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3年07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特别报道
2013年07月29日

实现伟大中国梦

乐山沙湾:美丽城市建设的实践

 □ 杨长喜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林立

 新城市、新轮廓,新色彩、新韵律。

 今日沙湾,破茧成蝶:公园、绿地、雕塑,满眼美景;大道、小街、深巷,流光溢彩;办公大楼,色彩鲜明;商住小区,风格迥异;特色建筑,独树一帜,现代气息迎面扑来。

 2012年12月9日,乐山市委书记唐坚在《“沫若故里·沙湾精神”表述语阐释》上批示:各区县要认真学习沙湾城区风貌改造。

 三年前,留在当地老百姓记忆里的古镇沙湾,还是“天苍黄、尘飞扬、道路泥泞穿小巷……”的落后景象。

 如今,乐山市沙湾区何以实现了“漂亮的180度转体”?当地老百姓感触很深:“这是全方位大力实施城乡风貌塑造,千年老树吐出的新绿!”

 “视野的宽度决定思想的广度,规划的深度决定发展的高度”

 精深的理念,源自决策者的新思路;精细的规划,源自攻坚者的大手笔。沙湾区委、区政府紧扣“中国梦”主题,以建设“沫若故里·生态家园”为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夯实底部基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将沙湾建成乐山“两化”互动先行区的要求,以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为抓手,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城乡建管水平和市民文明水平,奋力实现“环境大改善、形象大提升、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发展目标。

 为避免“千城一面”,沙湾区党政主要领导率区级相关部门前往南京、桂林等城市“取经”。针对沙湾城市特色、文化底蕴及产业特色,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在延续历史、传承文脉和改革开放、发展创新中,大胆提出了“一带、两城、三园”的城市总体布局,一带:“大渡河生态旅游带”;两城:“沫若文化城”和“绿岛水城”;三园区:“钒钛钢铁循环经济产业园”、“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要有GDP的提高、城市设施的完善和物质文明的进步,更要有公民文明素质的大提升、城市人文精神的大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活力的大提升,有人民群众对这座城市、对自己生存质量的认同感。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加速城市发展正当时。”沙湾区委书记伍定说。

 为此,沙湾开展了“争做文明沙湾人,当好热情东道主”、“塑造城乡新风貌,建设沫若故里城”等主题活动。城市规划严把审查关,健全了“公众参与、专家评审、党委政府决策”三位一体规划审查制度,这些规划全部都落实到每个地块、每栋建筑,高标准推进城乡风貌塑造。“沙湾不与人家比高楼、不与人家比规模、不与人家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展示出自己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采。”来过沙湾的人总会感叹,这座城市不大,也欠繁华,但她极具特色和魅力。

 沙湾城市之变,变在品位。沙湾区按照“护其貌、显其颜、保其韵、铸其魂”的思路,委托国内知名设计单位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从城市建设风格、景观环境塑造等方面入手,将川西民居风格的郭沫若故居建筑风格作为风貌塑造的基本格调,改造整合出特色鲜明、传统韵味浓厚、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建筑”;同时,将初步设计方案在沫若广场、电视台、新闻网进行了公示,广泛征求群众、专家和两代表一委员意见,做到舆情引导与规划并行,既确保了规划设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为规划执行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认为,沙湾区大力弘扬沫若文化,并将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使沫若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渝认为,沙湾区把弘扬沫若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切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沫若文化品牌,有力地提升了沙湾软实力;沙湾城市的嬗变,令文化名人文怀沙老人意味深长地说:“我文怀沙活了102岁,今天才知道我怀念的沙是什么,原来我怀念的是乐山的沙湾,沫若的故乡。”

 沙湾城市之变,不仅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和谐建设理念中,更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沙湾区坚持沫若文化在传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发展,将沫若符号——“文豹”,沫若书法作品,铜河文化及儒家文化的“精、气、神”和“仁、义、礼、智、信”,吉祥符号——“福、禄、寿、喜”等融入城乡风貌塑造之中,力求达到“传承文化、塑造特色、提升品位”的目标,对城市建筑风貌、绿地系统、水体系统、雕塑系统、路灯亮化系统、市政管线系统、城市文化品牌、文旅产业、文化媒介载体、城市营销等进行了系统个性化设计,并做到多规衔接。同时,以沫若故居为核心区、沙湾城区为氛围区、郭沫若在沙湾古镇的成长足迹地为辐射区,规划恢复古凉亭、青石板路等特色景点,增强人们对沙湾老城的怀旧感和归属感。

 文豪路、文豹路、沫若苑、沫若文化广场,“新”与“旧”的交替正在一种不动声色中蔓延,来过沙湾的人,大多盛赞沙湾“古得现代、新得雅致”。

 “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美丽城镇建设,像创造艺术作品一样经营城乡风貌塑造”

 “城乡风貌塑造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环境工程,而且是发展工程、品牌工程、管理工程,不认真抓好,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发展的机遇,失去了民心……”沙湾区区长周华荣的话意味深长。在全区风貌整治动员大会上,沙湾区委、区政府响亮提出“告别脏乱差、老旧破,让沙湾人活得舒畅”、“建设沫若文化城,让沙湾人活得自豪”、“建设一个新家园,让沙湾人活得幸福”的口号。思想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再大的困难也要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干。

 沙湾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74个区级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从住建系统范围内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项目推进组、技术组、协调组三个工作组,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了城市建设项目工期倒排、奖惩明确、问责到位的考核制度、“周督查、旬通报、月小结、季曝光”的推进跟踪督查制度,将每个项目建设任务与领导班子成员、项目负责人、施工业主捆绑,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子”的目标责任制度,从而达到集中力量、整体推进、赶前超时的工作状态。同时,在工程准备前期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制订预案11个,组织人员深入到镇、村、社区、企业,主动入户沟通、反复做群众的宣传解释,消除误会、争取理解和支持,确保工程施工顺利,按时完工。

 为拓宽项目建设融资渠道,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通过“撬动”民间资本,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沙湾区以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通过会议发动、媒体互动、活动推动、教育带动,让治理工作变成了综合性、系统性工程。还通过会议、电视、网络、图片、区歌、区树、区花、区徽,再加上“厚德崇文,坚韧奋进”的沫若故里·沙湾精神,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加速器”,规范了市民行为,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小手拉大手、小家带大家”、“万人大扫除”、“1+1”志愿服务、文明劝导、义务监督等活动,把触角延伸到机关、企业、社区、村社、学校、家庭,营造了“群众理解、企业支持、商家参与”浓厚氛围。

 沙湾区既注重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各项指标的达标,更注重立足长远,按照“每解决一个问题,跟进一套制度”的要求,出台了《关于提升城市建管水平的实施意见》,在城乡风貌塑造中环境综合治理以“层次+分类”治理城镇占道经营和户外广告;“重拳+疏导”治理城区集贸市场;“管控+规划”治理交通秩序;“绿化+改造”治理市政园林和城乡风貌;“降尘+治污”治理城区扬尘;“畅路+洁水”治理公路、水路和水环境等“专项”治理行动为抓手,围绕把城乡风貌塑造工程建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廉洁工程的目标,建立了工程推行领导牵头、五方责任主体加“三长”会审协调机制及“日报告、周督查、月小结”督办机制,用“问责到位”促进“履职到位”,确保了工程廉洁、高效、安全、规范、有序推进。坚持美丽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委书记唐坚在沙湾调研时首先肯定:“沙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经验在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上进行推广。

 优美的环境是资源,是财富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

 三年的治理、三年的创建,环境干净了、街道靓丽了、城市变美了。然而,沙湾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更多的是:通过治理,提升了沙湾对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治理,实现了文明的进步、市民素质的提高;通过治理,实现了一个落后城市的美丽梦变;通过治理,找到了一个西部欠发达山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跨越之路。

 从“脏、乱、差”到“洁、齐、美”,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群众的幸福指数。城乡面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市政设施完善,大街小巷整洁靓丽,城市品位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整治了“脏、乱、差”,建设了“洁、齐、美”,改善了“吃、住、行”,提升了“精、气、神”。

 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市民的文明意识。在城乡风貌塑造中,广大干部群众不仅是创卫工作的参与者、监督者,更是文明形象的塑造者、维护者和社会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促进了干部群众文明意识的提升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如今,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的少了,乱停乱放、店外经营的少了,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逐步成为全区上下的自觉习惯。以“沫若故里沙湾人”而自豪已成为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真情流露。

 从“直面问题”到“以人为本”,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沙湾区风貌塑造工程注重群众居住的舒适性、融入环境的参与性,不断强化文旅功能,注重滨河路、德胜大道特别是郭沫若故居周边文旅和商贸产业的提升,主动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满意的地方做起,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委政府为民谋福利的决心、为民办实事的真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治理暨创卫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对其它重点工作的加快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沙湾区创造了“九个月建成一座全新的四星级酒店,四十天完成迎宾广场的征地拆迁打造”的沙湾速度,整个风貌塑造工作中,全区没有一起安全事故、没有一起群体性事件发生、没有一人上访,全区党员干部实干、苦干和坚韧奋进的作风得到了全面提升。

 从“发展短板”到“蝴蝶效应”,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加快发展的活力。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提升了沙湾的对外形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沙湾区先后与四川大学、双流县分别签订了院地战略合作协议、县域经济战略合作协议,与江苏、广东、成都、立事达等省内外大批企业签订了投资项目。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8亿元,增长15.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5.55亿元,增长2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5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增长18%。沙湾区在四川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中排名第23位,四川省类区先进县排在山区类区县第二位。

 更令人可喜的是,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区2012年已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建成了省级特色产业园区。2015年将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不锈钢城。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打造乐山市首家“千亿产业园区”,四川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美丽发展,改变的是环境、转变的是作风、激发的是活力、赢得的是发展、实现的是和谐、收获的是民心。沙湾区委书记伍定感受很深,城乡风貌塑造实现了治理与产业的和谐共振,走出了一条符合沙湾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是沙湾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的生动实践,是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夯实底部基础,建设乐山“两化”互动先行区和美丽、繁荣、和谐沙湾征途中震撼心魄的“最强音符”。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