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情帮扶 智慧之花绽放山乡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精准扶贫工作见闻
□ 侯云春
秋日的四川高原藏区,草丰牛壮。
泽日志玛,这个甘孜州新龙县博美乡德麦巴村穷了一辈子的藏区汉子,从未想到过,他会过上如今的好日子:短短两年间,上农牧民夜校学到了技术,养起了犏母牛、藏鸡,种了紫皮马铃薯及黑青稞,“摇身一变”成了村子里的致富带头人。
2016年,泽日志玛所在的德麦巴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2万元,脱贫户人均达到了4800元以上,大部分农户平均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过年返乡回来的青年看到德麦巴村的变化,情不自禁拿出手机拍照留影;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看到驻村帮扶干部却喊不出名字,会竖起大指拇“点赞”。
德麦巴村的脱贫奔康路,是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揽子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创新平台帮扶和驻村帮扶等工作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自2015年11月以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部署安排,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在省委组织部、省经信委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对口扶持新龙县博美乡德麦巴村、丹巴县、开江县、都江堰市崇义镇桂桥社区等多个贫困点时,坚持落实精准帮扶,积极探索符合山区实际、注重群众增收的脱贫奔小康之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奋进赶超的良好态势。
教育扶贫 倾力推进贫困地区“斩穷根”
2017年9月1日,由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援建的新龙县博美乡德麦巴村红太阳中心幼儿园正式开园,开始招收这所全县唯一村级标准化幼儿园的第一批学生。
德麦巴村幼儿园总投入80余万元,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教学活动面积500平方米。幼儿园总体结构布局合理,环境舒适优雅,富有童趣,并有幼儿活动室、午休室、卫生间、舞蹈室、阅览室、操场等完善的配套设施。幼儿园的建成,也正式结束了当地没有学前教育的历史。
“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是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自身优势,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总体思路。两年来,学院党委、行政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党委书记管永林和院长李春明等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率领扶贫工作团队十余次深入新龙县、开江等地考察调研,在认真研判的基础上,将打造整体扶贫工作朝教育方向倾斜,并确立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雨露计划、农副产业、旅游产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设施改善、志愿服务、党建工作“1+10”品牌作为学校专项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雨露计划、助学基金成为先期推进的重点教育扶贫工作。
在“扶贫先扶智”思路下,开江县职业教育发展大大提速:2016年5月,学校师生赴开江参加2016年“流动舞台进基层精准扶贫在行动”活动,为当地老百姓凝心聚力开展脱贫攻坚带去了精神上的鼓舞;7月,学校与开江县职业中学举行“四川省经信委直属院校基地校”授牌仪式,签订智力扶贫开江职中精准帮扶协议,现场捐款10万元作为该校建设援助资金,指导《开江县职业中学十年规划》草案,帮助开江职业中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办学水平,借助省经信委及直属院校的技术优势、智力优势和成果优势,结合开江精准扶贫工作和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开江特色的智力扶贫新模式。
在“扶贫先扶智”思路下,学校与开江职业中学、新龙中学开展“3+2”中高职联合招生,每年定向招收一批新龙籍初中、职中毕业生,对中考、成绩达到中专、大专录取线,填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志愿的新龙籍建卡贫困户毕业生,实行优先录取,并对招收的新龙籍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学杂费、住宿费和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补助生活费。
同时,学校还启动网络、手机、微信、走村入户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大力宣传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扶持政策,把扶持政策传达到每家每户,做到公开透明、不留死角;组织学院师生,利用寒暑假三下乡和志愿服务的机会,到德麦巴村进行“雨露计划”宣传和现身说法,并与驻村干部和村委人员做好组织动员工作,组织贫困家庭在校生抓紧申报,引导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积极接受职业教育。此外,学院还成立了对口德麦巴村贫困学生助学基金,2016年,村里2名考上大学学生获得了助学金1.4万元。
产业强村 贫困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朱克永,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酒类与食品工程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2015年,在他的牵头推进下,德麦巴村一场以发展紫皮土豆和青稞“两大富民产业”为主,推进产业强村的行动启动实施。
紫皮土豆淀粉含量高达13%-15%,口感较好,品质极佳,除具有细腻、香、面的上佳品质外,还有预防癌症、美容等功效,每公斤价格在8元至12元,是普通马铃薯的6至8倍,走俏国内外市场,未来几年内其经济效益可观,极具开发价值。朱克永带领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团队通过研发,引导村民流转土地,走高原紫皮土豆种植之路,建立了德麦巴村特色产业紫皮土豆基地。
与此同时,朱克永还组织系里的教师成立了研发团队,致力于“青稞系列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将青稞价值最大限度挖掘与开发。目前,青稞米麦通、青稞饼干、青稞馒头、青稞饺子皮、青稞麦绿素、特色青稞酒6种青稞产品已经进入中试阶段。
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紫皮土豆和青稞,德麦巴村村民喜笑颜开:“以前没技术,产量上不去,收入也少,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日子有盼头的,不止是德麦巴村的村民。
为落实精准帮扶,学校领导班子先后组织6支调研团队前往开江县、新龙县和都江堰市桂桥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掌握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成员分工,帮助其分析致贫原因并结合地方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案和办法。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进产业及产业链发展计划,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在开江和新龙,把发展特色产业和产业链作为重要切入点,根据地方特色,在开江大力发展设备、农产品加工、中药制药、产品包装等产业;在新龙大力发展青稞、土豆等优势农作物,打造绿色生态天然环保优质农产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把当地农业产业资源转化为商品。
大力引进扶持项目。学校先后为新龙县及德麦巴村引进马铃薯项目和藏鸡、藏猪和犏母牛项目;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学院利用教育优势,采取订单、定向、委托等培训模式,先后举办“阿坝州特色农牧业创业带头人培训班”和16场SYB培训,分别培训150名创业带头人和2250人。
有“点”更有“面”。为服务于四川省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2017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在四川省经信委的组织下,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的专家学者,根据农业生产加工的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环节需要的产地初加工方法、设施和工艺,针对农产品产后损失较严重的现实需要,组织编撰《四川省农业脱贫攻坚·农产品加工实用技术》系列丛书共15本,四川省经信委组织食品行业专家对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共同编著的《四川省农业脱贫攻坚·农产品加工实用技术》丛书进行了评审,评审专家在听取了汇报并仔细审阅了丛书之后,对丛书的价值和实用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肯定。目前这15本扶贫实用技术丛书已进入印刷阶段。
该系列丛书是主要面向我省四大贫困片区88个贫困县的初高中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创业者等的脱贫培训教材。该系列丛书针对我省主要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结合现代食品加工的实用技术,通过提升贫困地区从业者的劳动技能、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改变他们的劳动形态和方式,促进贫困地区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发展特色产品、特色品牌,开创特色产业,将潜在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进而变成商品优势,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尽快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助力。
平台扶贫 “旅游+N”产业模式构建连片“造血”式脱贫
刘洋,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旅游专业主任,由他牵头实施的“深藏区基于社区的旅游+N”扶贫模式,照亮了甘孜州一大批贫困村的脱贫奔康路。
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刘洋十余次深入甘孜新龙县博美乡德麦巴村、沙堆乡科查村等8个贫困村,前后持续50余天,走访藏族居民120余户,与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反复交流沟通10余次,攀登高原山峰30余座,行程达15000公里,拍摄现场图片万余张,对新龙县的自然资源、民俗风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摸底和调研。
通过深入踏勘调研,刘洋发现,所调研的8个贫困村中,贫困户的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000-2000元,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牧业,而且产量和收益都不高,产品的附加值非常低。于是,他带领团队,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踏勘,发现新龙县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政策环境方面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新龙县是连接国道G317和G318的重要通道,同时其正好位于雅砻江最黄金段位置,全县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文化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许多国家级资源,如国家文保单位拉日马石板藏寨、高原丹霞、甘孜州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壮丽的雅砻江大峡谷等。
渐渐地,一条脱贫思路在刘洋脑海里越来越清晰:通过发展旅游搭建平台,整合农业、牧业、林业、传统手工业等,通过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发展基于社区的“旅游+N”产业格局,构建扶贫“造血”机制。
在确定扶贫思路后,刘洋组织强有力的规划团队,聘请各类专家对各村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而深入的论证,制定了一系列旅游扶贫规划,第一批成果文本共计14本,1500多页,20余万字,图件100余张。包括德麦巴村、任乃村、谷日村、擦麻所村、然真村与各中村、扎宗村、土木寺村等村的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从总体发展思路到具体落地项目都进行了深入考虑。
该举措跳出传统乡村建设的路子,从建旅游大平台的思路,对乡村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景观打造进行综合统筹。此次规划超越了国家旅游局《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导则》的深度,将旅游扶贫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扶贫规划、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形成多规合一、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规划成果,得到新龙县规划委员会的高度认可。根据规划方案,每村配套对口帮扶单位扶贫援建资金进行旅游扶贫项目建设。
“深藏区基于社区的旅游+N”扶贫模式,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建设良好的乡村环境和平台,通过旅游整合传统的农林牧产业与手工业,形成“旅游+N”的产业格局,通过社区村委会建立村民旅游合作社作为产业发展主体,打造共同参与、多元投资、机制灵活、产权分离的法人实体,达到共建家园,同赴小康的最终目的。
以德麦巴村为例,紫皮土豆通过旅游产品包装提升后价格从每公斤2.5-3.5元上涨到8-12元每公斤,大大地提升了传统农业的附加值。2016年德麦巴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4824.75元,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实现脱贫目标。而其他贫困村也正按照规划思路,逐步实现脱贫奔康的目的,该扶贫模式在新龙县产生了极大反响。
为打造新龙县名片,扩大农特产品和旅游产品销路,增加当地旅游收入,由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新龙县、四川中防溯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配合,积极打造新龙县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新龙县、宜宾援藏方、四川中防溯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方就推进“新龙县电商平台建设方案”项目,建立三方沟通机制、创新精准扶贫工作和探索以当地政府为主体、对口援助帮扶方全力支持、社会企业积极参与的新模式达成初步共识,必将促进新龙县的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
做给群众看
不如带着群众干
“村民不脱贫,我们不离开。”2015年,四川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陈新有看到贫困村的落后面貌,作出了这样的庄严承诺。
言出必行。全省工业战线各部门、单位纷纷派出精兵强将,住进了村子,与村民同吃、同住、同感,落地生根当起了驻村第一书记。
刘彦廷,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助理。2015年12月,他被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选派到新龙县德麦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刚到村子,刘彦廷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不懂藏语,无法和村民直接交流;文盲率占全村一半以上;恶劣的天气气候,土地贫瘠,缺水,没有养殖业,没有规模的种植发展,村集体收入更是一穷二白。
“来个这么年轻的汉族娃当干部,他懂啥?”“你看他白白净净的小脸蛋,呆两年就回去了,做不到个啥子!”……
在村民的质疑声中,刘彦廷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于是他果断交接了自己在学校内的工作,脱掉皮鞋,带上被子等生活用品,到村里安顿下来。
他下定决心:做给群众看,不如带着群众干。
带上会藏语的包村干部,克服语言交流、文化习俗方面诸多困难,扑下身子、走遍德麦巴村的每个角落,深入了解了全村的经济发展现状,村民收入的渠道、资源结构和贫困户生活现状和收入来源等;深入了解了党员干部,村组干部家中的情况和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村民的宗教信仰和当地的文化风俗……
在充分调研,并多方征询村两委班子、党员群众、博美乡人民政府相关领导意见的基础上,刘彦廷心中有了德麦巴村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很快,在他的对接和牵头下,《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四川工商职业技术与德麦巴村贫困户结对帮扶计划》一一出炉。
在驻村帮扶中,刘彦廷一次次遇到非常棘手的难题。
村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阵地,关系到党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初到村里时,破旧的办公环境,导致部分村组干部经常不在活动室值班,村两委在老百姓眼里,形象上不去,效率也提不上去。
要改变村两委的现状,一个务实的领导班子是关键。为此,刘彦廷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帮助购买电脑、打印机、办公桌等办公用品,为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提供了硬件保证;学院先后派出15名管理人员和党支部书记到新龙县和德麦巴村协助配合乡政府、村“两委”班子工作,指导村“两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村级民主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系列制度的实施,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形象在村民心中得到大幅度提升,村两委班子抓发展的思想意识明显增强。
今年5月中旬,远在外地打工的泽他,主动打来电话,咨询预备党员发展的事情,“他告诉我,看到村里农户和村两委班子的新变化,他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想尽快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加入这个团结的大集体里。”刘彦廷说。
无独有偶。在新龙县产业扶贫资金调整的支持下,刘彦廷为德麦巴村申请了一批特色养殖项目,而当他和驻村工作组成员高高兴兴地把藏猪苗发给农户后,在当地浓厚的宗教信仰不杀生的影响下,一些农户把藏猪苗全部放生了。
“‘你给我两头藏猪,我就脱贫了?’当时农牧民对我说的话让我情绪很是低落。”刘彦廷说。面对农户的不理解,他并没气馁,而是反复思考:如何为贫困户增加“造血”功能?如何引导贫困户向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很快,他想到一个好出路:既然直接发给群众不行,为什么不成立个专业合作社?用合作社的名义集中养殖呢?
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德麦巴村成立了农畜产品专业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的模式,探索了发展连片种植马铃薯、集中养殖藏香猪和散养藏鸡,开办德麦巴村吉祥超市的新路子。
在宜宾市驻村工作组、学校及各方的倾力帮扶下,2016年,德麦巴村顺利实现脱贫,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824元增加到2016年的4824.75元,增收3000元;麦巴村2015贫困户人均收入1100元左右,2016年人均收入4026元,增收2926元(注:2016年9月,由德巴、麦巴两个村民小组组成的德麦巴村一分为二,分成德麦巴村和麦巴村)。
2017年4月,刘彦廷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优秀第一书记”称号,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2017年6月底,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荣获新龙县“2016年度脱贫攻坚优秀帮扶单位”称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不我待,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四川战意正酣。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脱贫攻坚部署要求,确保在去年首战告捷的基础上实现再战再胜,持续全面推动丹巴县、开江县教育扶贫、新龙县德麦巴村精准扶贫,依托扶贫资源秉赋,大力发展科技环保型扶贫产业和可持续绿色生态型扶贫产业,高扬创新发展主旋律,不断深化改革,加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扶贫品牌”树起来,把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贯穿到扶贫开发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精准发力抓落实,不脱贫、不脱钩,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四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学校的点滴力量。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