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铸辉煌 创新转型谱新篇
——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川工业发展综述
波澜壮阔四十载,沧桑巨变焕新颜。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正朝着高质量方向迈进,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迈克生物科技
轨道交通
成都造歼-10(模型)
华西能源
本版图片均由四川经济日报记者鲍安华摄
四十年来,四川工业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40年,是我省工业大踏步前进、规模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演进、加速迈向中后期的40年,也是制造业综合实力和产业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40年。
经历“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四川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1978年工业增加值总量为59.4亿元。改革开放后,四川工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在全国第一个进行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施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份制改造、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初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工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984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1996年突破1000亿元,200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154.5亿元,四川工业规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
新世纪以来,四川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工业强省主导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2002-2012年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4%,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6.8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50%左右,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各类自然灾害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四川工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着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四川工业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15万亿元,比1978年扩大194倍,40年间年均增长12.1%,比全国增速快1.6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量4.1%,比1978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四十年来,四川工业坚持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中实现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积极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坚持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加快增长动能培育,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快重大产业化项目进程,工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省工业面貌焕然一新。
40年来,四川持续加大工业投入,一大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快速推进,电子、装备、汽车、化工等领域一批投资上百亿的标志性项目先后落地建设、竣工投产。特别是近五年扎实开展“项目年”活动,全省工业投资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分别达3.9万亿元、2.7万亿元。2017年,工业投资达到9181亿元,技术改造投资6989亿元,其中工业民间投资达到6524亿元,增长14.5%,比全国工业民间投资提高10.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制造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68.1%、36.3%、26.5%,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5.7%;六大高耗能产业投资下降4.1%。2017年工业投资总量是1978年的645.6倍,年均增长18%。
40年发展,四川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41个大类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319万人,全省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17年,纳入统计的574种重点工业产品中四川生产的有448种,产品生产面达78.0%。卷烟生产能力达231万箱,增长3.0倍;粗钢产能达到2957万吨,增长7.9倍;水泥产量13810.0万吨,增长29倍;发电装机容量达10006万千瓦,增长26.7倍,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达8126万千瓦,占比达80%以上。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以上;微型计算机设备、手机等生产能力实现从无到有突破,分别达到8800万台和9700万台以上,居全国前列。规上白酒企业完成产量372.4万千升,占全国的比重超过30%,在全国的地位日益突出。
四十年来,四川工业坚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坚持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全省工业正由传统重化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变,发展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40年来,四川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先后提出“8+5”工程、五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七大优势产业等重点发展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加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双七双五”产业,打造“5+1” 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发展。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石墨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崛起。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71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14.9%。白酒、食品、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41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绩。
40年来,四川坚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元,率先在全国建成“全光网省”,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9位。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制造业”新业态日渐丰富,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制造企业超过150家,IPTV用户数1300万,规模和家庭普及率全国第1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40年来,四川始终坚持绿色转型发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制造方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绿色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全面推进,一批燃煤锅炉“改电、改气”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一批“散乱污”企业加速整治,一批落后产能加速淘汰。工业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构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近五年完成炼铁去产能525.6万吨、炼钢去产能872.4万吨,彻底取缔“地条钢”,工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四十年来,四川工业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增强发展动能,发展质效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经济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40年来,四川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在核技术、智能制造、轨道交通、工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高水平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预计高新技术企业达40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突破1000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航空航天、核能与核技术应用、电子信息等军民融合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在大飞机机头、重型燃机、核电装备、高端无人机等领域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前列,部分领域进入以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阶段。
40年来,四川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发展民营经济,积极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脱颖而出,一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茁壮成长,为四川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5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四川五粮液、四川长虹等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民营经济空前发展,形成了以新希望、通威、蓝剑、科伦等为代表的民营重点企业集团,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省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不足1万元快速提升到2017年的35.7万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2485.3亿元,是1978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的110.5倍。全部工业上缴增值税达698.0亿元,是1978年工业税金的54.1倍。工业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均大幅提升。
40年来,四川持续加大品牌建设工作力度,采取一系列推进工业品牌战略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的通知》《强力推进工业品牌战略实施意见》《推进工业品牌战略实施意见》等,一大批自主品牌迅速崛起,“四川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科伦制药、泸州老窖等企业被工信部评为“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形成了长虹、五粮液、科创、通威、新希望、宏达、泸州老窖、郎酒、沱牌、娇子等知名品牌。
四十年来,四川工业坚持在优化产业布局中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发展协调性全面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持续调整产业空间布局。上世纪90年代末,率先实施“基地加产业链条”的产业布局调整;跨入新世纪后,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全省产业布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进“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四川紧紧依托产业园区建设,按照优势产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原则,大力优化工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先后出台《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四川省产业园区创新改革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调结构、转方式。2017年,全省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的园区2个、超1000亿元的园区3个、超500亿元园区21个,园区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2%。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20个,居中西部第1位,信息安全、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一大批制造业基地强势崛起,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四川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优化产业布局的“主抓手”,全省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加快提升。
四川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按照全省“一盘棋”思路,科学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40年间成都市工业增加值规模从不足20亿到突破5000亿元;德阳、泸州、宜宾、绵阳等10个市(州)工业增加值总量从不足5亿到超过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县(市、区)达45个,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五大经济区联动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快速发展壮大,以成都、绵阳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以德阳为重点的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加快崛起。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食品饮料、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绿色化工、新材料、通用航空和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等一大批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攀西经济区发展成为重要的钒钛材料产业和稀土研发制造基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民族工艺等绿色产业影响力显著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逐步显现。
四十年来,四川工业坚持在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四川紧紧围绕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对接先进生产力,推动“四川制造”市场拓展、对外投资、产能合作“三位一体”合作,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四川始终秉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泛珠三角工业合作为引领,充分发挥西博会、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活动功能,着力推动川粤、川桂、川黔、川渝等区域合作。广(安)深(圳)、甘眉(川粤)、成阿等区域合作园区建设加快,川港澳工业设计领域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对外开放环境还没形成,全省工业生产基本上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对外贸易规模较小。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主要工业品产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外经济发展成绩斐然。截至2017年底,四川境外投资的工业企业已达230余家,川企投资领域从传统的资源开发向高端装备、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扩展。2017年规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突破3000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和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外资迅速扩大。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一些国外大公司、大集团纷纷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四川投资,英特尔、鸿富锦、仁宝等一大批企业相继落地投产,加工制造业成为外资企业入驻四川的主要领域。近年来,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中法(成都)生态园等一大批项目和国别园区加快推进,成为四川工业重要的增长点。截至2017年底,在川落户世界500强工业企业189户,稳居西部第一。
四十年努力拼搏,四十年沧桑巨变。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探索实践,四川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积累的经验启示弥足珍贵,是指引今后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
四川工业在改革浪潮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辉煌成就,这是四川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忘初心、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四川工业产业体系不够优,市场机制不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站在新的起点,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驰而不息调优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布局,转变发展路径,转换发展动能,推动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