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7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8年07月24日

成都纵横:创新为翼 弄潮工业无人机“蓝海”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魏雯静  文/图

成都纵横大鹏无人机

提到谍战电影007,你会想到什么?

詹姆斯·邦德使用过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黑科技”让人记忆尤深。

今年年初,被业界称为国内工业级无人机领域“007”的“CW-007大鹏”在蓉发布,这款无人机采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油电混合动力,起飞总重6.85公斤,续航时间1小时,各项性能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轻量级”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空白。

产品发布方是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以飞控起家、研发垂起无人机的成都纵横,当初创业仅有3人,如今销售收入连年翻番,2015年达到2400万元,2017年达到1.5亿元,今年预计达到2.5亿元。产品线覆盖测绘、能源、安防、生态保护等领域,业务范围遍布全球,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无人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无人机市场,成都纵横何以“纵横”?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从造“心”到造“机”

凭借过硬技术闯市场

7月11日,成都纵横办公区,一切照常。然而一纸变更,让这一天变得特殊,也注定被载入成都纵横的发展史册。就在这一天,成都纵横拿到了新的营业执照。此前一周,该公司顺利完成了股改,名称由“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任斌之前提出的规划,公司成立十年之际,即2020年将正式上市。

资本的青睐,缘于成都纵横近乎“狂奔”的发展速度。

无人机产业分为军用和民用,民用无人机又分为消费级和工业级。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深耕至今,成都纵横已拥有20多个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产品线。根据官方数据,从开始研发到投入市场,成都纵横的大鹏无人机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营收就实现了200%的增长,产品远销海内外。在全国工业级无人机市场,成都纵横已拥有绝对的优势。

然而,回顾当初,成都纵横还称不上是一家无人机公司,涉足无人机整机业务似属“偶然”。

2014年底,以研发并制造自驾仪为主要业务的成都纵横,购买其他厂家的无人机机壳,集成后交付用户。但在无人机整机交付过程中波折不断,不是弹射架出问题,就是其他部件出现各种毛病,前后返工折腾了一年都没交付成功。“一架无人机涉及很多关键技术,自驾仪是最核心的部件。我们的自驾仪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我们就想,既然掌握了核心技术,为什么不能自己生产整机呢?”成都纵横市场部经理黄国琴告诉记者,当时市面上的无人机机体以固定翼、直升机、多旋翼三种为主要类型,在制造整机过程中,公司尝试并成功地把军用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技术运用到了民用领域,解决了跑道和起降空域的限制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在2015年10月第三届“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创新大奖赛上,公司研发团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带上还是“木头机”的设计作品参赛,没想到作品惊艳全场并一举获奖。

从造“心”到造“机”,逐渐掌握了飞行控制、通讯导航、有效载荷、飞行器设计等无人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出众的成都纵横,出品的无人机几乎一上市便售罄。“刚开始时客户都是守在仓库外等着,整机一出来就立刻拉走,有的客户甚至从外地赶来‘抢’无人机。”黄国琴说,如此火爆的场面他们以前都不敢想象。

这样的热度仍在持续。今年3月,成都纵横在国内率先发布自主研发的“轻量级”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新产品,起飞总重仅6.85公斤,续航时间长达1小时,操作人员可在3分钟内整备整个无人机系统,并放进特制的背包中实现单人携带,被业内称赞为代表了国内行业及无人机设计制造领域顶尖水平,其订单再次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涌来。

深耕行业“蓝海”

打造“无人机+应用生态链”

成都纵横的迅速崛起让业界惊叹。对于尚属“蓝海”的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各界普遍看好。根据国家工信部的数据,去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产量增幅达到了67%。相关预测表明,到2025年,在国内无人机750亿元的市场规模中,有半数以上是来自专业级应用市场的贡献。

然而在有关民用无人机的应用上,任斌直言,虽然近年无人机发展很快,但除了测绘和农林植保市场成熟一些,其他方面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如何将技术语言转化成市场语言?在成都纵横,“应用”是被提到得最多的一个词。经过多年的深耕,如今,成都纵横的无人机应用范围涵盖了测绘、电力、警用、农用、公路、石油等领域,基本满足了工业无人机用户的全部需求。“我们的团队是技术出身,做技术就是要解决问题,而面对市场也是解决问题、解决市场痛点,这个思路是一样的。”任斌说,把高精尖的军用无人机技术应用到国计民生,无非是解决有用、好用和能用的问题,让无人机应用变得简单化。

具体到应用场景,任斌说,无论是在测绘、电力巡线上,还是在农林植保上,每一种需求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跟客户多交流,把客户的需求和无人机企业的能力做一个对接,对无人机的使用场景做出定义。

立足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作为一家以“创新”著称的科技类公司,多年来深耕行业应用的成都纵横,其商业模式却显得传统与简单。在任斌看来,无人机技术创新是一条漫长的路,目前整个行业还处于技术红利期。“这个红利期至少还有3到5年的时间,还有大量的应用场景等待我们去创新,我们要做好自己擅长的事。”

7月13日,成都市无人机产业协会正式成立,这是成都市首个无人机行业组织,任斌当选为会长。记者了解到,协会涵盖了无人机上下游企业及航空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等共59家单位。成都纵横作为协会的龙头企业,将在对接行业应用方面深度发力,通过打造各行业“无人机+应用生态链”,让无人机“用得好,飞得安全”。

筑优巢引好凤

人才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发现“蓝海”,抢占先机,走在前面就赢得市场。而在市场突围中,以科技为主导的企业,其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无人机这个行业,技术型创业者偏多。成都纵横的从业人员中,大部分都是高学历,3名创始人均是高精技术专业出身。任斌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二十九基地服役十多年,其间曾主持过多项技术攻关。航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门槛高,数量规模有限,从毕业走出校门到成长为成熟人才,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成长周期长。深知行业发展关键所在的任斌说,无人机等航空产业就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相比钱,人更重要。

把人才留下来,并给予成长与发展空间,成都纵横可谓不惜重金。在公司的产业链中,人才培养是其中重要一环。产品交付、无人机应用服务等培训细致入微。连续两年,成都纵横在年终的时候送给优秀员工奔驰车,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多数人觉得应当是男性员工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成都纵横,女性员工占比也不小,不少女性还担当了重要职位。对此,任斌说:“我们没有特别注重性别,女性的专注与执着都是十分优秀的品质。公司注重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做技术的专注于技术,擅长管理的就放在相应位置上,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

筑巢引凤逐渐产生了集聚效应,如今成都纵横有近300名员工,人才队伍还在扩大。除了拥有过硬的技术团队,还吸引了不少市场、销售、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为了将公司命运与员工绑在一起,2017年,公司还实施了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回想公司的发展历程,任斌感慨道,当初与伙伴们一同创业,已过去近10年,而公司完全涉足无人机产业却不到3年。在技术创新的引领下,公司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纵横”态势已然形成。公司旗下的CW系列大鹏飞机,CW的英文全称为Change World,有改变世界之意,如今,外国人看到CW,会想成China Wing(中国之翼)。任斌说,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让“中国之翼”享誉世界,这也是他们的梦想。他希望公司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脚踏实地地做事,“只有把当下过好,才有明天”。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