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学院:创新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易陟 刘琳
成都工业学院于2018年入选全国”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建设院校。“如何办好应用型大学?”成都工业学院校长严余松说,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与英特尔成都公司等校外单位共同建设14个“产学研用”实验室;
——拥有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与企业、学术机构、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105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3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校企合作,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和四川省教育厅共建的学院,成都工业学院一直在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方面成果丰硕。
成都工业学院与富士康-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成都工业学院学生在成工富创实训
成都大公博创员工正在进行设备调试
成都大公博创员工正在设计软件
成都大公博创员工正在调试天线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最近,成都工业学院2013级国际商务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周红伟,作为特邀嘉宾来到学校为同学们作了题为“淘宝运营:从白丁到熟手”的主题演讲。他结合自己的开店经历,详细介绍了淘宝店铺的开店流程、产品选择、店铺装修、日常维护、运营技巧等。
这是成都工业学院探索“双师”教学的新方式——“企业参与教学、专家走进课堂”系列活动之一。
“双师,是指即有学术水准,又具备一定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教师。”成都工业学院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工业、工程生产第一线现实和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它对人才的培养更强调的是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
基于此,成都工业学院采取教师与工程师相融合的方式,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实现在教师与工程师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譬如成都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先后选派多名博士、硕士到成都客车厂、富士康-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一年的工程实践。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刚俊告诉记者,教师的工程实践加快了理论教师到双师教师的转变,为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提升了教师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成都工业学院人事处相关负责人看来,“双师”教师的“内在能力”素质非常重要,尤其是教师是否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关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经历。
所以,成都工业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教师聘用制度,探索新的用人机制和考评机制,采用编制外全职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教学和送教师去企业参与一线实践的“教师互换计划”,与行业企业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推动产教融合,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根据成都工业学院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在引进人才、平台建设、激励措施、培养培训等多方面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新增300名双师双能型教师。
科研服务人才培养 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培养教师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
“在我们学校,所有由学校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都必须在申请书上加一个内容,就是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成都工业学院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成都工业学院“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的理念,教师要明确学生在项目中具体做哪些工作,同时,教师要在项目结题时,阐明项目的哪一部分要转化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作为成都工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理念要求教师科研项目立项和结题时,要陈述学生参与项目的情况;用制度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报专利;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
在2017学年和2018学年,“科研服务人才培养”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有178人次学生在70余项教师科研项目中,参与数据统计、文献查阅、试验分析、样品制作等研究相关工作;
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
共有350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直接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
据成都工业学院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学生们在参与项目时能够将几年来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资料搜集、问卷设计、调研、数据统计与分析等科研环节中培养自己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并在团队中提升沟通、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整个项目结束后,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全面综合能力将得到提升,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
除了让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学院通过设立“青苗计划”,启动了学生科研项目。“‘青苗计划’专门向学生开放,学生们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都可以向学校申报立项,经过专家评审后,我们针对有应用价值的小革新、小发明等项目,给予5000元、3000元不等的经费资助。”成都工业学院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项目中配有一名相关专业领域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项目。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工业学院设立了50余项“青苗计划”项目,参与学生220余人次。
今年,学院将从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尤其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三大赛事等方面,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出成果。
建立学科竞赛培育机制 以赛促学带动能力培养
成都工业学院学子在四川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1金7铜的优异成绩
2019年5月,在第十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20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杨虎同学荣获C/C++程序设计大学B组一等奖;
2019年5月,在“正大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总决赛中,来自成都工业学院应用统计学、电子信息工程和通讯工程的5名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了“‘就餐何处寻,外卖心相应’——大学生外卖需求驱动与障碍调查研究”的作品,并获得了二等奖;
2019年7月,在第七届“蔡司·金相学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暨第五届“莱州华银·金相学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材料综合技能大赛中,成都工业学院2016级材科专业的刘佳、2017级材科专业的高健和2017级材控专业的林晨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
翻开成都工业学院的学科竞赛名录,大大小小的奖项不计其数。一直以来,成都工业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促进学院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通过参加竞赛,不仅可以促进我校师生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提升我校学子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也推动了我校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成都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的老师如是说。
譬如在今年7月的比赛前,为提高参赛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学院采取“选拔—指导—训练”,再“选拔—指导—训练”的循环模式,并加大了理论考核,强化了模拟环节,到5月底才最终确定了四名参赛选手。此后的两个多月,参赛选手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培训会和交流会,进一步查漏补缺,经验丰富的学院老师刘杰慧针对每位参赛选手每个环节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了一对一分析和辅导,不断为参赛选手加油鼓劲,增强了参赛选手的“功力”与自信。
近年来,成都工业学院的学生们在各项全国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几十项。
无论是哪种模式,成都工业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不变。“未来,成都工业学院将继续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倾尽绵薄之力。”严余松如是说。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