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竹编:百花齐放铸新篇
□ 吴燕子 闻钊强
眉山市青神县地处岷江中下游,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从古至今,这里的先民便编竹器家用,用竹编簸箕养蚕。据传宋时苏东坡曾以青神竹扇纳凉驱蚊,青神扇子自此出名,曾一度被列为朝廷贡品。
作为竹编之乡,青神所产慈竹筒长节稀,色泽极好,质地柔韧,易于启篾拉丝,一截竹片可分成二十多层,细如丝、薄如绸,层层都有妙用。正如一首古诗所称颂的那样:似绢似锦又似纱,似绒似缎又似麻,疑是织女朝圣物,道是青神竹艺葩。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神竹编,这些年来传承和发展都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进入产业化运作,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青神竹编具有规模大、艺术含量高、品种多、效益好的特点,在全国独占鳌头,畅销海内外。青神县也于1996年10月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青神县著名的竹编村:兰沟村 (杨安文 轩视界)
陈云华的传统竹编画(吴燕子供图)
张德明编制的瓷胎茶具(张德明供图)
竹编之乡 享誉世界
四川竹编源近而流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神竹编一直是四川竹编的集大成者和重要源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央大厅悬挂的一幅长4米、宽2米的竹编《八骏图》,便是青神竹编工艺大师陈云华的作品,作为青神竹编的代表性人物和集大成者,陈云华的《五牛图》、《八仙图》、《百帝图》、《颂伟人》等众多竹编作品,都曾在国际国内获奖,使青神竹编声名鹊起,享誉世界。
青神盛产竹子,编制各种竹制品一直是这里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一般农家在闲时都会编点竹器挣点闲钱,这些竹器多为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品。陈云华也是这样,从编制一般的竹器开始自己的竹编生涯,他5岁就跟爷爷走乡串户,做篾匠活,因为人聪明,手艺日臻成熟,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村子里办起了青神的第一个竹编作坊,产品不但畅销国内,有的还出口创汇。后来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对竹制品的需要不断上升,市场逐渐扩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陈云华开始办培训班,既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也让陈云华的竹编理论和技艺得到提升。谈到竹编,他对我们说,竹编从工艺构成上来说,大致分为立体竹编、平面竹编和瓷胎竹编。所谓立体竹编中的立体就是实物,有实际的用处,这是竹制品中一个大类,除了生产中常用的各种竹制农具如箢篼、晒垫、簸箕等,生活中如各种篾篓、筲箕,还有竹制床箱、桌椅及篾扇、篾帽等,这些都是一般家庭过去离不了的生活用具,不可或缺。
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竹编产品也开始向高端化发展,竹编产品中的平面竹编便是如此。作为对传统竹篾制品的一个提升,平面竹编是对名家手迹、名人书画、名胜风景等,以竹制工艺的方式进行再加工,从手艺上看很精致,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虽然耗费工时多,但回报高。尽管从艺术上来说是一种复制品,但从传统工艺上讲,亦有它独到之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一种植根于泥土的工艺品,它也可以有横幅、条幅、挂屏、座屏、折叠等多种形式;出自竹编大师们的作品,亦有一定的收藏保存价值。
瓷胎竹编工艺品则是以瓷器成品为底,给成品穿上一件竹衣的外包装。瓷胎竹编的历史在四川是相当悠久,自古有之,它以慈竹细丝紧扣瓷器(胎)编织而成,编织技艺上以“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丝”为特色,以景德镇、潮州、宜兴等地优质陶瓷为胎,根根竹丝依胎编制而成,随凹随凸,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全部工序都不得出现竹丝接头、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讲究“一气呵成”。如花瓶、茶具、酒具、口杯和文房四宝瓷胎的竹编等,工艺要求都相当高。
竹编整个工艺流程完全由手工制作,工艺不可谓不复杂,这里且不说选料和早期的初加工,只是手工编织等,便有数十道独特的技法;按照每平方厘米织入的丝数由少到多为标准,可分为中档、高档和精品系列,精品则是指每平方厘米用48根以上的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柔软竹丝,按图案样式再加工创造,带钩的独特“竹针”挑拨竹丝,编织成薄如蝉翼、光洁如绸的艺术品,完成不同作品所需时间则由数天到数月甚至数年不等。最后这些精美绝伦的竹编艺术品才能进入市场或买家手中。
乡土艺术 升堂入殿
1985年陈云华编制的徐悲鸿名画《八骏图》以1000元的价格卖出,这是他淘到的第一桶金。此后,在赴台湾的一次展出中,他的《中国百帝图》被买家以4.8万美元的高价得手。这样,来自四川乡村带着泥土味的竹编工艺产品开始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同。陈云华的竹编事业也同他的手艺一样,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陈云华所带动的青神竹编产业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1993年5月,一座崭新的“中国竹艺城”屹立在青神县城南的岷江西岸。信步于红砖黑瓦、飞檐翘角的竹艺城,慈竹、罗汉竹、斑竹、湘妃竹等50多种竹子,竹影婆娑,葱茏滴翠。这里是竹的世界,竹制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竹林深处掩映着几座竹编作坊,心灵手巧的竹编女工们正在认真地编织各种竹编产品。这座占地60余亩的竹艺城既是竹编的生产基地,也是集吃、住、游、购、玩一体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远近游客。同时,它作为重要的竹编培训基地,这里还有来自欧洲、亚洲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员,来此学习竹编工艺,共同探讨竹编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自己竹编事业的发展,陈云华开始了他的竹编收藏。那些稀缺的竹编藏品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工艺价值,同时,这些收藏品又会对他的竹编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有相当的启迪作用。几十年来,他从全国各地收集到了数千种竹编工艺品,从古到今,不同时期、不同种类,可说应有尽有。在这个基础上他在竹艺城内建立了自己的竹编博物馆。竹编博物馆是一座展示竹艺瑰宝的殿堂,荟萃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竹编精华,品种繁多,从一般的生活用具到工艺复杂的艺术品等,让人叹为观止。
博物馆还有陈云华精心设计制作的竹编作品,如用100万根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成的《清明上河图》,是由他组织6人历时半年,精心编制完成,上面有810个人物、200多头牲畜、近百所房屋、16个民族的图腾等,堪称巨作。类似的还有《老北京》人物生活场景竹编,栩栩如生,精美壮观;《中国百帝图》中100位帝王神态迥异,妙趣横生;彩色竹编《五牛图》集天地之灵气,生机勃勃;用洁白竹丝编织成的《隐形观音屏》,正看观音时隐时现,侧看则真容尽显,巧妙的构图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用彩色竹丝编织的西方名画《蒙娜丽莎》,做到了还原于原画的艺术标准,创新了许多新的编织技巧……这些竹编大作都薄如蝉翼,光洁如绸,精美绝伦,可谓新、奇、特、绝。
以陈云华为代表的竹编工艺师,在完成了从工匠到大师的转化过程中,也直接推动了青神竹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竹编的产业化运作,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作为品种多、效益好的民间工艺品,它逐渐在国内扬名立万,畅销海内外。青神也于1996年10月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这正应了那首诗:似绢似锦又似纱,似绒似缎又似麻;疑是织女朝圣物,道是青神竹艺葩。
工匠辈出,百花齐放
传统的竹编产业是一门手艺活,是由师傅带领学徒推动行业发展。如果说陈云华是青神竹编在当代的重要开创者的话,在他的带动下青神竹编业迎来了一个较大的发展,那么以张德明等为代表的竹编艺人则把青神竹编带上一个新的发展周期,青神竹编产业独木成林,蔚然成风,高水平的手艺人的层出不穷,呈现出一片旺盛繁荣的局面。
今年67岁的张德明作为青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豁达开朗,是一个干实事的人,过去在青神职中的竹编工艺美术专业当老师,讲起竹编来头头是道,不厌其烦。他从老师的身份转型,在专注竹编传承的道路上愈行愈远,成为了一位竹编艺术家。
张德明在竹编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工艺上有不少创新。他创造的 “册式”竹编,如同古代皇宫奏折那样,便于携带、展示和保存;工艺上特别是他的“双线交叉走丝法”, 广泛用于瓷器、玻璃、铜、银等茶具的装饰。不仅是外观上好看,从工艺水平上也开拓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他公司的展厅里,竹编制品琳琅满目,每一件作品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他创作的《融》在2018年被选为我国外交部送给奥地利总统的国礼。同时,这些年还有不少作品获奖,业界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
同青神的绝大多数竹编公司一样,张德明的竹福竹编业务主要也是接单,即“按需定制”,在营销和收入上相对稳定,风险不大,从目前整个青神竹编行业来看,这其实是一种最主要的经营销售方式。如他们公司现在与国外的某奢侈品牌合作,也是这样,编织竹丝扣瓷茶具,按需订制定编,“洋”与“土”相结合,从艺术效果上说也是相互映衬,很有品位。
老张是一个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热情,做事又认真不敷衍的能干人。“品质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好关,才能让人家买得满意。”定制的东西别人就会有质量上的要求,不合格就只有打回来重新加工,这种事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这就是一种责任,大家都有责任心出来的产品才信得过。
谈到青神竹编,老张对我们说,立体竹编虽然接地气,但缺乏创新设计,平面竹编(字画)呢价格又非常高,一般人都消费不起,只有瓷胎竹编还能有所发展。弊端是不能上规模,增长方式略趋保守。目前国内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多在此徘徊前进,材料就地取材,本地劳动力又相对便宜,这是它能够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
谈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竹编本来是一个传统行业,是一种传统技艺,在创新的同时还能让业务发展,慢慢拓展开一些新的领域,这当中既有政府、市场的一些推助、因缘,也得有竹编经营者自己工艺上的特色,几方面其实很难分开。
谈到青神竹编发展,当地的老李一直从事社区方面的工作,他对我们说,由政府扶持帮助建立的竹编产业园,现在除了一般的竹编公司作坊外,还建立了相应的众创空间及公益扶贫等项目,以竹编技艺为媒,解决农村留守人员就业问题,通过对后者的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谋生发展。这是青神竹编给社会的另一个贡献。
行业的兴盛和工艺的成熟,让更多的青神竹编手艺人进入人们的视线,进一步推动了青神竹编产业的发展。除了张德明,青神县还有殷超、宋美湖等这些竹编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殷超、宋美湖二人均是四川省内最早把书法和绘画作品编进竹编产品的工匠,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级竹编从业者,以他们的勤劳与创新,彰显了青神竹编人的智慧,铸就了青神竹编的美名。
张德明为竹编的参观体验者进行指导(张德明供图)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