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6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非遗
2019年06月05日

德阳潮扇:匠心风骨铸扇魂

□ 彭忠富 文/图

炎热的夏日,在没有电扇、空调的过去,古人想要驱蚊纳凉,以扇招风是个好办法。扇子别称“凉友”,宋陶谷《青异录·器具》载:“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这里的“净君”指的是扫帚,“凉友”就是扇子。

德阳潮扇源于广东潮州团扇,其制作以慈竹丝、丝线、宣纸为原材料,扇面有猪腰型、蝙蝠型等多种,上面配以山水画、诗词等,既实用又美观,文化品位极高。2007年德阳潮扇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阳潮扇扇面上的绵竹年画

龚德江工作室里的德阳潮扇

 正在扇面上描彩的龚德江(汪秉宁 轩视界)

体验德阳潮扇编织工艺

一鸣惊人  位列贡品

儿时住在川西绵竹乡下,扇子是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这是种五边形扇子,由竹篾编成,扇把及中轴骨架是两片合订在一起的竹片。讲究点的竹扇还会在扇缘用色布包边,这样扇子不易走丝,也就更加耐用了。

除了竹扇和蒲扇外,还有一种原产于中江县的纸壳扇,也叫猪腰扇。这种粗竹丝框架桑皮纸糊的椭圆硬扇,不仅经久耐用,还可招风可垫坐可盛生熟食品,但扇面糊纸却凸凹不平,只能简单绘制小画装饰,价格低廉,也颇受市民欢迎。猪腰扇属于时令产品,每年端午节前是销售旺季。因为端午节时,女婿、女儿要回来看望岳父母。女家父母除备酒食款待外,要以衣、帽、伞、扇等物相赠,并将送来的粽子等物以半数回赠。这里的“扇”,指的就是猪腰扇。扇是谐音,意味着开枝散叶,多子多福之意。一把扇子要用几年,如果不是端午节回赠猪腰扇的需要,估计其销量也会降低。端午节过后,猪腰扇就进入淡季了。那些制作猪腰扇的工匠为了糊口,只得再做些其他的营生养家糊口。德阳潮扇的创始人李宝成,虽说是精通猪腰扇制作的高手,在淡季时也得靠卖甘蔗为生。其他扇匠有走街串巷卖散米的,也有开素菜馆卖帽儿头饭的。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曾任福建仙游知县的包善诚告老还乡。这年八月初,德阳城隍庙庙会酬神唱戏。包善诚嗜好川戏,列坐前台看戏,因为天气燥热,用一把从福建带回来的团扇驱暑纳凉。包善诚手中那把绢扇精致美观,这扇用黑漆扇框绷绫,两面图画相透,工艺不凡。绫是种丝织物,光滑柔软,质地轻薄,特别适用于书画装裱。这种绫产于杭州,自然比本地的猪腰扇所用的桑皮纸华贵许多。包善诚对好奇的旁人说,“这叫潮扇。原产于广东潮州府。”这可能是德阳潮扇的故事来源。

李宝成在制扇中发现,潮州团扇与中江猪腰扇有相通之处,于是将潮州团扇结合中江猪腰扇进行了大胆地改进:把平面圆形扇面改为凹面椭圆形,扇框以细篾丝编织成实底,薄绫空绷改为蜀产厚绢,并以上等宣纸褙糊其上绘山水、花卉翎虫或仕女,扇边饰以黑缎嵌花,扇柄接扇面处粘贴“蝠”字图案,以牛骨镂图为扇柄,下坠万寿丝绦。扇子做成之后李宝成先带样品到大户人家兜售,没料到那些小姐太太喜欢得不得了,竞相订购。李宝成喜不自胜,从此一心一意地制作这种改良版的猪腰扇。由于新扇利润大,完全可以养家糊口,李宝成再也不需要在淡季卖甘蔗了。为了保密,李宝成不雇佣徒弟或工匠,仅把扇庄维持在家庭作坊规模。他本人亲自劈竹片划篾丝,两个女儿编下线,媳妇裱糊扇面,儿子制作扇柄、装饰扇边,请德阳名家绘以字画。这种潮扇费时长,产量小,价格高,只有官宦大户人家才用得起。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果亲王受朝廷委派入蜀察访川西北旱情,路过德阳。德阳代理知县黄沅将亲王迎进馆驿后立即让李宝成精心制作潮扇20把,在果亲王返京再过德阳时献与他。果亲王回京将德阳潮扇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后大受好评,慈禧太后又传谕四川总督,索献德阳潮扇100把。

李宝成做梦也想不到,名不见经传的德阳潮扇仅仅三年,就一鸣惊人,成为了朝廷贡品。他奉旨造扇,一夜间传遍了整个德阳县城。李宝成再也不是人们当年所见的猪腰扇扇匠和甘蔗摊贩了。他身价大增,连德阳县令见到他也非常客气。李宝成带领全家老小日夜赶工,连干三个月,直到次年春末,终于将贡扇完成,由黄沅亲自押送进京。此后,德阳潮扇声誉鹊起,李宝成正式在德阳城内挂出“李宝成潮扇庄”的匾额来。

工艺繁杂  创新艰难

李宝成病故后,其子李万忠继承父业,挂出金字招牌“老号李宝成潮扇庄”,扇庄业务更加兴旺发达。李万忠与其父不同的是广收徒弟,徒弟谢师后可另开扇铺。于是,德阳的扇铺越来越多。德阳潮扇在1938年前后处于顶峰,年产量约7000余把,其中高档扇近千把。那时四川交通已日趋便利,德阳潮扇远销省内外,成都、德阳更成为潮扇集散地。每年腊月间,各地客户来此洽谈业务,待春节过后,便派人来德阳坐等发运。

从晚清李宝成创立德阳潮扇开始到现在,德阳潮扇工艺相沿至今,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德阳潮扇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号宽22厘米,竹丝数为168根;中号宽19厘米,竹丝数为156根;小号宽16公分,竹丝数为144根。德阳潮扇传统制扇工艺流程大致是:扇子框架采用绵竹西山大斑竹,刮去竹青劈成筷头粗方条,用甑蒸一个时辰(有的需三蒸三晒)以防蛀,再细刮上清桐油达到应有光洁度。扇背竹丝用越冬老慈竹,去竹青后浸泡盐水减脆,然后劈成细如发丝的竹丝,经三蒸三晒防蛀处理后,再用成都上等白蚕丝线上下相扣,编成三道花纹竹丝扇架。扇柄由在成都大墙后街进回的羊胫骨和牛肋骨,或在华兴正街购进的象牙制成;稍次等级扇柄则用绵竹西山马鞭竹,以车、刨、刻、镂工艺制成不同规格扇柄。扇绦用柞蚕丝线染色,编织成双蝠形或双排梅花形彩绦,下系玉石鸟兽扇坠或银铸吉祥扇坠。扇边用缎条锁嵌,接扇柄处前后贴绸料花卉图案。一个熟练的匠人,制作一把潮扇,也需要三四天时间。加上精致的紫檀木座架,放在家里就是一个高雅的摆件。按照现在一个技工每天三百多的日薪算,一把德阳潮扇售价一千多,我觉得也是合理的。

当然,整个制扇过程的关键部位还在于扇面,其绢料在成都纱帽街进货,要求绢质细薄匀称平展。绢料下衬裱夹江宣纸,绘画效果为半生熟。传统的绘制为工笔写意国画,改良后也适合年画、水彩、水粉、油画等。如果是名家书画,这把德阳潮扇还会涨价,因为名家书画具有稀缺性,本来就具有升值空间。有诗赞颂当时的德阳画家:“松舟兰竹庆川松,师篁美人谢芙蓉。竹生精工挑柳燕,尹陈山水夺天工。”

当时德阳画扇面的有四大名家,其中首推画师朱师篁。朱师篁笔下的古装仕女体态轻盈,娟秀俊雅。其代表作《阆苑美女牵狮图》扇面,构图华丽,勾勒仔细,人物手指关节毕现,狮兽毛纹细密、憨态可掬,堪称珍品;朱师篁的花鸟画,四季花卉明艳多姿,巧妙地点染一二只呼之欲出的蝴蝶、甲虫之类,衬托出画面动与静的协调气氛。

抗战期间,张大千到德阳时,曾以重金收藏朱师篁绘制的素缎帐檐《百蝶图》,其作品魅力可见一斑。至今在雅昌拍卖网上,仍可搜索到朱师篁的一幅题为《千秋一品》的设色绢本画作。画面呈圆形,一只张开翅膀的仙鹤正单脚站在松树上,回望云层中若隐若现的月亮。从画面的题签看,此画作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当时还没有德阳潮扇呢。否则,朱师篁的画作有可能变成德阳潮扇的葫芦形。葫芦谐音“福禄”,手摇德阳潮扇,清风徐来,福禄双至,真是美哉妙哉!

常年跟画家们打交道,一些扇庄老板也拿起毛笔,开始学着在扇面上作画来。由于有名家指点,他们进步神速,很多人都学会了画画。譬如陈辉庭、龚守春、温永祥、蔡维达等都出手不凡。他们或于春秋佳日或逢年过节,备酌约会画友,研讨诗书画艺,主客融洽无间,往往在酒筵上议定画扇润格,有异议则在席后茶余协调。平时,画师与扇庄主人风雅交往不失礼仪。

龚守春是龚德江的父亲,其师傅是李宝成的徒孙,因此龚德江算是德阳潮扇的第四代传人。龚守春九岁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跟着保娘过活。保娘希望龚守春能学点手艺,长大后能养家糊口,于是将其送至江彝金潮扇庄拜师学艺。老板有个侄女叫江四方,彼时也在潮扇庄做学徒,主要从事编织缠线工作。老板看见龚守春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很快掌握了德阳潮扇的全套工艺,于是做主把两人撮合在一起。龚守春成家后,就搬到了德阳城里,在崇果寺附近自立门户开起了“春福亨”扇庄,夫唱妇随,前店铺后作坊,生意做得还算红火。与德阳城里的其他扇庄一样,夫妻俩仍然是半年做扇子,半年时间利用门面房开素菜馆,卖帽儿头饭,小菜免费供应。

不同的是,龚守春除了聘请画师画扇面外,自己也能够画扇面。虽然没有专业画师技法好,但还算拿得出手,这样就节约了不少开支。龚守春熟悉百姓心理,擅长一些大红大绿的画作。他知道,对普通人家来说,他们根本就分辨不出画作的好坏,只要寓意吉祥就成。而民间对于书画的鉴赏能力并不高,一些老板虽然喜欢买画收藏,但他们下手前都得请内行把关。

出生于1955年的龚德江,儿时常看见父亲白天做扇子,晚上在油灯下作画。为了跟父亲学画画,龚德江就主动给父亲磨墨。有时候,墨盘里全是泡沫,龚守春就会让其将墨汁倒掉,还教导他说:“磨墨似病夫,要慢慢地磨,用心地磨。”等到墨磨好了,龚守春就会给儿子示范画作。

如今,每年开春三四月份,龚德江都要到宜宾蜀南竹海住几天。他不是去旅行,而是去寻找用于制作德阳潮扇的优质慈竹。买好几十根竹子,拉回德阳,就是他使用一年的原材料。德阳潮扇的骨架用的是慈竹,以前川西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这种竹子,其中以绵竹西山的慈竹为最好。

如今德阳虽然还有慈竹,但由于受到污染,竹竿生了斑点,容易脆断,已经不再适合做潮扇。现在做潮扇使用的慈竹,大都从蜀南竹海和成都大邑县购买。除此之外,龚德江说绷扎扇框的丝线也不容易购买了。别人总是问他需要几吨,他一个手工作坊哪里能消耗那么多呢?此外,现在的绢料中往往夹杂着化纤,这也会影响德阳潮扇的画面效果。

潮起潮落  筑梦新路

6月1日的德阳石刻公园内,到处都是带着孩童玩耍的家长们。龚德江的潮扇工作室就在这里。这天上午九点,他已经在他的的画案边开始作画了。

龚德江从小在潮扇社长大,耳濡目染,学会了划竹丝、缠线条和画扇面等工序。在下乡期间,他就在负责划竹丝上交潮扇社,每个工作日按七角钱计算。龚德江和另外两个农民,每天给潮扇社交十把竹丝,倒也比做农活轻松许多。1976年返城后,龚德江分配到德阳氮肥厂工会工作,继续写写画画。龚德江不满足于在工会喝清茶,认为自己还是应该做一番事业出来。1985年,龚德江主动停薪留职,开设装裱门市部,逐渐认识了德阳城内的大部分书画家。也就在这时候,龚德江和《德阳日报》美术编辑、画家舒增尧认识了。舒增尧和龚德江亦师亦友,时常给龚德江指点一番,这对提高龚德江的画艺很有帮助。另外,舒增尧还建议龚德江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研究班进修。

2012年,龚德江和女儿龚书到清华美院高研班全脱产学习了三年,师从霍春阳等名师。此时,龚德江已经58岁,父女俩同时在学院学习,一时间传为佳话。学习期间,生活条件很苦,龚德江根本不适应北方生活,譬如早晨起来洗脸,毛巾都结冰了。在清华美院高研班进修期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龚德江书画作品集》,有名家评其“师承大家,聪慧异常,法古不拘,深得其神。”书画技艺的突飞猛进,增加了龚德江搞好德阳潮扇的信心。因为龚德江明白,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潮扇的传承人,自己有责任把德阳潮扇做得更好,而熟练地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艺,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前提。

其实早在2003年,龚德江就在舒增尧的劝说下开始制作德阳潮扇了。当时成都一批书画家到德阳采风。闲谈中,这些画家谈到,“德阳潮扇以前那么出名,为啥现在不生产了呢?”舒增尧说,他有个学生叫龚德江,他们家里以前是做德阳潮扇的,他可以动员这家人把德阳潮扇恢复起来。舒增尧对龚德江说,“德阳潮扇这么好,不把它恢复起来,那就是你龚德江的罪过。”龚德江陪着舒增尧去做龚守春的工作,时年83岁的龚守春连连摆手:“不做不做,舒老师我求求你了,做德阳潮扇累死人,又不挣钱,恢复啥子嘛,还是莫去惹事了。”舒增尧一时非常尴尬。

还好龚德江母亲在旁边打圆场,说:“舒老师你别跟老头子一般见识,你讲的很有道理,既然国家重视文化,我们就有责任把德阳潮扇恢复起来。”起初龚德江并没有掌握德阳潮扇全套制作工艺,他向父亲请教时,龚守春就会不耐烦地说不晓得。但其实,作为跟德阳潮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龚守春,早就盼望着德阳潮扇能够恢复起来。但是他明白,德阳潮扇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价格高昂,很难在普通百姓中打开市场。恢复德阳潮扇,就意味着吃苦受累。有时龚守春看着龚德江把德阳潮扇做得怪头怪脑的,就开始在一旁不客气地边批评边指点起来。如此,龚德江逐渐掌握了德阳潮扇的全套工艺。可惜,2003年末,龚守春就因故去世了。

龚德江坚持认为,德阳潮扇这种纯手工制作的东西没法创新,因为创新之后就不再是德阳潮扇了。不过另一位德阳潮扇传承人杨占勇认为,德阳潮扇是可以创新的。杨占勇将潮扇编织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创新,通过“插丝”的方式编织潮扇,使复杂的工序大幅缩减。同时,他还将剪纸、秸秆粘贴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融入潮扇扇面图案的设计创意中,让作品变得更加新颖、时尚、丰富。杨占勇认为,丝和编是潮扇的魂,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但这并不妨碍用潮扇作为载体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车挂、项链、木雕等。坚守还是创新,孰优孰劣,相信时间自会给出评判。

2019年3月,四川天一学院设立德阳潮扇大师工作室,龚德江获聘为天一学院文创中心特聘研究员,人文系特聘教授。2019年5月,龚德江参加两岸四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风云人物颁奖大会,获颁功勋式非遗大师称号。如今,广州潮州已难见潮扇影踪,但德阳潮扇正在收获崭新的未来。龚德江认为德阳潮扇具有区域性,代表了德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必须原滋原味地将这套工艺传承下去。这也是他这个非遗传承人的责任。龚德江将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在了德阳潮扇中。也正是因为龚德江的这份匠心和坚持,德阳潮扇才会成为一种活态艺术,为我们呈现出它的百年风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