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越西财政改革开放40年奋进之路
□ 林建江 陈坤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胡智 陈国盼 文/图
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穿透云层洒向大地的时候,越西——这座生机勃勃的县城又迎来了充满希望的一天。在这里,传统文明与都市时尚正在相互碰撞、相互交织,这座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独有的韵味与魅力正一步步展现。
财政,历来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面对地方经济落后、资源稀缺、产业结构不平衡、税源少、增长点缺乏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越西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着力盘活存量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从1978年的174万元到2018年的422340万元,越西财政收入总量增长242624.14%。在砥砺奋进中,越西财政从“吃饭型”到“服务型”“建设型”的转变中,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社会质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越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6年文昌故里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开展贫困户大规模集中培训
越西交通由原来的处处“断头路”,到现在的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
攥紧钱袋子 千方百计稳增长
财政工作艰辛、复杂,最难的是资金积累。经受改革开放洗礼的越西县委、县政府深刻地认识到,财源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永恒的主题,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一届接着一届干,40年的沐风栉雨中,越西全县上至县领导,下至一般干部,人人献计献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培植和涵养财源,齐心协力抓征管,做大财政经济“蛋糕”。
——科学理财,千方百计增强财力。持续强化税收征管,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监管,严禁税收的“跑、冒、滴、漏”。从严控制税收的减、免、缓,进一步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财税部门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征收部门的积极性;狠抓非税收入征缴入库工作,强化一个“钱袋子”的原则,着重加强对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广告费收入等重点项目的征收,加强票据管理力度,强化源头管控,充分发挥“以票管收”“以票促收”的关口作用,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及时缴库。
——强化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严格执行“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年初预算一经确定必须认真执行,从严控制追加,避免预算的随意性;从严控制生活接待费、会议费、交通费,研究制定有关定额标准,将“三费”压缩到最低限度;严格控制政府工程建设,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严禁超预算安排;从严控制公费出国旅游、出省旅游或借考察学习之机出省、出境旅游;从严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减轻财政负担。
——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运行质量。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拨付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对纳入县财政预算安排的经费、上级专项资金、政府性基金、专户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完善拨付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对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重点工程、民生工程等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资金的安全。进一步推进公务卡消费,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落实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制度和工作纪律等相关抽查制度,开展财政供养人员、“小金库”、财政支农资金、政府采购资金、乡镇辖区内闲置国有资产等清理检查和各项财政补贴、强农惠农等专项检查,做到了目标更加科学,责任更明确,执行更加有力,考核更加严格,监督更加有效。
——培植税源,壮大财政实力。设立增值税、改革所得税、取消农业税,实施“营改增”,打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增值税链条,消除重复征税,不断减轻企业纳税负担,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品牌,带动以四川省乃托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东方农业公司等为首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激励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分险金、产业扶持基金、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并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金融资本,放大资本规模贷款,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解决筹资难问题,拓宽人民群众的收入渠道;不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新型化投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来,持续加大对农业产业、旅游商贸、基础建设投入,在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形成新的就业机会。
用好钱袋子 聚心聚力谋发展
“没有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增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壮大税源是财政工作的首要职责,也是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活水源头’,必须‘放水养鱼’。”有了这样的共识,越西始终坚持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以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为重点,精心研究政策,提前论证储备,及时筛选上报,多方汇报衔接,全力争取项目资金。同时,越西整合县级财政资金,在“怎样发展”上落实科学发展要求,在“为谁发展”上高扬人本旗帜,在“靠谁发展”上坚持群众路线,以时不我待的步伐加快发展,以潜在后发的优势转型发展,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跨越发展。
2018年,越西进一步发力,在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等重点领域全力加速。
——脱贫攻坚深入实践。坚持脱贫攻坚统揽全局,整合涉农资金5.27亿元,拼盘投资10亿元实施23个扶贫专规,统筹推进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实现贫困村退出60个,脱贫4651户2029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89%。
——城镇建设策马扬鞭。滨河公园景观灯、绿化带及县城7条城区道路完成升级改造,农村生活垃圾简易处理设施完成初步配套,普雄镇垃圾中转站正式启用, 州大道全面动工, 州大道附属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加速推进,36个乡镇总体规划纲要、208个贫困村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普雄镇成功纳入全省“百镇建设行动”。
——项目建设全面推进。21个项目实现集中开工,绿色家园、顺利大道、安心工程等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增减挂”项目及土地整理项目深入实施,取得“增减挂”节余指标1003亩,新增耕地指标4490亩。招商引资深入开展,与26家企业开展项目洽谈,实现国内州外引资10.8亿元;省级平台集中签约11.24亿元,超目标任务2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依托本县特色自然资源优势,统筹财政资金,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大瑞大花丁山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区3个,持续打好“果薯蔬草药荞畜”组合拳,错季蔬菜、中药材、稻田养鱼、生态养殖等产业多点绽放。持续提升高品质甜樱桃、苹果、花椒等农业产业化品牌,农户创业致富道路不断拓宽,群众收入稳步提高。主动协调乃托水泥产能供给,实现产值3亿元;华润风电、晶科电力等清洁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观音河流域景观建设、旅游扶贫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文昌文化旅游节”品牌进一步打响,普雄“尝新米节”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管好钱袋子 一心一意惠民生
民生乃社会和谐之根本。随着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十二五”以来,越西县严格落实省州厉行节约相关政策的要求,大力压减运转支出,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努力将有限财力向民生倾斜,不断加大对“三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投入力度,以改革惠民生,用“真金白银”办好群众最关切的事。仅2018年,越西县就坚持兜底保障惠民生,投资3.79亿元实施10项民生工程和19件民生实事,有力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需急盼的民生问题。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低保补贴、高龄老人补贴、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等补贴标准不断提高,五保实现应保尽保,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18年,新增城镇就业655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低保清理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城乡低保覆盖3.5万人。累计实施城乡医疗救助1132万元,城乡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特殊困难儿童得到及时救助。
——加大力度改善教育办学条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持续完善,学前学会普通话启动试点,18所乡镇幼儿园正式开工;总投资5.3亿元的义务教育均衡项目分批实施,越西中学新校区正式招生,“9+3”职业教育深入开展;控辍保学全面加强,3391名失辍学人员重返学校;师资队伍提质增量,补充各类教师518人;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全部入学,“3+9+3+N”教育扶贫救助体系实现全覆盖。“一乡一园”“一村一幼”局面基本实现,城乡教育日趋均衡。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公共医疗卫生保障机制日趋完善,乡镇卫生院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十免四补助”“两保三基金三救助”等基本公卫制度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累计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8.2万人,“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惠及贫困群众1.7万人次。在医疗保障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群众就医的负担,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质增速。成昆铁路扩能工程越西段加速推进,小相岭隧道通车在即,通乡油路实现全畅通,通村硬化路实现全覆盖。解决4.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生活用电、通信网络等设施同步提升。
……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系列重点民生工程的实施和惠民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40年来,越西乘改革开放春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发扬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跨越发展之路,为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注入了无限生机。
唯其艰难,方知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新时代下,以财政为支撑,越西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脱贫攻坚等工作中加劲加力,朝气蓬勃、文明靓丽、开放开明、宜居宜业的新越西正阔步向前迈进。
越西县最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即将竣工
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美如画
搬出深山,重建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地处恶劣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对“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来说,无疑是摆脱贫穷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近年来,对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越西县将安居与乐业并重,住房建设与脱贫攻坚同步,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举措。2016年至2018年,越西县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建设,共实施11809户安全住房、115个村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通过建设完善的住房及配套设施,让贫困百姓乐享安居;通过提供就业帮扶,突出产业带动,让贫困百姓能脱贫,更能致富。
初春的越西,天朗气清。从县城驱车向北数分钟,记者来到易地扶贫搬迁城北集中安置小区。小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置身其间,更感受到建设场面之红火。24栋安置房林立,挖掘机等各类工程机械来回穿梭,墨绿色围网中敲击声、机械响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
城北集中安置小区,是越西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项目。建成后,将集中安置18个乡镇38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425户6655人。
“现在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按计划,项目将于今年7月整体完工并交付使用。”负责项目的越西县发改经信局副局长蔡循源介绍。
小区项目总投资4亿元,共建设24栋60个单元1140套。建设将搬迁安置与就医、就学、就业产业配套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小区内将新建2所幼儿园,配套管委会、卫生室、村民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等。
“搬出容易,致富难。项目建设容易,而要给小区群众提供长期的生活保障却不容易。”蔡循源介绍,“我们详细分析搬来贫困户的人员信息,逐一测算配套项目体量。根据贫困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和年龄结构,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分类配置,最大限度实现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
传统农业安置劳动力约200人、小区内物业管理50人,农贸市场及衣食住行生活服务消纳300人、加大培训力度推动劳务输出1000人,城市管理、垃圾清运等公益性岗位100人……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劳务培训的方式,敞开贫困人口就业通道,从而实现“造血式”脱贫。
小区配套农贸市场,优先由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承包经营,聘用小区内的贫困户就业,租金可用于社区发展基金滚动使用。预留地块约20亩,可用于推广大棚等设施农业,小区贫困户优先获得经营权,租赁收入可用于社区发展基金滚动使用。推广户用余电上网型光伏发电项目,计划装机约4MW,预计年户均可增收1000元。
林建江 陈坤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胡智 陈国盼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