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年说鸡:传统风俗中的鸡
□ 焦虎三/文
今年是中国传统的鸡年。在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中,鸡被认为是一种承载着德行与正义的动物,故《尔雅·翼》中称鸡有五德:“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战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文、武、勇、仁、信,被称为鸡的五德:其中文、武源于鸡的外在形象,而勇、仁、信则取自于鸡的习性和内在品质。雄鸡守时报晓,信德为最。
因鸡与“吉”谐音,为吉利之物。在古代的神器和服饰中,鸡为常见图案。作为吉祥光明的使者,它被广泛用于各地命名:如地方有陕西宝鸡市,寺庙则有南京鸡鸣寺,名山大川则有云南的鸡足山等。鸡在我国民间活动与民俗文化中体现得丰富多彩。
家禽之鸡
鸡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家禽之一。鸡,鸟纲,鸡形目,雉科,据说是世界上喂养最多的一种家禽。鸡形目动物有94个属,276种554个亚种,其中我国有56种74亚种。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的一处鸡化石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家鸡化石;公元前54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家鸡遗骨也比印度的有关发现早得多,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以及河南新郑裴李岗、甘肃秦安大地湾、山东滕县北辛等遗址,也先后出土了鸡骨骼。故中国北方黄河流域附近为古代家鸡的起源地。
我国无疑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家鸡的野生祖先原鸡在我国有广泛分布,原鸡后代至今仍在我国云南以及海南等地繁衍。远古华夏先民养鸡最初可能是为了报晓,将之作为“天然计时器”,故磁山家鸡多为雄性,甲骨文中的鸡字是雄鸡打鸣时头颈部的特写,都包含了同样的信息,甲骨学界还认为,“鸣”与“叽”其造字都源于指代鸡鸣。以后鸡很快成为常用的供食用的家禽,农民养鸡甚至比养猪更为普遍。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鸡文化”深刻影响到华夏农业的发展与风俗的演化,以至有学者认为,华夏的鸟图腾与凤文化其源头都来自人类早期驯化鸡的实践。“鸡文化”也和华夏最为隆重的年节文化有关:传说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根向周围伸展,方圆足足有三千里,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人们元旦剪纸的鸡,就是指代的天鸡。古人元旦刻桃木为神像,立在大门前,还要插几根公鸡毛象征天鸡,后来桃符演变成春联,插鸡毛就变成剪纸鸡,贴于窗户作装饰了。《拾遗记》又记:“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於上,此其遗像也。”这里的“遗像”,是指上古的贤明君主舜,传说他是重明鸟的化身,重明鸟非鸟,而是一只具有神力的鸡。
民俗之鸡
作为十二生肖的一属,鸡在我国民间活动与民俗文化中体现得丰富多彩、多姿多样。古人将新年的第一天(古称元旦)至第八日,依事物的先后顺序进行了排列,依次为鸡日、犬日、豖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与谷日,鸡因其启明而鸣,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被排在首位。唐代中和节有吃“太阳鸡糕”的习俗,并用以祭日。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据考证太阳鸡糕上的鸡形乃是太阳的象征,它具体反映了古人对于太阳的崇拜。旧时,陕西凤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画面中央雄鸡衔虫,爪下有一只大蝎子。画上印有咒符。在陕西一带,每年谷雨前后,还流行贴鸡王镇宅图的风俗,当地人认为可避邪毒、保平安。过去河南等地也曾流行“三月三吃鸡蛋”的风俗,认为这样才能人丁兴旺。这些是鸡崇拜的具体表现。
在浙江金华一带,端午节时民间有用红布制成鸡心形袋子,内装茶叶、米、雄黄粉,挂于小儿胸前。据说,鸡心袋可以驱邪祈福,且谐“记性”之音,可令小儿读书长记性。又有“杀鸡”的岁时风俗,流行于浙江金华、武义等地。每年七月初七,当地民间必杀雄鸡,因为当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若无雄鸡报晓,便能永不分开。农历十月一日,河南一些地方要杀鸡吓鬼。传说此日阎王爷放鬼,至来年清明节乃收回。民间以为鸡血避邪,鬼惧之,故于十月一日杀鸡吓鬼,使小鬼不敢出来。
鸡俗最为奇特的,当属山东沿海一带的渔村,以前曾有公鸡代替新郎成亲陪洞房的古俗。渔家娶媳妇订日子后,如果新郎外出捕鱼尚未归来,为了不耽误良时吉日,男方家人便挑一只强壮的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举行成婚仪式。山东其他一些地区至今还有“抱鸡”的婚俗。娶亲时,女家选一男孩抱只母鸡,随花轿出发,前往送亲。因鸡与“吉”谐音,抱鸡以图吉利。
五德之禽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这是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的名句。十二生肖中鸡虽列第十位,但并不影响人们对之的赞誉,因鸡鸣日出,它被视为“世俗中的太阳鸟”。在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中,鸡被认为是一种承载着德行与正义的动物,古人将之抬到了很高的地位,故《尔雅·翼》中称鸡有五德:“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战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文、武、勇、仁、信,被称为鸡的五德:其中文、武源于鸡的外在形象,而勇、仁、信则取自于鸡的习性和内在品质。
鸡的五德中居于首位的是信德。信德是鸡最为重要的属性和价值之一。信德,即守信用,诚实无欺,这是中国儒、道、释三家,也是从庙堂到民间最为信奉的人伦道德标准之一;文德是指鸡头顶红冠,古代君子对“正衣冠”极为看重,有“君子死而冠不免”之言,故将之引申为鸡的文德;武德,是指鸡互斗时善用距,以刺对手,有勇有谋,善用道术;勇德,不光指鸡勇而好斗,也寓之拼斗到底,不言放弃;仁德,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准则,因鸡见食不独享,必呼朋引伴而共食,这被古人视为“仁”的鲜明体现。
除了以上儒家文化对鸡的赞誉外,在佛教中鸡也被视为祥物。南传巴利文佛典《佛本生经》中有一则“非时啼”的著名寓言,教导人们要学会自知与知人;佛教经典中鸡是十二兽之一。十二兽的说法,出自于《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三《净目品》,又称十二时兽。这十二兽乃菩萨为度化众生之所变现,一日一夜常有一兽遍历人间天上,教化众生;佛典中用金鸡来比喻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相传金鸡是栖息在天上金鸡星之鸡,此鸡于天上报晓,则地上的群鸡也相应而鸣和。
道家文化中鸡则被视为纯阳之物,积阳南方之气,精物炎上,故鸡多用于驱邪与道家秘术,类如“收鸡不叫法”“空中炒蛋法”“种瓜即生法”之术。其中言“种瓜即生法”即为:鸡蛋一枚钻孔,去白存黄,将西瓜籽取出,用官桂、甘草各二钱研末拌籽仍装蛋壳内,封其口埋潮湿墙边,不可令干,用时取松泥土一碗,将瓜子放入,喷水数次,少顷即萌芽既而蔓藤展叶,须臾开花结瓜如钱大,总共不出一时之久也。术中的“一时”即现代的两个小时,此法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但凡此类道法乃奇淫巧技,故难登大雅之堂也。
鸡鸣山川
鸡作为一种吉祥光明之物被用于地名。如著名的城市为陕西省宝鸡市,著名的寺庙为南京市鸡鸣寺,名山大川则有云南省的鸡足山等。陕西省宝鸡市旧名陈仓,相传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一异兽,若羊非羊,若猪非猪,不知其名,欲奉献给文公。路上遇见两童子,童子指着异兽说:“此名为猥,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遂捶打其头,异兽突然口吐人言:“彼二童一雌一雄,名叫陈宝,是野鸡精,得雄者为王,得雌者可称霸。”陈仓人听罢,舍猥去追二童,二童突然化为野鸡飞去。雄鸡飞到南阳,其后汉光武帝起兵于南阳。其言应兆,雌鸡飞上陈仓山,栖于峰顶,化作石鸡。安史之乱时,肃宗挂帅平叛,在此又闻神鸡鸣叫,唐军节节胜利。肃宗认为神鸡为国之宝,鸡鸣乃是吉祥之兆,随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
南京的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旧称同泰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之称。南朝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讲经说法,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到此寺舍身为僧,脱下皇帝龙冠蟒袍,穿上僧衣,在寺中过起僧人生活,人称为“皇帝菩萨”。该寺俨如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云南的鸡足山则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圣地,中国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迦叶菩萨的道场。据说从前每到鸡年,外地僧侣要驮经文、佛像到鸡足山朝拜,僧尼云集,佛事鼎盛。
神话的主题
与华夏畜养鸡的漫长历史相切合,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与鸡有关的神话。西南地区历来为众多少数民族聚集、繁衍的故地,民族种类尤其繁多,文化丰富多彩,被视为保留了古代文化信息的基因宝厍。在纳西族的宗教经典《多巴经》中,讲述人类的起源为:“英格阿格”真神下出一个白蛋,白蛋孵白鸡,白鸡孵出九位神兄弟和七位神姊妹,九兄弟开天,七姊妹辟地。天地分开后,天气与地气交合生白露、白露生大海,大海中生“恨古”,“恨古”传至几代后又生出五兄弟和六姊妹。
彝族支系之一的撒梅人的民间传说中也谈到:古时大地被洪水淹没,只剩一人住在山上,某天,神告诉他爬到山峰顶上避难,其嘴里含米,两腋下各夹一个鸡蛋,洪水退后,他取下蛋,蛋里生出一对男女,为两兄妹,当时世界已没有人烟,他们找不到人成亲,于是,兄妹成婚,人类得以繁衍。黔东南苗族创世神话《苗族古歌》对此也有讲述。故事认为古枫树变来的蝴蝶妈妈甚爱食鱼,她和水上的泡沫相爱怀孕,生下了12个蛋。后经孵养,12年后,生出了姜央、雷公、龙、虎、蛇、象、牛等12个兄弟。
鸡鸣与日出的前后关系,使“鸡喊太阳”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最为原始,也最为广泛的母题。苗族的创世神话《公鸡请太阳》还讲道:远古时,先民造了十二对太阳和月亮挂在天上。但这些太阳和月亮不听人们的安排,齐出齐进,照得草木干枯,一个神箭手把太阳和月亮射掉十一对,剩下的一对太阳和月亮吓得不敢露面,顿时大地又成黑茫茫一片。先民们先后派蜜蜂、黄牛、老虎、狗、鸭子等去请太阳,都没成功,最后还是一只大红公鸡把太阳请了出米。彝族的创世英雄史诗《支呷阿鲁》中的记述则是:支呷阿鲁两次请日月出来都沒成功,最后只有去山顶找来一只白公鸡,公鸡几番努力鸣叫,终于叫出了太阳和月亮。从此,支呷阿鲁视公鸡为神,专司同太阳和月亮打交道的事。其他如布朗族、壮族、侗族与水族都有类似的神话传说。
饰物与神器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彝族梅人的鸡冠帽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帽饰,据说凡女孩年满三岁以后都要戴此帽,直至出嫁为止。传说有一对彝家恋人被森林里的妖魔拆散,后因公鸡啼鸣吓跑妖魔,恋人方幸福结为夫妻。为了表达对公鸡的感激之情并希望永远地得到雄鸡的护佑,姑娘模仿鸡冠做了鸡冠帽戴在头上。
四川、甘肃交界地带的白马藏族把白雄鸡奉为神鸡,人人见而生敬,男女都戴“沙嘎帽”,上面均插白雄鸡尾羽,男子插一根,女子可以插一到三根并寓意不同,插一根表示未婚也无对象;插两根表示已婚,插三根表示已有心上人,但暂未婚嫁。清《职贡图》又记:今北川羌族自治县及周边的“石泉县青片白草番民”男子插雉羽于草笠;藏族古文献曾记,吐蕃时期外出征战的将士,在头盔插有鸟羽,以示雄强威猛。可见西南少数民族头饰插鸡毛的习俗,历来盛行。
在西南少数民族的信仰世界中,鸡还作为通灵的神器,广泛使用于各种宗教仪执之中,据有消灾驱邪、通灵招魂的效用。在彝族与羌族中,为逝者招魂,必用公鸡指路为引,故彝文典籍《恒几抽雅》中述“愿让鸡的灵魂将死人的灵魂引到灵魂世界”。而用鸡占卜,是彝族、苗族、壮族、侗族、仡佬族、珞巴族、尔苏藏族等常用的卜算方式。
如在羌族祭山会上,会用鸡冠和沾血的鸡毛祭祀羊皮神鼓、用沾血的鸡毛祭祀白石神塔;在尔苏藏族的信仰中,白公鸡是神圣之物,专用祭祀先祖和占卜吉凶;杀鸡卜卦也是珞巴族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活动。将鸡杀掉,用水洗净,察看鸡肝正反两面的卦位卦符。从其呈现的颜色、平凹以及血脉纹路的折向、粗细等征象,以定吉凶。而以鸡作卜,在彝族的信仰世界中,形式最为多样,其“推鸡卜”包含甩鸡卜、鸡舌卜、鸡嘴卜、鸡头卜、鸡股卜、鸡胆卜、鸡蛋卜、小鸡卜等八种方式。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