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中江 何止一“面”之交
全川报纸副刊编辑记者“弘扬‘继光精神’,决胜脱贫攻坚”采风活动侧记
参观黄继光纪念馆
10月11日11:30分,一辆黄色大巴车停靠在四川日报社的门口,一些人提着行囊,相互道别……
一场前后历时4天,由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和德阳中江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全川20余家报纸副刊编辑记者走进中江县“弘扬‘继光精神’ 助力脱贫攻坚”主题采风活动宣告圆满结束。
人们说起中江,大多是从“中江挂面”开始的。回溯本次采风行程,来自成都、巴中、甘孜、攀枝花等各媒体单位近40名编辑记者和中江不止一“面”之交,更从黄继光纪念馆、继光湖、仓山古镇、继光村藤椒扶贫产业园、玉兴镇玉屏湖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等十多个点位中,探寻中江自然风光、文化历史,追寻英雄足迹和感受脱贫攻坚发展变化。
“中江扶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是‘继光精神’的激励,也是四川省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雷健表示。
历史深处走来的千年古县
“一碗面,一座城。”这是2017年中江县提出来的城市宣传口号,意在让客人通过品尝中江挂面,记住这座千年古城。
四川省非遗项目中江空心挂面,“细如发丝能通风,过夜回锅煮不烂”,是一碗穿越千年的美味,被称为面中精绝。其发源于宋代,明朝流传到民间,清朝行销全国,清代诗人王朗山曾生动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
中江挂面为何能如此精绝?
为一探究竟,采风团一行从双和祥“中江手工挂面”包装车间,一路寻访到其中一个挂面生产较为集中的集凤镇白梁村。这是中江县委宣传部为采风团特意安排的采风点。
“哇,好神奇,这面条为什么能抻这么长?”“为什么能这么细?”“空心面是怎么做出来的?”11日上午9点,在白梁村村民们抻面和挂面的现场,采风团的编辑记者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发问的机会,大家更是掏出手机拍照、录像,好似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了拍到好角度的照片,四川农村日报副总编辑杨红更是躺在地上抢拍。短短百米左右的距离,采风团用了一个小时参观、记录。临走,还意犹未尽。
中江,史载2800年,除了挂面,境内现有“五庙南北塔”、古 国、古铜山遗址、塔梁子崖墓群等众多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
此行,采风团重点参观了中江县博物馆、北塔、南塔、玄武观和仓山古镇。
县博物馆,分设千秋古县、华夏瑰宝、名士风流、城市规划馆几大展厅,包括青铜器、瓷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江花石等200余件珍贵文物,展现了中江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传承。
位于凯江镇伍城北路的北塔,具有中国北方辽代密檐式塔的风格,是四川地区仅有的北宋时期密檐式古佛塔。
同位于凯江镇的还有南塔和玄武观。南塔是明代大理寺卿宋兴祖等人创建的一座文峰塔,用以镇中江古城东南之风水,增长地方文运;玄武观始建于唐以前,历史上曾有众多名人来此游历,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李白、杜甫、范成大等都来过,杜甫还在寺院墙壁上写下著名的《题玄武禅师屋壁》。
仓山古镇,系春秋战国时期“古 王城居址”,明末清初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江县域南部及周边县区地域性物资集散中心。古镇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鼎盛时期的建筑风格,镇内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王宫、帝主庙、城隍庙、仓山大乐、太婆龙灯等就是典型代表。
中江,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千年古县。
奏出生态向“绿”交响曲
遇见中江,邂逅的不止是那些留住的旧时光,还有“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奏出的生态向“绿”交响曲。
继光湖水利风景区便是一处“中江绿”的名片代表。景区主要由继光水库、继光河、继光故居、石马湖、铜梁村等资源组成,沿途有长21公里的水库风光;有继光河近乎原始森林的生态环境、梯田成片的农耕文明,观音桥、葫芦堰、黑风滩、袁家桥等人文景观;还有继光故居这一红色旅游资源。
今年,继光湖水利风景区成功晋升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未来,中江县将把继光水库打造成为成渝经济区新型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精品水利风景区。
采风团一行行至继光湖,迎着阳光的温暖乘船。步入秀、幽、奇、静著称的继光湖,如同走进一方隐于山乡间的天水净土,沿途碧水绵长,两旁山风轻语,船与船上的人们遥相呼喊,相互致意;安静时,闭上眼做一场诗意的美梦。
“中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施路径,最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百姓造福,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江县县长李霞说,中江县生态向“绿”不仅体现在环境优美,也体现在产业向“绿”。
目前,在中江,优质粮油基地,与中药材、有机蚕桑、柑橘类水果种植基地正形成新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日益壮大,农旅结合构建的中江乡村旅游体系日趋成熟。此外,中江被国家认监委同意推荐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成为德阳市第一个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
今年11月,第二届中国绿色产业博览会将在中江县举办,届时将展示智慧农业、绿色旅游、绿色农副产品等上万个优中选优的绿色产品,百名公益明星助推绿色中江系列公益活动、美食节暨中江绿色产品城开业典礼、中江绿色产品征集活动、美丽中江书画摄影展和中国情花小镇开放等活动也将精彩呈现。
继光精神照亮脱贫路
中江印象,除了挂面,英雄故里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追寻英雄足迹和感受脱贫攻坚发展变化也是此行采风最为重要的行程。
1952年,年仅21岁的中江人黄继光,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扑向敌人的机枪口,英雄壮举,震撼人心。
英雄已逝,浩气长存。今年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牺牲66周年,采风团一行怀着敬畏之心先后造访黄继光纪念馆、黄继光故里,从实物、图片、家书等数百件英雄遗物中追寻足迹。
“不怕困难,敢于胜利”。66年前,这是黄继光扑向敌人枪口的英雄精神。66年后,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这也是中江县与贫困较量的“冲锋号”。
采风团在黄继光出生地继光村了解到,2016年该村与德阳市宾氏农业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产业合作模式发展藤椒扶贫产业园,目前建成2000亩藤椒产业规模。全村32户精准贫困户全部入股参与,保障稳定收入。同时,藤椒采摘和协会日常管护同样产生大量用工,产业园用工同等条件优先使用当地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下一步,该村将发展初加工,从提升产品附加值的角度进一步提高农户收入。
在响滩村,以四川菇视界科技有限公司(扶贫产业园)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大力发展农旅结合现代产业,发展了特色食用菌基地,主要形成了“公司投资+农户入股+扶贫资金”分红收益机制。现在,园区长期务工人员近百人,每人每月平均收入2000元。在产业园的助力下,目前该村贫困户35户115人,80%已经成功脱贫。
在玉兴镇玉屏村易地扶贫搬迁点,据镇党委书记谢小云介绍,今年以来,玉兴镇党委政府从解决群众出行难、住房难、增收难等方面入手,建钢索桥、建新村美人居,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丹参、白芍等中江道地药材,打造以玉屏水库为中心的特色产业种植示范区,形成特色道地药材种植、一三产业融合、康养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区。
而位于中江县城南端的南山镇三塘村的“荷韵·南山”,采用“公司(合作社)+业主+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千余亩莲藕基地为基础,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今年7月,“荷韵·南山”首届荷花节圆满举办,短短一个月,共接待游客2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80万元,带动其他消费近亿元。同时,依托“荷韵·南山”,目前已有68户202人实现高标准脱贫。
……
据了解,2014年以来,在继光精神的照耀下,中江县合力攻坚克难,在贫困人口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狠下功夫,脱真贫、真脱贫,脱贫攻坚成效明显。2014年-2017年已脱贫27082户67745人,2018年计划脱贫3313户7552人。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背水之战,是一场攻城拔寨的决胜之战,是一场不容懈怠的时间之战,是一场消灭贫困的人民之战,是一场检兵验将的冲锋之战。”说起脱贫,中江县委书记苏刚言辞坚定。
当前,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中江全县上下周六不休假、帮扶到农家,易地新房拔地而起,21个扶贫产业日新月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幸福之花正开遍百里凯江。
在历时4天的采风活动中,遇见中江,何止一“面”之交。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黄晓庆 文/图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