绸如水,包裹着世间女子对美的向往。穿丝绸的女子香风细细,嫣然百媚,是可以走动的花朵。用张爱玲的话说,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也是一往情深的。我又想起蚕姑娘的传说,美到不可思议的丝绸,难道不是神赐?南充人有福,丝绸裹身固然美妙,即使旁观欣赏,也让人赏心悦目。在美好事物面前,人至少活得不那么粗糙。

老厂的丝绸记忆

位于高坪区都京街道的六合丝绸集团(南充丝二厂),被誉为中国丝纺工业的“活化石”。1912年,在民主主义革命家张澜先生的支持下,南充六合丝厂成功创办,以“六合”命名,意味着六合以内华夏一统。六合丝厂是近代实业救国的典型,可谓丝绸产业近代化、现代化的先驱。上世纪80年代,丝厂达到鼎盛,成为亚洲第一大缫丝厂,最兴旺时,职工高达12万余人。

2016年,六合丝厂的厂门按照原貌重建,石料契合,纹路清晰,高耸的厂门中央,“四川丝业公司第二制丝厂”11个白色大字十分醒目。在厂区行走,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驻足,每一个凝视,都是六合丝厂百年丝绸记忆中的一帧画面:百年木屋四合院,青砖灰瓦的厂房,有些剥落的红砖瓦墙,镶嵌着老式门窗和锈迹斑斑的防护铁杆,以及厂内的煮茧、立缫、复摇、自动缫等一个个车间……共同见证了南充丝绸业的辉煌。

距六合集团不远的鹤鸣路尽头,另有一个较大的丝绸企业,这就是曾经的南充丝三厂(现在的德合丝绸)。1993年,这家企业名列全国500家最大纺织工业企业的103位。如今,仅在高坪区都京街道,就有六合集团等规模以上丝绸企业15户。2017年,南充丝纺服装及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实现销售收入397.9亿元,同比增长12.1%;丝纺服装出口7.79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市出口总额41.6%。南充丝绸总量居四川省第一,服装产能居四川省第二,丝织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原料供应、蚕桑综合利用、缫丝、织造、染整、服装及家纺用品、出口贸易等完整的产业链。

南充丝绸具有光泽度高、一致性好、色泽均匀等优点,其作为非遗的传统织染技艺,是中国栽桑养蚕及缫丝织绸业历史悠久的实证,也是研究中国桑蚕业及缫丝织染业发展演变的活体。然而,随着大机器和现代织染手段的快速介入,丝绸传统织染技艺渐渐失传,但六合集团却将此项技艺留存了下来。2018年12月,四川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南充丝绸传统织染技艺列入其中。

年近古稀的汪明树作为南充老一辈“丝绸人”和传统织染技艺的传承人,已在“南充丝绸之路”上耕耘50年了。他说,第一次接触丝绸,他就被丝绸细腻、光滑的质感所迷住。几十年来,从一名丝厂职工到企业高管,汪明树见证了南充丝绸鼎盛的时期,也陪伴南充丝绸走过低迷的阵痛。近年来,他先后操办了南充首届丝绸节、丝绸时装模特大赛,致力于引领南充丝绸行业变革。在汪明树看来,南充的丝绸历史就是一部南充产业的发展史。如今,壮心不已的汪明树决心倾尽全力将“南充丝绸”这张城市名片做大做强,让南充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都”。

魂兮归来,丝绸女神

一座雕塑凝固一个城市的人文记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南充市五星花园中心矗立起一座雕塑:三位体态丰腴的姑娘,身披赭色薄裙,姿态翩跹,腰间的丝绸缎带蜿蜒飘逸,似在深情地向南来北往的人们诉说南充“丝”事。这座题为“丝绸之城”的雕塑,被市民亲切地称为“丝绸女神”。2018年,南充市政府对已沧桑垢面的“丝绸女神”雕塑进行翻新。新落成的雕塑采用紫铜材质,气势恢宏、丰神俊逸,雕塑基座写有“丝绸之城”四个大字,并刻着一幅采桑图,几株葳蕤的桑树下,有人提着篮子忙着采摘桑叶,有人接应传送。“丝绸女神”魂兮归来,让人触摸到南充人传承丝绸文化的脉搏。

2016年5月,中国西部国际丝绸博览会“丝绸源点”奠基仪式暨南充丝绸文化产业园、丝绸特色小镇启动仪式在南充市高坪区举行。随后,一系列传承丝绸文化的活动风生水起。位于南充市嘉陵工业园区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在2018第九届C21论坛上,被组委会授予“四川十大产业文化地标”称号,并不吝美言:“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绚丽丝绸涌云霞,霓裳歌舞美仙姿。南充丝绸,东方神韵;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古城丝绸历史悠久,浩如烟海的灿烂丝绸文化繁衍流传至今。”人们走进博物馆,迎面与美相遇,馆内除了大量华丽的丝绸织物展陈,还收集、整理、复制了从古至今、从栽桑养蚕到丝绸织造等方面的大量器具和实物,包括仿古的脚踏缫丝机、缂丝机、云锦提织机、束综蜀锦花楼提花织机等。

“丝绸博物馆是集丝绸历史、文化、展销为一体的丝绸体验馆,这架木织机全手工操作,能织出壮锦、蜀锦、宋锦、云锦等丝绸制品。”馆内工作人员一边演示古代丝绸织造过程,一边向游客介绍中国的丝绸文化。从缫丝、织造到染整,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工艺,中国丝绸历经数千年风云,从远古时期“先蚕”圣母嫘祖首创种桑养蚕、抽丝编绢,福祉万民,让人类从此摆脱“兽皮为衣叶做裳”,到今天桑蚕丝绸业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处处渗透着华夏儿女的勤劳智慧。

南充的上空,总是漂浮着丝绸的祥云,阳光编织树影、花香,把人的心思全部溶解,轻轻送往一个似梦非梦的多情境地。入夜,我行走在南充街头,嘉陵江之滨春风浩荡,一弯新月高挂天幕,高楼林立的城市褪去白天的喧嚣,沐浴在月色之中,温柔宁馨。或许,前世的我曾是嘉陵江边的一位养蚕姑娘,年复一年,“墙外栽桑,宅内养蚕”,劳作不辍,与其说是为维持生计,毋宁说是倾心于美好的事物,在丝绸女神的照拂下,耐心经营丝绸锦绫的光鲜华美,这样的事业,难道不是意味深长?

 (南充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南充蚕茧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