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5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产教融合
2019年05月29日

“校社共建”成工新邨众创空间

开启“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新征程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易陟  刘琳  文/图

在成都工业学院的西侧,一座四层楼房装修得简洁、明朗,这是坐落在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的成工新邨众创空间(简称“众创空间”),该建筑一经落成,即成为路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据悉,众创空间集功能化、现代化为一体,机器人开发、无人机/航模、VR等高科技体验、仿真实训、计算机培训、华为智慧学习工厂等各种“硬货”,为空间注入了创新创业的新元素。

众创空间是成都工业学院与郫筒街道蜀都新邨社区在“校社共建”模式下,探索校地深度合作的成果。该众创空间依托工业学院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学科专业优势,整合校地企社资源,通过校地共建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共同打造“环工业学院知识经济圈”,全力服务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建设。

在众创空间,两名学生正在讨论如何安装航模零件

在众创空间,一名学生正在摆弄机器人模型

众创空间的老师向记者介绍3D打印设备

在众创空间,学生们正在组装飞机模型

众创空间的老师向记者介绍高科技体验区

众创空间的老师向记者介绍机器人服务区域的情况

聚集人才  推进项目落地

2017年9月,成都市对外发布《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要建设总规划面积为121.4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区作为其主阵地,吸引了杰狮隆半导体、旷视科技、菲诺氪斯(成都)科技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落户。

企业的落户,必然会聚集一大批产业高端人才。在成都工业学院副校长叶仲斌看来,这些人才不仅仅是促进郫都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还会给众创空间注入新鲜血液。叶仲斌认为,众创空间就像磁铁,吸引着高端人才集聚并碰撞出创新的火花:“高端人才总是有一大堆想法,他们需要找人、找地方去实现,我们的众创空间就是这样的地方,他们提出想法,在我们这里召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并带领团队将想法孵化成项目。”

这便是众创空间的理念创新。

以物聚人。众创空间通过各类桌面化智能设备、实验室实践材料和原型化产品开模加工等设备工具集群,进行各类创客创新产品的展示展览和技术实现的分析,聚集创客和各类科技创新性人才增加人气,为后续各类主题活动和市场化运营积累潜在用户会员,做到“人才储备”。

以人做事。通过方方面面的人才聚集汇集,各自展现他们的兴趣点所在,自由组合分配,进行分享交流互动,并且通过创新型的“资源众筹”模式,汇聚能量,达成“创意生成和项目落地”。

以事成物。从各个科技创新个人和群体内,挖掘成功的项目实践后,通过“原型生成、项目路演、种子孵化、资源嫁接”等服务模式,达成“实验室产品市场化”的目的。

引入企业  激发双创活力

敲击键盘的啪啪声、打印机打印的嗡嗡声……下午两点,众创空间一楼的办公区域内分外忙碌。在这里,记者见到了郫筒街道党工委书记杜攀。杜攀告诉记者,就在几分钟前,一家电子信息产业类企业的负责人正在和他讨论入驻众创空间的事宜。

吸引企业入驻,是众创空间的建设目标之一,根据“校社合作”框架协议,众创空间要吸引多家规模较大的符合项目规划的优秀企业入驻,通过龙头项目的示范及带动作用,在两年内使众创空间初具规模。

杜攀说:“不论是成都工业学院,郫筒街道,还是蜀都新邨社区,都希望将优质的企业整合嫁接进来,形成校企社的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把众创空间建设成一个综合性、集成性的空间。”

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优质”企业?据杜攀介绍,众创空间旨在集聚资源要素,搭建电子信息双创高地,因此,入驻的企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属于电子信息类企业,二是具备很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譬如,即将入驻的华为智慧学习工场,其内容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践平台顶层设计、ICT行业前瞻技术转化、智慧学习创新、课程资源开发、专业认证评价、创新创业、产业服务与就业等。

“优质”企业的汇集,必将为众创空间增添强劲动力,加快其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服务的重要载体。

扶持创客  提高成功概率

既然是众创空间,为创客提供服务定然是主要任务之一。

创客人群的定位,是达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众创空间不局限于寻找和拓展扶持“电子类、机械类”的技术创客,也发展“老年创客、女性创客、娃娃创客”,让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参与创新,从而实现“万众创新”。

在创业萌芽阶段,众创空间里的光纤宽带多媒体网络系统、会议室、展示厅、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商务中心等共享设施,将为创客们提供创意、体验、展示自由开放的工作与服务场所。

一旦项目落地,众创空间结合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的特点,在空间内用“资源众筹、协同合作”的模式组建开发团队,完善创新实践性作品,进行市场化运作。

——商务服务。针对 “创客个人会由微小创业者转向创业者”的情况,对创客们进行一系列的商务支持服务,例如:进行相关的技术支持、专利申报支持以及相关商业化文档“企划书、财务分析预测表、宣传文案”等方面的支持。

——定位分析。在辅助创客群体的时候,协助创客们进行定位分析,进行创新产品的“战略定位、商业定位、模式定位和市场定位”,努力提高创客们创新产品的成功概率。

——风险控制。在创意转换产品、创新产品推出的时候,提供风险控制服务,对创客们进行“资金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推广风险”等各类风险控制,提高成功概率。

推动学校  提升育人能力

一走进众创空间二楼的无人机服务区域,各式各样的航模、无人机让记者眼前一亮,科技味儿如此浓厚,犹如迈进了高科技体验馆。在这个区域的角落,一名20岁左右的小伙儿正在摆弄着航模零件,询问之下才知道他是成都工业学院的学生,名叫雷思奇,尽管还没毕业,雷思奇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成都雷生模型有限公司。

作为通信专业的大三学生,雷思奇从大二开始创业,不到一年时间,公司的产品已经出口到欧洲、日本。对于为什么入驻众创空间,雷思奇告诉记者:“公司发展还在初期,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众创空间可以为公司的正常运行、产品开发提供场地、技术支持。同时,我们也能够辅助学校航模协会的建设,指导航模协会利用展区对外开展科普活动。”

“更重要的是,众创空间里的导师能够为我们答疑解惑,避免我们偏离航道,引导我们走入正轨。”雷思奇如是说。

的确,在创业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众创空间在机器人、无人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中选择成都工业学院具有相对专业优势的3-5个产业,整合学院已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科技园和创业苗圃等,统一纳入众创空间的能力建设范围。“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仲斌坦言,随着众创空间的落地,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天马行空的空间,教师作为领路人,就必须拥有匹配的学术功底、教学能力,“倒逼着教师们去提升自己。”

叶仲斌认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众创空间这个平台里,学生的求知需求推动着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教师的进步又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带动学校、众创空间、社区高质量发展。

升级社区  享高品质生活

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校社共建”的目的之一。

“成都工业学院的科研资源、教师资源,以及学校的社团志愿者,通过众创空间这个平台,发挥着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养的作用。”杜攀介绍说,众创空间会针对社会人员、大学生、中小学分别开展科技教育项目。譬如面向社会组织公开课,讲授创客常用的开发工具和智能研发平台的使用方法与开发技巧;在周围中小学组织以“创客竞赛项目”为导向的专业辅导与团队培训;对中小学生开展系统的科技创新实践教育。

社区居民可随时参观和定期体验众创空间所有入驻项目,享受众创空间的多元化公共服务。当前,郫筒街道正在构建国际化社区,杜攀认为,国际化社区并不是指社区里居住了多少外国人,而是指能够为辖区的居民、产业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让大家能享受到国际化社区共建共享的成果,“所以,我们要实现校社的无缝对接。”

“校社之间需要破除‘两堵墙’。”拿着一块绘有位置平面图的KT版,杜攀向记者介绍着众创空间、成都工业学院、蜀都新邨主要小区的位置。

在物理空间上,将校众创商业区和运动场对外开放,推进校城空间区域的融合。

在产业空间上,要破除科技成果就地孵化转化的“围墙”壁垒,力争将校内西肆楼和美食街约6500平方米建成创新创业载体。郫筒街道将进一步整合其他配套楼宇资源,规划打造众创空间,与工业学院小微科创园连为一体,共建成工电子工业科技园区。

实现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无疑将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建设步伐。

破除障碍  助力共赢发展

众创空间作为校社合作的一期项目,在校社之间搭建起了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创新实践与校社互动等为一体的双创实践与科技教育服务平台,打破了过去校社各自为政的发展局面,在吸引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服务项目集聚的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众创空间的落地运行,一个以成都工业学院和郫筒街道为核心,以中信大道为轴线,以郫都主城区有条件的楼宇为依托的“环成都工业学院知识经济圈”正逐步呈现出来。

如此大手笔,成都工业学院与郫筒街道有何底气?

“我们有基因。”叶仲斌向记者细数了成都工业学院建校以来的历史进程,“从最初的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到后来的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再到现在的成都工业学院,我们一直坚持在电子信息领域和机械制造行业深耕细作、创新发展。”

郫都区是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功能区,作为配套服务的核心区域,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将集聚。杜攀告诉记者,该社区目前有近80个存量项目,接下来将主动链接进驻西科大、攀枝花学院等外地工科院校100个项目资源,壮大郫都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独有的成电+成工的“双轮”创智支撑优势。

学院的百年积累,加上社区的优质项目,“环成都工业学院电子信息知识经济圈”将会成为一个集科技、创业、创意、孵化、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推动校城、产教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现学校与地方经济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作为“知识经济圈”的启动区,众创空间已经准备就绪,只待开拔起航。

 

成工新邨众创空间今日投用

8个区域38项优质项目确定入驻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  易陟  刘琳)近日,在成都工业学院老师的带领下,记者实地探访了成工新邨众创空间(简称“众创空间”)。这个占地约43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内,一楼是社区办公区域和“优咖啡”,从二楼至四楼,分别是高科技体验区、机器人服务区、无人机服务区、华为智慧学习工厂等科技感元素十足的区域,以及一系列现代化的研发试验室、创新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生创业办公空间。据介绍,众创空间今日全面投入使用。

——机器人开发区。以中小学、综合培训机构为B端市场,6-18岁中小学生为C端市场作为切入点。以“做中学、学中创”为教学理念,独立开发的课程体系更契合中国教育现状,更能为中国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具有能力提升价值的科学知识;以为中国新一代培养更好的创新意识、更强的创造能力、更高的综合素养作为终极目的。

服务内容包括:课程研发、产品研发、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赛事培训、scratch编程教育、国际机器人创客能力测评、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等级考试、创客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等。

——无人机航模区。组织学生参加航模科技活动,提高其动手能力外,帮助其学习空气动力学、材料学、机械制图、制造工艺学、发动机原理、燃烧化学、胶接技术、木工工艺、钳工工艺、无线电遥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参加航模竞技活动需要团队运作,还可培养队员项目管理和协调沟通能力。

日常活动期间,为对航模感兴趣的社区居民提供航空知识和航模知识培训,利用相应的器材或设施进行航模体验。同时,部分项目可以开发成培训课程对公众进行培训教育,在假期开办无人机及航模体验夏令营活动。

——计算机培训空间。为社区计算机科学教育提供优质师资与教学资源,促进社区青少年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提高社区居民计算机科学文化和信息素养。针对青少年、在业居民、待业居民、退休居民的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将涵盖计算机基础应用与数字媒体两大板块。分别提供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提升、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程序设计能力提升、新媒体艺术、游戏、动漫设计等培训。

目前,众创空间已经确定了8个区域38项优质项目,首批入驻项目即将完成交接和人员培训,正式开园运营后,将填补国际化社区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空白点”,展示“全域双创”新场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