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2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专题报道
2018年12月21日

十年足迹“蜀”风流

——中建四局四川分公司在川发展纪实

□ 李安心  杨绪亮  张世荣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文  麦芒/图

四川广电中心

四川分公司接受中建总公司锦旗

四川分公司荣誉榜

●2010年2月四川广电中心项目荣获“2009年度四川省结构优质工程”

●2010年4月四川广电中心项目荣获“2009年度优秀项目”

●2010年7月荣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010年度二等奖”

●2011年3月荣获“成都鑫苑名家工程2010年度优秀项目”

●2011年6月荣获“成都市建筑企业2010年度先进企业”

●2011年7月东汽汉旺生产基地灾后异地重建工业透平厂房项目获“四川省优质工程天府杯银奖”

●2012年3月荣获“2011年度先进集体”

●2012年3月西南交大万嘉项目“蓉杏园”一标1-8号楼荣获“成都市2011年度安全文明工地”

●2012年10月四川广电中心项目荣获“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

●2013年1月被评为“成都市建筑业2012年度先进企业”

●2013年3月荣获“2012年度先进集体”

●2013年3月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荣获“2012年度成都市优质结构工程”

●2013年12月四川广播电视中心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2016年3月新希望西区国际商务家园C地块工地荣获“ 成都市2015年度安全文明工地”

●2016年12月金科公园王府18、19#楼获得:“2016年度内江市结构优质工程”

●2017年4月鑫苑鑫都汇(南区)荣获“成都市2016年度安全文明工地”

●2017年5月綦江万达广场工程荣获“2016年度三峡杯优质结构工程”

●2017年度获中粮置地“钻石行动”、实测实量奖

●2018年4月中建滨湖设计总部项目获“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示范工程”荣誉

 

屈指数来,世界500强企业第23强“中国建筑”旗下主力大型公司中建四局在四川成立分公司,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踏着坚实的步伐已经走过了十年。

十年磨一剑!

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组织救援小分队奔赴都江堰,到茂县安置过渡房的抢建;从铸造四川人精神大厦的四川广电中心工程荣获鲁班奖,到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斩获美国LEED绿色认证金奖;从四川最大的绿色施工——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到西南地区最大桁架空心叠合板吊装的成功……这些,都彰显着中国建筑CSCEC凝固的音符之美,彰显着中国建筑绿色发展和蓝色力量,彰显着中国建筑、中建人的责任所在和责任担当!

回望这十年,十年足迹“蜀”风流!

飞沙走石,阻挡不了灾区援建之路;烈日下、余震中,把爱升华

心有大爱  一肩挑起社会责任

2008年5月14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刚过。清晨的成都,灯火阑珊,一片安宁。四川广电中心项目广场上,50名身着迷彩服的项目管理人员和部分农民工,手持撬棍、铁锹、錾子、铁锤等工具,整装待发。

“向后转!上车!”中建四局四川分公司指挥员洪亮的声音打破了黎明的寂静。

“等等我!我也要去……”老李对着已出发的大巴车,沙哑着嗓门呼叫。原来,他患重感冒,分公司领导拒绝无果,便把出发时间背着老李提前了30分钟。

到达都江堰后,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他们加入“搜救队伍”。大家被分配到了需要救援的场所。在一个街面两边都是三四层摇摇欲坠的楼房下,开始在一堆残垣断壁中进行搜救,直到次日凌晨4点半。天亮时,指挥部命令这支搜救队伍退场。

不久的一天,四川分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10多人,在中建四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天雪的带领下,向地震重灾区之一的茂县挺进——援建震后受灾群众安置房。

途中,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却没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跌跌撞撞、摇摇晃晃来到茂县,已经是第二天天明时分。大家盹儿都没有打一下便开始投入工作。

仲夏的烈日,强烈的余震,沉寂的黑夜……

前六七天,没有通电,晚上帐篷里蚊子多,大家睡不着,就望着天空数星星。临时住处没办法洗澡,无奈之下,援建人员每周去宾馆开一间房,大家排队洗澡。

茂县城地处海拔4000米的九顶山下,岷江从北向南穿城而过。这里早晚很凉,中午很热,强烈的紫外线射在身上,感觉皮肤似乎在“嗤嗤”作响。记者跟随时任中建四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叶浩文等领导一行,前往茂县慰问援建人员。

当叶浩文一一向援建者亲切握手问好时,那一张张黝黑的脸庞,那一双双黢黑的手臂,那满身的尘土,那满眼的疲惫……看到这些,随行的女预算员哭了。

这还不算什么,援建人员完成任务回到成都后发生的一些小事,才叫他们又欣慰又尴尬:李晓的女朋友好像不认识他了,她打量着眼前黑不溜秋的李晓,半晌,一头扑到他厚实的胸膛上呜咽起来;年迈的母亲攥着黄月友的手,一遍又一遍地瞅着眼前又黑又瘦、胡子拉茬的儿子,泪水模糊了老人的眼眶;3岁的娇娇在车站见到蓬头垢面、连耳根子都被晒黑的爸爸,竟然说“你不是我爸爸……”

中建人,在烈日下、余震中,将爱奉献给灾区人民。他们是英雄!英雄的力量来自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来自中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绿色发展,彰显蓝色力量与绿色担当,成都诞生首座绿色建筑“奥斯卡”和四川最大装配式建筑

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严格设计施工勇夺绿色建筑“奥斯卡”

在成都天府新城CBD核心区,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是一个标志,不少成都市民尤其是开新能源汽车的车主都很熟悉。

楼顶吹来的微风,可以发电供照明使用;玻璃幕墙是光伏发电玻璃特制,可以为电梯提供动力;大厦的地下停车场,白天可以享受“日光浴”,还有专门为新能源汽车设置的充电桩……这栋楼是中节能西南地区的总部大楼,不仅集成了八大领先节能技术,还是全国首座在大厦内设立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高楼,成都最节能的建筑,节能率达55.63%。

临空俯瞰,塔吊高耸,长臂转动。戴着醒目的CSCEC标志安全帽的施工人员,散布在水泥钢筋格子间……据当时建设这栋楼的中建四局四川分公司项目经理陈彪介绍,项目是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10亿元,总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大楼分为两座,A座41层、高163米,B座24层、高86米。由于这栋楼不同于一般建筑,在施工要求上严之又严,每一格钢筋的绑扎,每一个梁柱,每一堵砌墙,每一块砖,每一方混凝土,每一块玻璃幕墙,都必须按照设计标准,不能差一厘一毫!

中建四局四川分公司总工程师严伟称,项目从开始施工就瞄准绿色建筑“奥斯卡”的目标,才斩获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授予的LEED认证金奖(俗称绿色建筑奥斯卡奖),同时也获得了成都市优质结构工程奖。

中建滨湖工程:四川最大装配式建筑树立行业标杆

一个总建筑面积仅7.8万平方米且并不算高的几栋建筑物——中建滨湖设计总部项目,却在四川建筑行业名声大噪,参观者、取经者络绎不绝!这并不是因为它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科学城,也不是因为它濒临成都最大人工湖泊兴隆湖的湖光山色旁。而是因为它在四川展示了最大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契合了目前世界建筑发展趋势!

中建四局四川分公司负责人艾小波称,这个工程是四川分公司着力打造的绿色施工代表工程,已获两项国家实用型专利、两项四川省工法,2018年获“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示范工程,成为省内外业界专家和企业考察交流的重点工程。“只要有担当,有责任,做到这样的工程并没有那么困难!”

项目技术总工景曙光说,在施工中不折不扣地响应国家倡导的工业化装配式建筑,自主研发了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支撑体系,打造四川首个超50%预制率的绿色装配式建筑,该体系具有安全、高效、环保、经济的特点,采用此支撑体系施工比采用满堂架施工可降低成本9.5%,项目在四川起到了排头兵的示范作用。临时道路均采用装配式,其建材可周转多个工程重复使用,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降低成本,绿色环保,而且安装简单,结构稳固。

项目注重工艺优化与创新。实施西南区域最大跨度(7.8米×2.9米×0.35米)桁架空心叠合板运输、吊装,受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高雪峰等专家认可;研究出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具”与“一种叠合板施工用支撑结构”先后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

建设中的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工程

工匠精神筑就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筑就四川人的精神大厦——四川广电中心

一个工程,获省部级以上13项奖

一个文化工程,荣膺省部级以上的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奖、鲁班奖(全国优质工程)等13项奖,那就是一座丰碑!

这座丰碑的铸造者,是中建四局四川分公司。他们用对四川人民文化生活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扬光大建筑鼻祖鲁班工匠精神,精心铸造了这座丰碑。

四川广播电视中心工程总投资11亿元,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其中,主楼5.7万平方米,地上31层,地下2层,高135.5米;2007年2月开工、2010年10月竣工。主楼抗剪环形梁国内首例,施工难度在四川房建史上首例,梁板钢筋弹线绑扎四川首例,是四川首座楼顶能停直升飞机的大楼。作为四川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四川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四川十大文化标志工程,它的建设,打破了四川没有广播电视大厦的局面。

“造型最壮观,结构复杂独特;施工难度最大,攻克技术难关;功能最强大,堪称国内一流;影响力最大,名震海内外。”这是2012年9月,全国鲁班奖复查小组在该工程创鲁班奖复查评审会上的评价。

嗅一支烟被开除,安全责任扛在肩

2009年2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广电中心时强调:一定要注意防火,吸取央视新楼大火的深刻教训。这句话,成为当时项目大会小会上的座右铭,并付诸行动。

项目经理熊飞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严禁带打火机、火柴、香烟进入施工现场。“天王老子都不行,否则严处不怠!”有着15年抽烟史,一天抽两三包烟的熊飞,第一个狠下心来,戒烟了。

一天上午,熊飞在主楼28层,看见做装饰工长的表弟,拿出一包开封的香烟呼呼直闻,他一步冲上去,把表弟手中的香烟给“抢”了。“罚款1000元,走人!”

“表哥,我没有抽烟。”表弟一边解释,一边把裤兜和衣兜翻了出来,“没有打火机、火柴,咋个抽嘛。烟瘾来了,就闻一闻。”熊飞不肯相信,在现场到处寻找“火种”,尽管没有找到,还是把表弟给开除了。

姑姑、姑父的求情电话来了,父母打电话来指责他,说他六亲不认,妻子打电话叫他手下留情。全都无济于事。

“熊飞,你读中学大学时,我爸妈没有少给你拿钱送物,你忘恩负义!罚款你帮我交了,我不感谢你,你是地地道道一根筋!”表弟气愤地离开了。目送着表弟远去的背影,熊飞的眼眶潮湿了。这件事,在项目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正是因为熊飞严格处罚,一视同仁,13.5万平方米的工程,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

“责任所在,义无反顾。”熊飞说。

创新突破,抗剪环形梁国内首创

项目建设过程中,面对新技术试验的屡屡失败和运用的重重阻力,项目管理团队丝毫没有退却。

主楼地上31层层层各异,主体框架为两个核心筒体结构,外围由28根直径700mm、壁厚14mm的钢管圆柱围绕,钢管内浇筑C60高强混凝土,抗剪环形梁设在各层的钢管圆柱上,钢筋包裹型钢,由混凝土浇筑组成混凝土梁柱。东侧和西侧的钢柱要按一定的度数斜扭,最大斜扭80.9度。这就是抗剪环形梁的难点所在!

由于抗剪环形梁属国内首创,没有成功先例可循。因此,项目部成立了由王友全负责的11人QC攻关小组。2个月过去,抗剪环形梁实施方案出炉,可第一次试验失败了。原来,扭曲形态钢管柱有5个不同的斜扭度,主楼东侧和西侧钢管柱分别以75度、78.4度、80.6度、80.9度、79.1度进行扭曲,试验结果表明方案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结果失败,却没让人失望!攻关小组采用两台纵横交叉的经纬仪测量,结合人工吊线的方法,找到了症结所在。他们又开始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校正、纠偏,利用电脑做模拟试验。可10天之后的第二次试验又失败了,直到第12次试验才终于成功!后经国家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属国内首创。

在四川建筑史上,第一次采用修建2008北京奥运场馆的新技术“梁板钢筋弹线绑扎”,遇到重重阻力。先是一些工长提出异议,接着是劳务班组反对,再是工人不干。但最终推行开来。做出来的筏板浇筑质量在四川省为上乘,后来该工艺得到了大力推广。

中建四局四川分公司用汗水和心血换来了丰硕成果:工程357次验收,次次合格;钢结构获2008年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抗剪环形梁QC成果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奖,工程2011年获四川省天府杯奖,2013年12月斩获鲁班奖。

十年来,中建四局四川分公司始终坚持央企社会责任与担当,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建造,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始终坚持把每一个建筑视为“作品”来打造。十年来,年合同额从几千万元增长到了70亿元、年产值增长到了21亿元, 市场由原来的成都市扩展到了重庆、泸州、南充、巴中等地,人员也由原来的12人发展到如今的598人,获各种奖20余项。

“成绩的取得源于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源于中国建筑、中建人的社会责任感。”艾小波说,“新时代,我们将会有新作为、新气象、新成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