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彭古塔寻胜
□ 杨博 徐德鹏 闻钊强/文 李 /图
龙兴寺金刚舍利塔
正觉寺塔
青龙寺塔
云居院塔
镇国寺塔
中国塔起源于印度佛塔。随着佛教东渐它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变化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形态。中国塔形式多样,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如风水塔:壮风水,聚势运,秀山河;文风塔:蓄文脉,祈文运,重教育;字库塔:惜文字,仰文神,施教化等,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亦相当丰厚。大致而言,中国塔安详平和、内敛沉静,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人文内涵。
彭州旧称天彭,“天帝会昌之国,英灵秀出之乡”。历史上的彭州为“五教会聚之地”,有“七佛圣地”之称,众多的古塔佛塔是重要的历史遗存。彭州佛塔多隐立于深山密林之中。其中云居院塔、正觉寺塔、镇国寺塔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塔都因寺得名,如今寺庙和塔仍存的只是少数,不少寺庙已毁,惟存孤塔,
彭州自然地理为“六山一水三分坝”,半城山水、半城塔影,是古天彭的秀丽图景。彭州的塔多为寺塔,千百年来,历经沧桑的彭州古塔佛塔虽有损毁,仍有不少保留,有的经修复重建后再焕光彩:它们或挺秀于山巅,或依偎于水滨,或镇守于江畔,孤立高峙,成为一地不可取代的景观,护佑着彭州。在黄昏,夕阳幢幢,塔影临照,只有流逝的时光 ,无言地述说着它的过去。
高塔佑天彭:龙兴寺塔
一进入彭州城,一座熠熠生辉的高塔直插云天,让人仰视赞叹。这是彭州给外人的第一个深刻印象,这就是龙兴寺塔。一个晴朗的冬日,我们来到这个过去叫塔子坝的地方。龙兴寺是彭州寺、塔均保存完好的上佳之地。千年古刹龙兴寺的梵音华彩,自有其诱人之处。高耸入云的佛塔,上入天穹,下接地气,让人不得不再次仰视。清朝乾隆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题北塔诗》中称其为“永镇天彭第一塔”。今天,它仍可当此殊荣。
彭州的塔多为寺塔,这是它过去作为“七佛圣地”的重要历史遗存。龙兴寺塔始建于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原为天竺僧人昙摩掘义(智洗禅师)护送舍利子来四川所建的木结构塔。因历史久远,龙兴寺塔屡经损毁,清朝乾隆年间由于地震影响而“中部纵裂,形成两峰”,后塔体从上至下分裂后东北一角坠毁;1922年旧历除夕时南角又垮塌,最后该塔仅剩西北一角,存为残塔,残塔历经数十年而不倒,而为当时的“天彭第一奇观”。
龙兴寺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重新修建,数年后方初具规模。其时龙兴寺占地八十多亩,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四周红墙环护,寺后假山巍峨,古木参天。布局规整合理,风格古朴,走廊连接,精美典雅,常住僧众一百多人,有“十方丛林”之称。
龙兴寺塔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四方塔底垂直向上,至二层后收敛至塔顶,边角棱然如削,给人刚毅之感;塔体高雄,直插蓝天;塔面主色为深褐色,质朴庄严,如尊者肃穆;塔层镂塑分明,多嵌佛龛,宏大生动,灵气焕然;主塔四隅各立一座造型相同的辅塔,群塔众而有序,更衬显出主塔高而不孤。龙兴寺塔不仅是川西第一佛塔,同样也是一道壮丽的人文景观。
古塔镇龙穴:青龙、云居
从彭州市区驱车西行十多分种到丽春镇,寻找到塔子村,大悲塔便位于这里的塔子山上。大悲塔本名青龙寺大悲塔,寺已不存,仅余孤塔耸立在七百多米高的塔子山上,故又名塔子山塔。据考,青龙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宋时高僧临济宗杨岐派的圆悟禅师曾在此剃度出家。一千多年来,大悲塔历经沧桑,到20世纪末塔体已基本损毁殆尽,仅剩下三层破烂塔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使该塔再遭重创,毁坏严重,几乎化为一片废墟。后经寺院僧人、居士、香客募资重修。
重建的大悲宝塔有三大殊胜处:塔砖皆刻《大悲咒》,故名大悲塔;宝塔总高35米,为六棱七层密檐式塔,外面用水泥浆砌青砖勾缝,并安装了两米多高铜质镀金九朵莲花宝顶,塔四角悬挂马蹄铜铃。宝塔内塑有八十四尊铜质镀金观音菩萨和一米六高的缅甸汉白玉观音菩萨感应像;塔内供《龙藏》一部。佛塔古色古香,入内观看,让人肃然。离开大悲塔时已是夜色四合,一行人夜宿彭州市区。
翌日北行,先到云居院塔。楠木乡大曲村的云居院塔峙立于曲尺山上,这里水脉环抱,群峰护卫,为彭州的一处重要的人文地脉。中国塔多建于风水上佳的龙脉穴位,以塔的形式召唤依归,镇城运,延气脉。
该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二十来米,自下而上逐级内收。基座外沿用条石镶砌,塔内中空,内部结构紧密,塔体白饰,故又称云居院白塔。壁面则饰以浮雕,檐角皆系风铎。或许因为这里僻居山野,交通多有不便,云居院塔一直保存完好,为彭州三座入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塔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从坡下仰望,塔顶上杂树丛生,塔身亭亭玉立,显得清瘦修长。塔檐下悬挂的铁铃,至今仍存。当地的老乡说原来有一百多个铃子,现在却只剩下十多个。铁铃虽然显得有些清寂,但山风吹过,仍会发出响声,铃声清越,可声达数里。似乎在诉说些什么。
从云居院出来向东北方向前行,经葛仙山镇后到红岩镇。正觉寺塔便位于该镇的红塔村。正觉寺塔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至四年(公元1023-1026年),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塔体通高二十八米,砖砌须弥座式基座,塔外檐由菱角牙子砖和叠涩砖构成;塔内有三层塔室,中心有砖砌圆柱,柱上为砖砌斗拱穹隆顶。
如果说塔也有残缺美的话,那正觉寺塔则为此类。未来之前看过正觉寺塔的照片,因塔身残缺,颇不以为然。今天来到此地,已是焕然一新。过去,正觉寺塔在清末咸丰、同治年间遭遇火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叠溪大地震时又震松了塔顶,此后屡有坠砖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到塔内拆取砖块使用,又致拱顶遭到毁坏,形成了一个大窟窿,三层以上已经不能再攀登;后来塔基西南须弥座下也被拆损一角,整个塔身出现了5厘米宽的裂缝,有随时倒塌的危险。同时又因缺乏树木植被的保护,整个塔身风化较严重。
这个曾被收录进《中国古塔名典》的名塔,作为彭州三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塔之一,同时,作为中国塔的代表之一,在专家学者们倡议下,在政府和各方的支持下,得以修缮,重新开放。如今正觉寺塔已恢复了往日的容颜,静静地矗立在田野间,迎接四方宾朋。
天彭护古塔:镇国、东塔
下午返程到丹景山,再到白塔村,镇国寺塔便在这里。该塔建于北宋至和元年至嘉 五年,因镇国寺原名福昌禅院,故又称为福昌寺塔。砌塔之条砖和方砖对缝,用黄泥白灰沙浆粘合,其内则以扁铁为筋,增强了塔身的抗震性能,故一直保存得较为完好。
该塔通高28.34米,也是密檐式13级方形砖塔。方形塔基每边长10米。全塔瘦高挺拔,外檐叠涩砌砖达13层,现已部分残损。塔内分为5层塔室,有蹬道盘旋可上顶层。在精制的塔砖之上,还可见“宋记”“杨记”“景记”“义记”等戳印。此外,塔旁原立有颜体楷书《彭州镇国寺新修塔记》碑,记载有修塔经过及建塔的工费等,后碑破剖为三段,残长2.26米,厚0.24米,宽约 1.10米,阴阳两面刻字均为颜体楷书,刻写工整遒劲,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可供人参观。
到彭州东南端的 阳镇东塔村时,已近黄昏。东塔又称半截塔,是彭州龙兴寺塔的姊妹塔,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阳志》里有一段趣闻:相传梁武帝时,有天上的神仙兄妹二人来天彭修塔,妹妹在县城修,哥哥在 阳修,相互比艺,并以鸡鸣为准看谁先修好。妹妹的手脚灵活,半夜刚过就建好了。她得意地往东一望,却发现哥哥的工程也接近尾声,且建造得更加庄严雄伟。她为了取胜便学鸡公叫唤,引来漫山遍野的公鸡一起高唱。此时哥哥已将做宝顶的圆石头运到了 阳西街外的大路旁,距完工仅一步之遥了,但他也没办法,只好认输,塔子也就差了半截。故被当地人称为半截塔。东塔也因此叫姊妹塔。
遗憾的是后来半截塔被毁弃,今已不存,只留下传说中的故事,让人追忆。所幸的是现在半截塔原址修建了一座东塔寺,白墙红柱灰瓦,经幡香火飘扬,菩萨罗汉亦庄严慈祥,古风犹存。今天正好是星期天,有一些本地来的善男信女在此烧香磕头。这番景象让人心生许多平和。
塔虽不存,却仍有寺庙供人参拜。塔寺俱存为完美,但有塔无寺,或有寺无塔,或许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常态。正所谓道人辛苦经云水,成塔从来是劫沙。千余年来,天彭古塔庇佑了天彭古城,天彭又护卫了古塔。正是这宝塔的高标成就了天彭(彭州)的博大。我们驱车东行离开彭州,胸中的塔影,却一直在心间荡漾,难以平息。
咨询热线:电子邮箱:xwb93@126.com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