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3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产教融合
2019年03月12日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架起产教融合新桥梁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易陟 刘琳 文/图

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骨干教师应当“一专多能”,既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适应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的迫切需求。

2018年,在四川省首批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创新平台名单中,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友德、胡明华和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廖永麒、高凯、吴琦几位老师的名字赫然在列。

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我省职业院校里涌现出大量“双师型”教师,这些职业教育坚定的践行者,始终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齐头并进,为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架起了一座融合发展的新桥梁。

老师为学生介绍设备

老师手把手教学

老师为学生讲解知识要点

学生正在调试设备

老师正在为学生们授课

老师为学生讲解印刷相关知识

“引进来”“送出去” 修炼师德

一个老师既可以是专业理论的传递者,又可以是专业实践的指导者,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一职多能”,向“双师型”教师角色转变。

在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步伐从未间断。学院人事教师处副处长陈琪怡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学院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发展为重点,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梯度有序、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陈琪怡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数据: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

乍看之下并不觉得数据有何惊人之处,但在今年2月份教育部召开的2019年第三场新春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共有133.2万人,“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4.2%。

75%之于34.2%,已超出两倍。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训。

“组织教师出国出境培训、进行教师专业实践顶岗培训、开展各类专题培训,这些都是常态。”陈琪怡表示,为了提升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教师发展与教学服务中心。

“这在我省的职业院校中当是首屈一指。”陈琪怡告诉记者,教师发展与教学服务中心配备了交流研讨室、数字录播室、数字资料室等,为教师工作坊、名师沙龙、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在线课程录制、教学竞赛模拟等活动提供硬件支持。

硬件与软件是相辅相成的。有了高端的硬件设施,软件实力也不能落后。“我们引进了孙中生博士,担任教师发展与教学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陈琪怡介绍说,“孙中生博士有丰富的职教经验,借鉴德国的培训体系,制定了模块化的培训机制。”

据了解,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新建了中德教师培训基地,将之并于教师发展与服务中心。该中心对标(参照)《悉尼协议》对高职国际化的专业建设要求,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绿色轻工发展要求,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为学院发展需要的师资人才素质提升提供保障。

“引进来”,围绕绿色技术研发、绿色轻工专业建设及课程开发、德国职业教育等领域,聘邀企业行业知名专家及国外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开展高端校本培训、高端讲座。

“送出去”,开展教师送培工作,加大师资继续学习、学术交流、外出培训力度。针对性地实施海外绿色技术培训,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各类访学、专业实践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各种短期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开展各种培训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理论教学素质,如何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则需要教师进工厂、进企业“实战操作”。

下车间 进一线 锤炼师能

在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工程系主任余勇的办公室外,一幅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面是关于印刷技术专业“双师”队伍的简介,这些教师除了毕业于名校,拥有高学历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都曾经在企业任过职。

譬如曾在中粮包装(成都)有限公司担任过印前主任的张永鹤,又或是曾任职印刷机机长的肖林,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曾深入一线实践锻炼,具备过硬的本学科本专业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能文能武”的教师,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专门的制度文件,如《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据陈琪怡介绍,这些制度文件鼓励教师通过跟岗实习、定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等多种形式,增加实践经验,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在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轻工优势专业的教师三年内必须有6个月以上企业经历。

“职业院校着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储备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动手’能力。”余勇坦言,“这无疑给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更加贴近实际生产,所以教师得深入一线。”

余勇告诉记者,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向生产服务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学习,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新科技、新工艺的应用和发展。“有了这些技能,教师的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和余勇的观点不谋而合,四川理工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就业处处长王勇认为,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可以加快理论教师向双师双能教师的转变,促使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丰富生产实践经验,提高技能教学质量。

2018年,四川理工技师学院化工制药系派遣了食品加工工艺组、环境保护与检验组两个小组的11名教师到青岛啤酒(成都)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跟岗实践锻炼。这期间,老师们按照公司正常上下班制度进行跟岗锻炼,战酷暑、上高塔、下车间。

工艺组老师深入到中央控制室、啤酒工艺生产线,对工艺环节的大米糊化、大麦糖化、酵母培养发酵和充氧量控制及稳定等环节跟岗实践,对鲜啤、生啤成品及储存、灌装、废污处理全流程做了实地掌握。

环境保护与检测组老师重点跟踪了微生物处理,水处理、理化实验中心,在啤酒品质把控等环节进行了实战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勇告诉记者,在跟岗实践期间,老师们体验了企业一线工作的艰辛,深知拥有一定的应变、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的重要性。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实现了教师与工程师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又促进了教师主动发现问题,不断挖掘企业实际需求,参与产品技术研发、技术攻关,解决企业难题,服务社会。

解难题 搞研发 积聚师智

“风洞实验室”,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记者脑海中立马蹦出“高科技”“科幻电影”。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风洞实验室是以人工的方式产生并且控制气流,用来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并可量度气流对实体的作用效果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风洞实验室是飞行器研制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省的职业院校中,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拥有这么一个“风洞实验室”,即四川省高速运送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围绕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列车、高速飞行器及发动机关键核心技术、新一代高速飞行器产品研发设计、超燃发动机研究的低速拓展、高速飞行器地面试验和性能评估、高速飞行器和超燃发动机生产制造工艺等重大技术难点,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郭杰就是促成“风洞实验室”落地的“助推人”之一。

作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郭杰深知,能够适应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教师,已经成为校企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实践中,郭杰善于发现行业、企业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难点,并通过实际行动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血液”。“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检测研究中心(四川)检测实验室”“KUKA机器人认证学院”“四川省高温合金切削工艺工程实验室”“四川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实验室”“四川省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工程实验室”“(西门子)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从业至今,郭杰已经促成了多个项目的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谈及“四川省高速运送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郭杰颇为骄傲:中心建成后,可以推进我国高超声速运载器研发与工程化进程,并带动我国超高速轨道交通等民用领域的加快发展。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需要进入产学研平台轮岗,通过深入生产一线,不断挖掘企业实际需求,并通过设立企业专项,解决企业难题,促进产教融合。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向桢告诉记者,学院建立教师轮岗制度,保证专业课教师每五年至少有一年进入产学研平台,从事现场生产和管理、工艺技术研究与服务,形成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教师也发挥自身的智力功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开展航空发动机叶轮、南海深海钻钻铤等试验试制项目687项。

——开展精密机床改造维修等科技服务306项。

——开展重型燃气轮机高温叶片用镍基高温合金重熔与纯净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等成果孵化转化14项。

近几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进平台轮岗锻炼186人,培养教授和正高工56人、高级技师和技师92人,获得国家专利268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在我省,像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全省职业院校中不乏善教学、精实操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正在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桥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