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5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专题报道
2018年05月09日

十年打造“猿王洞” 十年再造“九皇山”

震后十年 九皇山打造“羌族文化旅游群聚地”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周圆韵  文\图

十年,一段岁月的流转;

十年,从汶川地震到涅    重生;

十年,从猿王洞到九皇山。

从成都出发一路往西北走,就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这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国家AAAA级景区“猿王洞”就坐落于此。十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猿王洞景区瞬间满目疮痍;十年后,勇敢、坚韧的羌族人用智慧使“猿王洞”涅    重生,“九皇山景区”也因此诞生……

巧夺天工的“猿王洞”、气势雄伟的“羌碉”、充满民族风情的“羌情园”、惊险刺激的“捕猎场”……这就是九皇山景区如今的“样貌”。

火把锅庄

九皇山风光

九皇山上山路

猿王洞外观及情人桥

九皇山索道

羌情园“坝坝宴”

羌族歌舞

羌族婚礼

传承 九皇山“索道人”两代传承 为游客保驾护航

十年,前辈已鬓发斑白,后辈仍激情无限。60多岁的钟国富是九皇山景区索道的总负责人,也是大家俗称的“索道人”,在景区工作了近20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钟国富的儿子钟祥传承了“父业”。

高山景区免不了索道的身影,九皇山景区也不例外。据钟国富介绍,九皇山景区大型特种设备共有18种,滑道、双人索道、溜索……有了高山峭壁的映衬,通过索道上下山,让人觉得惊险又刺激,这也是九皇山区别于其他景区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然而十年前的那一次地震,也让索道成了“最危险”的地方。

2008年5月12日,这个日子永远印在了钟国富的心里。当天,钟国富和其他11个同事像往常一样在索道站工作。“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山崩地裂,很多大石头都从上往下滚落。”钟国富断定是地震来了!此时,景区内还有上百名游客,而他管辖的3条索道上,还有7名游客正“悬挂”在半空中,他们的脚下就是落差上百米的悬崖峭壁!“救命呀!快来救我!”一阵阵尖叫和哭喊声,像警钟一般直击钟国富的内心,他第一时间和11名员工一起带着云梯架和缓降器等救援设备展开营救。余震不断,乱石从山上飞落,他们没想过要赶快逃出景区,而是一个接着一个爬上支撑架,上到缆车上救人。一个,两个,三个……钟国富带着11名索道员工,逐一将7个游客搀扶送下山。“我还记得是3个女的,4个男的。”或许是因为经历过生死,钟国富对当天发生的任何细节都记得非常清楚。游客抵达山脚后,一声声感谢让钟国富的心踏实了不少。安顿好游客后,钟国富才向距离景区数十公里的家人道平安。

也是因为钟国富身上的这种爱岗敬业、责任大于天的性格,让儿子钟祥深受影响。2009年,钟祥“继承”了钟国富的职业当了一名九皇山的“索道人”。检修设备、进行专业的救援训练,是钟祥每天的工作;确保每一位游客安全抵达终点,是钟祥的责任。景区全年365天无休,别人的假期,就是钟祥工作最忙的时候。“我一般一周回去两三次吧,确实挺忙的。” 忙,并没有消磨钟祥对这份工作的激情。他说,看着景区的游客一天天多起来,看着他们坐上索道安全抵达终点,是他作为一名“索道人”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坚守 九皇山“掌舵者”始终如一 领村民重建“家园”

十年,有些人走了,有些人依然坚守。十年,九皇山经历过地震,资产被抵押,甚至差点从4A级景区沦落成“开矿厂”。如今,九皇山依旧风光无限,它的“掌舵者”邓远海功不可没。

汶川特大地震,对于北川羌族自治县人邓远海来说,像是老天爷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如果没有这一场地震,我可能早已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了。”邓远海回忆,地震发生那天,他和公司相关负责人以及券商工作人员正在做上市验收准备工作。但就在此时,地震发生了。

从1998年开发九皇山“猿王洞”开始,邓远海的一生就和这片土地连在了一起。邓远海有远谋,也有胆识,当时的他认为单一景区并不能展现羌族的文化,他开始在九皇山逐一开发其他羌文化景点。羌族溜索,羌碉……从此诞生。十年的努力,在短短几十秒中几乎全毁了。道路坍塌了,景区内的部分索道位移了,标志性建筑羌碉也不复存在。地底下发出震吼的这十几秒,让邓远海变得一无所有。景区开发欠下的巨资还没还清,地震后保险不给理赔,走投无路的他不得不变卖现有的资产进行还债。几经周折后,景区转给了几家开矿的老板。

地震发生后的一年,是邓远海最落魄的一年。让他难以释怀的不是身上背负的巨额债务,而是这片土地。“我是一个北川人,我觉得我的命就在这块土地上。”打听到九皇山景区要变成“开矿厂”,邓远海坐不住了,他知道,开矿对九皇山来说,就意味着美丽的猿王洞将不复存在,意味着这一片耕耘十年的景区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而最让邓远海难受的是,地震后被清退的员工大多都是当地村民。“他们总是眼巴巴地看着我,眼神里充满着渴望!”这些村民以前都是靠伐木和种土豆为生,九皇山景区发展起来后,他们有的来景区打工,有的则依靠景区做起了农家乐、旅馆,过上了好日子,“突然说没就没了,意味着又要回到以前贫穷的日子。”邓远海沉默了一会儿,“你无法想象呀,那是对你的信任,也是你肩上的担子,他们都指望着你能够带着他们继续过好日子!”

“我一定要赎回来!”也许跟性格有关系,这个念头一直在邓远海脑海中回响。赎回来需要钱,邓远海为了快速筹钱,曾被骗了数百万元。幸好最后得到政府的帮助,追回了一部分钱。同时,当政府和朋友得知邓远海重建景区,是想为当地老百姓谋福祉的情况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2009年10月,景区再次回到了邓远海的手里,回到了桂溪乡永城村、金宝石村等村民的手中。

一场宏大的恢复重建就此展开。“老钟,景区我重新买回来了,你回来上班吧!”再次提起2009年12月4日接到邓远海的那通电话,这位60多岁的老人,无法掩盖内心的激动,像孩子一样在记者的面前嚎啕大哭起来,“这一年多时间里,我一直盼这个电话,景区卖给开矿的,我以为再也接不到喊回来上班的电话了!”

钟国富重拾希望。同时,他一一给之前在景区上班的同事打电话。远在上海打工的杨永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当地人,一直希望能够回到九皇山继续上班。”说走就走,杨永连回来上班的待遇都没问,第二天一早就向工地老板辞职。他还记得再次踏上九皇山这片土地的情景,“什么都没有了,索道要重新修理,道路要重新修复。”就这样,杨永和其他员工一起,开始了重建的日子。“远比在工地上辛苦得多,挣得少,但对我们来说,这里是家,有在外面感受不到的家的温暖。”他们把九皇山当成自己的“家”,重建期间,没人提过要工资,他们只是希望,九皇山能够早日重生。九皇山景区周边7个村庄,近万人,因为九皇山而有了工作,办起了农家乐。对他们来说,坚守九皇山,就是坚守自己的家园,是一份使命,也是一份责任。

重生 十年“磨”出“九皇山” 打造羌族文化旅游群聚地

十年,从猿王洞到九皇山,是蜕变,是重生。蜕变,意味着九皇山将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的景点;重生,意味着九皇山将从“新”出发。

道路畅,游客旺。随着城际高铁的开通,从成都出发1小时30分左右抵达江油,江油至九皇山的盘山公路,从以前的一车道,拓宽至两车道,20分钟就能抵达九皇山脚下。

在路边,随处可见统一规划的农家乐,可住宿可餐饮,特色菜样样齐全。景区人流量多了,盘活了周边的农家乐,老百姓收入也大幅增加。

修建停车场,更换索道,扩充景点项目,重建羌碉,打造羌族婚礼仪式体验园,重修滑雪场,开放打猎乐园……这是2018年九皇山景区的模样。“我要将猿王洞从单一景点,变成一个大型观光旅游、传递羌族文化、体验娱乐的大型综合性景区!”按照邓远海的设想,依托九皇山厚重的羌文化底蕴,九皇山景区“大有可为”。于是,他开始带领员工对景区重新统一规划,进行多元化的项目开发。一个个结合羌文化的景点顺势而生,而“猿王洞”这个名字已经不能代表整个景区,最终邓远海结合羌族九皇子的故事,将景区正式更名为“九皇山景区”。

2010年夏天,景区通过了安全等各项验收,7月份,开始陆续接待游客,直到2016年,景区各项设备以及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开始正式对外营业。 “我要给游客一个全新的九皇山,而不仅仅是一个猿王洞。”事实上,邓远海真的做到了,九皇山现已成为四川为数不多的羌族文化旅游群聚地。

如今,开车驶过十多分钟的盘山公路后,迎接你的是极具羌族色彩的西羌酒店,九皇山之旅就从这里开始;乘坐滑道慢慢上山,你将置身于丛林之中;再往前走就是“猿王洞”,是类人猿的猿王遗迹;接下来是一段2.2公里长的溶洞体验,美轮美奂,精彩纷呈;在后山的“羌情园”有一场“羌族婚礼”正等待着你,看羌女出嫁,享“羌族婚礼坝坝宴”……

2016年,九皇山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营业,那一年,游客20余万人。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5万余人,而2018年,接待的游客将超过百万人……

十年打造“猿王洞”,十年再造“九皇山”。变的是数字,是新增的景点;而不变的,是九皇山经过地震后依旧绿水青山的美景,是九皇山人始终饱含热情坚守在此的感恩的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