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白芷“西部药谷”的遂宁奇迹
——遂宁银发白芷产业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张小星 杨璐 张琳琪
遂宁船山区中脊村村民刘仁志不久前播下的白芷种子已经抽出了嫩绿的芽。这一抹抹嫩绿,在他的眼中,是一种希望的颜色。“明年,就靠着它们再把家里的房子翻新一下。”刘仁志之所以有这样的期盼,因为今年他种植的白芷卖了一个好价钱。“今年家里产出的6亩白芷全部卖完了,收入5万多元。”说到这里,刘仁志的喜悦溢于言表。
实际上,跟刘仁志一样,因为种植白芷而斩获丰厚的药农,在遂宁不胜枚举。
9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遂宁传出——遂宁川白芷产销两旺,再攀新高峰!今年,该市产出优质白芷4500吨,总收入达6000多万元,药农每亩平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人均增收1084元。并且,全市药农家里的白芷目前基本上销售一空,市场收购价稳定在16元/公斤左右。
“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能有这样的好日子,药农纷纷把这归功于遂宁银发白芷产业有限公司。在遂宁白芷药农中流传着一句话——“跟着银发公司,走上致富之路!”
遂宁银发白芷产业有限公司成立10多年以来,公司在川白芷领域蛰伏潜行,执着守望。尽其所能地做好遂宁川白芷地道药材,引领着一方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致富增收。一个深具社会责任感且人情味十足的企业形象成为银发公司的最佳注脚。
不久之前,记者走进银发,研读它在遂宁川白芷发展史上所写下的华彩篇章。
铁肩担重任
立下振兴川白芷的誓言
川中遂宁,红土地绵延逶迤。在这片红土里,孕育着一种地道药材——川白芷。
600多年前,有人从西湖边将当时赫赫有名的杭白芷带到了遂宁。滚滚涪江,绕城而过,给遂宁沿岸留下了大量的新冲积土。而这些土壤,正适宜白芷的生长发育。随着白芷种植广泛流传,白芷在遂宁渐渐形成气候、形成规模。
冥冥之中,这似乎是白芷的宿命。从那么遥远的西湖搬迁至涪江沿岸,得到的生长环境几乎与其以往一样,或者更胜一筹。离开故土600余年的白芷,再不是当年的杭白芷了。它吸取着遂州大地上的精华,早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川白芷。
现在,川白芷占全国商品白芷的比例高达70%。养育了它600多年土地的遂宁,也赢得了“中国白芷之乡”的美誉。
作为土生土长的遂宁人,四川银发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家银从小就听说过川白芷的故事,对川白芷有着浓厚的兴趣。
彼时,川白芷的种植还处于靠天生长、药农靠天吃饭的阶段。药农在栽种、田管、加工等过程全凭经验,难以保证现代药用白芷的质量。
品质不高,加工方法落后,遂宁川白芷就这样在无序的耕种中起起落落,沉沉浮浮。
上世纪90年代,四川银发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遂宁银发白芷产业有限公司,对白芷进行开发种植。“川白芷是遂宁珍贵的地道中药,如果不好好加以保护,有序地进行开发,川白芷最终将走向沉寂。”王家银语重心长地道出了自己成立遂宁银发白芷产业有限公司的初衷。
正是因为痛惜川白芷的命运,银发公司挺身而出,铁肩担重任,立下了振兴川白芷铮铮誓言。
当时,已经在商场上驰骋多年的四川银发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众多优势产业,进驻川白芷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许多人并不看好。有人担心银发公司会铩羽而归,有人怀疑银发公司只是浅尝辄止……
岁月如歌,辉煌与风雨兼程。誓言铮铮,言犹在耳。十几年后的今天,银发公司依然深耕在川白芷领域,默默坚守当初的承诺。
如今,诺言已经变成现实。银发公司不仅让川白芷在全国甚至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更是造福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带动药农的增收致富。
GAP认证
银发擎动川白芷潜龙升空
“川白芷”是遂宁的地道中药材。但是“川白芷”需要一个身份,来表明自己正宗而高贵的“血统”。
王家银深知,川白芷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性和珍贵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的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出来。“正是民间各自为政的种植和生产方式,削弱了川白芷本身具有的价值,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种植运作模式,不然种植白芷的药农永远都将处于弱势。”
按照国家规定,中药材只有达到GAP要求,才能进入市场,才能走出国门。也就是说,药厂凡是要在制药上采用白芷的,必须到GAP基地购买。
2000年初,“川白芷”作为遂宁无可争议的地道药材,被纳入四川第二批中药材GAP启动项目,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也分别将“白芷规范化种植技术开发”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星火计划项目,银发公司实施的“川白芷”GAP项目由此全面启动。
要获得GAP认证,就要反复测试种植土壤里的金属含量、水质优劣,并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播种、施肥、采挖等要求,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这些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得GAP认证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让众多中药材望而却步。时至今日,全国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品种仅有38种。
越是困难,银发公司越要征服。尽管前路荆棘重重,银发公司却迎难而上。
在银发公司的资料室里,至今还存放着重达几吨的资料。这些资料是2000年至2006年的6年时间里,银发公司为了GAP认证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的一种见证。
这样的执着与付出,是缘于银发人对遂宁白芷的热爱和信任,是缘于对传统产业发展的希望和追求,是源于对推动遂宁经济发展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更缘于为遂宁子孙后代造福的崇高义举。
从2000年开始,银发公司先后在遂宁市永兴镇中脊村建立了白芷GAP核心园区、射洪县柳树镇魏家营村基地等5个白芷种植示范基地2000多亩,带动上万亩。银发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修建基地的乡村公路、机耕路,完善排灌设施、农家肥无公害化处理设施、气象设施,完善基地的资料室、检验室、留样室、科技培训室等。基地里组织科研人员针对遂宁白芷品种混杂、成熟度不一致、个头大小不均、内在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进行良种选育攻关,经过艰苦努力,终于选育出了优良的紫色叶柄“川芷1号”。
2006年,国食药监安[2006]73号公告,遂宁川白芷通过国家GAP论证。但最令人称奇的是,川白芷是一次性攀过了GAP认证这座山峰。
川白芷获得了GAP的认证后,马上触发了一系列连锁效应。
由于有了GAP认证,川白芷的药性得到了全国认可。全国各地的药商蜂拥而至,川白芷一时间炙手可热起来,许多外国的商人也慕名而来。
“过去遂宁的白芷得送出去卖,现在是别人来遂宁采购、订购,供求关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家银说,川白芷的价格因此逐年攀升,药农种植白芷的积极性也越加高涨。
如果说川白芷是一条潜龙,正是银发公司不遗余力实现的GAP认证产生了魔力,让这条潜龙得以升空,让川白芷从深山里走向世界,走向新生。
打造品牌
让川白芷的金字招牌更加闪耀
在商场浸淫多年的王家银深知,川白芷的价值要实现质的跨越,必须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在规划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时,银发公司首先想到的是打造品牌。
许多年前,遂宁当时的一位领导曾问过王家银:你说,“川白芷”这个证明商标价值多少?王家银想了想回答:恐怕至少5000万吧?这位领导笑了:5000万?1个亿都不止。郫县豆瓣、涪陵榨菜别说1个亿,你给几个亿,别人卖吗?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王家银。白芷要成为商品,就必须要有商品的标识——商标。
2003年3月,由银发发起组建的四川省遂宁白芷协会正式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申报“川白芷”为证明商标的申请。
然而,要申报证明商标谈何容易。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商标将会越来越多,证明商标却会越来越少,因为它需要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银发公司聘请专家名人,挖掘白芷文化和历史;辗转省内外,为申报寻求一切支持;准备大量一手资料,接受一次一次的严格审查。为了证明商标,银发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义无反顾。
在银发公司的努力下,银发申报的“银发”和“芷王”商品商标已先后获国家批准,“川白芷”证明商标也在2007年写进了国家证明商标的目录之中。
遂宁川白芷继GAP认证通过,“遂宁川白芷”证明商标获取后,在遂宁市人民政府、遂宁市质监局的领导下,在遂宁银发白芷产业有限公司和白芷协会地共同努力下,通过4年的努力又终于在2008年12月30日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年第141号公告,宣布“川白芷”原产地保护申报成功。无形中又加大了“遂宁川白芷”这一品牌的保护力度。
2009年,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遂宁川白芷名列200强,其品牌价值1.03亿元人民币。
毋庸置疑,遂宁川白芷品牌是银发公司留给遂宁的一笔巨大财富。
一手抓着知识产权,一手攥着品牌商标,银发公司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将川白芷的潜力彻底激发。
龙头牵引
带领药农齐奔致富之路
遂宁药农或许永远忘不了1985年。这一年,遂宁白芷遭遇了“滑铁卢”。此前,遂宁白芷种植面积有4000多亩,市场价格高到了5元钱1公斤。然而,1985年,药农一拥而上,由于没有生产企业的深加工做后盾,市场容量受限,白芷竟贱到每公斤8分钱,部分地处偏远的药农一算加运费还要倒贴,竟拿白芷当柴烧。此后,遂宁白芷便归于沉寂。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王家银清楚地认识到,必须改变民间川白芷种植各自为政的情况。
为了指导药农种植白芷,稳步提升药农利益,并推动白芷向着产业化纵深发展,在银发公司的相助下,“四川遂宁白芷协会”应运而生。2002年,遂宁药农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协会的纽带作用,白芷的规范化种植、销售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时至今日,协会由船山区延伸至射洪、蓬溪、大英县,共计23个分会,会员发展到15987人。协会共有规范化种植基地5个,面积2043.5亩,辐射面积达11000亩,年产优质商品白芷4500吨。
近些年来,协会在稳步发展白芷产业的基础上,指导帮助会员提高规范化GAP种植技术,提高白芷的产量和质量,确保会员有一个稳步收益。特别是今年年初,协会及时与遂宁银发白芷产业有限公司沟通、分析形势、调查市场、制订出保证会员经济利益的有效运行方案,并付之实施,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由于实行规范化种植和“川白芷1号”的推广、白芷品质的提升、产量的增加以及准确掌握了市场行情,致使会员的收入大大增加。全市白芷种植面积11000亩,产优质白芷4500吨,按平均销售13.5元/公斤计,总收入达6075万元,除去成本药农纯收入达到3577万元(不含间作收入),亩平纯收入达到5000元,人均增收1084元。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药农家里的白芷基本上全部销售一空,市场收购价稳定在16元/公斤左右。
市场跌宕起伏,瞬息万变,善驭者左右逢源,不善驭者一筹莫展。
今年4月中旬,协会与银发白芷产业公司合作,抽调4人由副秘书长彭国华带队赴河北安国、河南禹洲、安徽亳州、重庆南岸、南川、成都荷花池市场以及南充、安岳、达州等全国白芷种植基地和市场进行调研,同时协会会长去韩国、日本、美国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调查白芷的用量及需求情况,得知从国内出口的饮片达500余吨,价格达30美元/公斤。调查结果分析市场将出现1500-1800吨的缺口,导致缺口的原因一方面是产地灾害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地种植面积减少。针对这一情况,协会得出今年白芷价格将上扬、出现抢购势头的结论,为确保药农利益,打击中间商的投机,协会请求银发白芷产业公司配合,将今年白芷的开秤价定为10.5元/公斤,并分别从3个分会启动收购。
银发公司还为会员们寻求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开创更加广阔的赢利渠道。
今年5月协会和银发白芷产业公司一同邀请了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重庆太极集团、三九集团、重庆华森制药、成都汇中制药、广汉蜀中制药等药厂来遂宁考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同时还邀请了美国、韩国、加拿大、日本的客商到遂宁了解白芷的生产情况,力图打通外销渠道,国外客商通过到遂宁白芷基地的实地考查,加深了他们对遂宁“川白芷”的了解,并引起外商们的广泛关注。
现在,白芷的市场价格逐年上升,药农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遂宁市农办副主任罗庆伦说,银发公司通过加大对白芷的规范化种植和品牌的宣传,使药农增收成倍增加,此举对幸福民生有重大意义。
持续发力
挖掘更多遂宁优质中药材
几年的产业化运作,已经让银发公司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王家银认为,正是国家及省市对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扶持,以及川白芷无公害、可持续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势头造就了今天银发股份“芷王”的地位。依靠白芷资源,银发公司还从2006年开始游弋资本市场,以川白芷GAP项目在美国纳斯达克OTCBB市场成功借壳上市。
付出总有回报,公道自在人心。在川白芷领域深耕数十年之久的银发公司,获得众多荣誉。
银发公司“川白芷GAP”项目通过国家认证,属全国唯一一家通过国家级认证的白芷生产基地,其科技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成果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遂宁川白芷”证明商标获得商标使用权;“川白芷”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原地产保护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权;“川白芷1号”优良品种获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证书;并先后获得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四川省名牌农产品、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等命名……
“原生态的药材销售不能只从单方面去满足白芷市场需求,企业必须对白芷药材进行系列的深加工、精加工并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复合型的综合利用,凸显出白芷药材全部的优势。”对于市场运作驾轻就熟的王家银,早已经明晰了川白芷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不断开拓市场的过程中,银发公司已上市的产品有白灵胶囊、怡神胶囊、芷安美肤膏、泡菜伴侣、芷缘香囊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计划项目对“川白芷”系列产品的开发今年底将结题,并有头风痛滴丸、中药免洗护发液、全纯天然洗浴液、白灵软胶囊等将陆续面市。
白芷价格的逐年攀升,白芷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外商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白芷资源独占性,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垄断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采收前后,美国、日本、韩国等客商到公司基地考察取样,美国CHRI公司的投资顾问、财务总监等一行还专程参加了白芷协会工作会议,并表示白芷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为在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和交易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然而,不甘于现状的银发人一直在思索、寻找,在突破、发展。
“不仅要继续做好川白芷,还要开发更多的中药材品种。要利用自己的优势,从一个GAP到多个GAP,四川的名贵中药材很多,比如天麻、重楼等。”王家银表示,银发公司将持续奋进,挖掘更多的优质中药材,全力推进公司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